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致爱丽丝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2023-08-2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7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

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

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

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

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

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

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

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

表现热烈的情感。

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

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

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

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

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

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

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如果觉得《致爱丽丝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