天天百科

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用心用情真扶贫(协力协作奔小康)

2023-07-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1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一行行果树亭亭玉立,在春风里抽枝散叶、含苞待放;一座座大棚整齐划一,彰显出现代农业的欣欣向荣。

4月14日,风和日丽。站在延安市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的平头山山顶,二八甲村尽收眼底。眼前的景象,令村民姬世录感到迟疑,这还是那个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二八甲村吗?曾经破落的土窑洞变成崭新的农家小院;过去的羊肠小道变成通畅的生产道路;以前人背驴驮的劳作方式变成现代化的机械作业;往日只有过年才能见到荤腥,如今的生活是一年四季有菜有肉……饥饿、贫穷、落后的历史将永不复返,“二八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姬世录若有所思地说,“我也不是‘贫困户’了!”

促发展 有本事的领头人

“发展要有个有本事的人领头,要不是贺风明领着我们干,是不可能有今天的好光景的。”二八甲村村民众口一词。

村民口中的贺风明是二八甲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出生在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姐弟6个和父母亲8口人,住在一孔顶着四根柱子的土窑洞里,吃的是粗糠野菜,稀粥里的米粒可以数得见。”儿时的贫穷记忆铸就了贺风明坚忍不拔的信念,他说,“一定要努力奋斗,过上好日子。”

改革开放后,年仅17岁的贺风明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他承包了村集体的20亩土地,加上分给自家的28亩,一个人耕种了48亩山地。他用心精耕细作,还创新采用“大垄沟”种植法,粮食产量成倍地增加。贺风明成为延川县的致富典型,戴红花、作报告,政府还奖励他一台缝纫机和一个土犁。

有本事且人品好的人自然会成为领头的。1984年,22岁的贺风明被村民推选为二八甲村村委会主任。从此,他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发展生产。几年时间,二八甲村实现了猪羊满圈粮满仓。

1991年,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教育,贺风明辞掉了村委会主任的职务,举家前往延安市。头脑灵活的贺风明瞅准了收破烂的行业。“说起来不好听,但收破烂的确很赚钱,不仅维持了三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和一家人的生活,还攒了不少钱。”贺风明说,后来他又给一家货运公司当管理员,生活过得衣食无忧。

无论是在家种地还是出门赚钱,贺风明都是好把式。村民对他既羡慕又惦念,希望他能回村带领大伙发家致富。“听说我曾经带领大伙栽植的果树、杏树、梨树等由于疏于管理,大都衰败了,我心里很难受。”贺风明说。

2011年,小儿子考上大学后,贺风明再没有后顾之忧,他的心飞回了二八甲村。当年10月,他回到了离开20年的家乡,全票当选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贺风明的三个孩子都上了名牌大学,取得研究生学历,并走上了工作岗位。年近花甲的贺风明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但他对家乡的事业情有独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村里的建设和发展之中。为了节约资金,他把自己家的5孔窑洞无偿提供给村集体,作为村里的卫生室。“我一定要带领大伙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全村人脱离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是贺风明永远追求的目标。

抓党建、搞规划、建产业,贺风明带领支部委员和全体村民干得风生水起。

强产业 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快看,这一颗颗粉红色的花蕾马上就要开花了,到秋天就是成熟的大红苹果了。”姬世录拉住果树上的枝条,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他对记者说,“这15亩果园是我晚年生活的全部依靠。”

今年68岁的姬世录是个苦命的人。他15岁时父亲去世,当时最小的弟弟才出生4个月。懂事的姬世录便肩负起家里的重担,吃苦受累不在话下。成家立业后,姬世录生有两儿两女,含辛茹苦拉扯大4个孩子,刚刚过上好日子,但灾祸接二连三:2000年,年仅20岁的小女儿突发病去世;第二年,32岁的大儿子正当事业干得红火时,从工地的高空跌落去世;2016年,小儿子驾驶机动三轮车掉进山沟,做了开颅手术。一次次的祸从天降,让他痛不欲生,日子过得恓恓惶惶。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姬世录家被评定为贫困户。2013年,二八甲村整合村集体的荒地和部分农户的土地,建起1160亩苹果园,姬世录积极报名,承包了15亩。在他精心管护下,棵棵树苗茁壮成长。尽管年近古稀,但吃苦耐劳仍然是姬世录的强项,他在果园套种洋芋、西瓜、黄豆等农作物,每年收入15000多元。“除了打理果园,我还抽时间打工、养猪。”姬世录掰着手指说,“去年我家老小5口人,实现纯收入35000元,熬了多少年,终于脱贫了。”

位于延川县西北方向25公里处的二八甲村,有312户950人,常住人口60户。有贫困户55户189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49户175人。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和产业缺失是制约二八甲村发展的主要原因。”贺风明说,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的面貌,二八甲村紧紧抓住精准扶贫的历史机遇,村“两委会”多方争取资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延川县的统一部署,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立了“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长短结合、种养叠加”脱贫攻坚思路,深入推进“山地苹果、沟道养殖、川道大棚”产业建设。

修路建渠、美化村庄、整合土地、新建大棚……二八甲村掀起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搭建起产业发展的平台。为了保证产业健康发展,尽快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目的,二八甲村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管理模式,将各类项目、资金、政策与脱贫攻坚帮扶措施打包捆绑、统筹谋划,以苹果栽植、大棚种植、养牛养猪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像姬世录一样,全村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49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扶志气 人人争当脱贫户

最近,二八甲村村民白风军十分开心。因为在前不久,他又卖了2头小牛,收入1万多元。这已是他自2016年养牛以来的第8次收入。“没想到我这种病秧子还能挣来钱,真要感谢第一书记杨世林,多亏我听了他的话。”白风军逢人便说。

今年54岁的白风军从小就患有气管炎,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病情越来越重,发展成肺气肿。2012年,他的病情加重,实在扛不住了,才卖掉一头牛犊和一头小毛驴,去医院看病。三番五次的住院治疗,让白风军债台高筑,成为村里的贫困户。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白风军享受有关政策,减轻了看病的经济负担,但日子过得依然紧张。看到别人家承包果园、经营大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自己家除了政府的各种补贴,再没有任何收入,白风军心里很不是滋味。

“老白,你现在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不能干重体力活,可以参加村里的养牛合作社发展养殖业。”第一书记杨世林对白风军说。长期的病痛使白风军力不从心,渐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杨世林的多次上门劝说下,2016年,白风军买了一头牛,参与到养牛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当年年底,白风军卖了一头牛犊,收入5000多元。

养牛见到效益后,白风军信心大增,索性又租了一头牛,还给别人代养了一头,产下的牛犊归自己。通过“滚雪球”的模式,白风军的养牛产业越来越大,陆续出栏了8头牛,收入4万多元。杨世林又为白风军协调了村信息员的公益性工作岗位,每年固定收入6000元。2018年,白风军家各项收入共计36900元,人均9000多元,白风军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

“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哪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4月14日下午,白风军感激地对记者说。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二八甲村把“扶志扶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典型引领,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帮扶干部上门服务,为每一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建立起适合的脱贫致富产业。

2018年年底,二八甲村道路、饮水、电力、通讯均符合脱贫退出指标要求,顺利实现了整村退出贫困序列。二八甲村正在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陕西日报记者 艾永华 记者 张青峰 吴凯哲)

来源:陕西传媒网

◆好消息!今年陕西三级医院全面实现“一码通”

◆关于“超级真菌”的N个真相,一起来看!

监制:孙文生

审核:余诚忠

责编:王 晶

编辑:赵志鑫

如果觉得《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用心用情真扶贫(协力协作奔小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