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

2022-08-11 分类:养生资讯

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 原创 社科文献 社科文献

(下文为《中药理论体系形成与演变发展的影响因素试析》,作者孙鑫,节选自《中医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1辑/总第2期)》,王振国 主编,张树剑 执行主编,蒋辰雪 特约主编。)

为探明古今中药理论体系框架的异同,阐释古今中药理论体系框架内容及范畴的演变与发展,探索影响中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前期我们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近现代中药学教材与现代统编中药学教材等古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为对象,依据其中药理论体系脉络,对其各自的理论体系中涵盖的核心概念进行归纳总结,系统梳理其概念范畴、层级关系和框架,分别提炼出以《本草经》为形成标志的秦汉时期的中药理论体系框架,和以我国统编中药学教材为代表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时期以《本草经》为代表的中药理论体系主要涵盖6个方面,44个核心概念,按照其从属关系可以分为3个层级。其中,6个一级概念可归纳为“三品分类”“中药药性”“中药配伍”“药物制备”“服药方法”“临证治疗”,后根据每一理论的具体内容,提炼其中的核心概念或理论观点为二级概念,再将部分二级概念的内涵加以简单概括为若干三级概念。《神农本草经》中药理论体系框架各核心概念及归属和层级结构如下图所示。

《神农本草经》中药理论体系框架

以统编中药学教材为代表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框架涵盖8个方面,84个核心概念范畴,并按照其从属关系分为5个层级。一级概念包括“中药学”“中药”,二级概念即为中药理论体系中的8个部分的核心理论内容,分别是“分类”“药性”“配伍”“采制贮藏”“炮制”“用药禁忌”“剂量用法”“效用”,根据每一核心理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提取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范畴列为三级概念。部分三级概念下根据其具体内容再划分四级概念和五级概念。所总结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框架各核心概念及归属和层级结构如下图所示。

现代中药理论体系框架

将上述两个中药理论体系框架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一方面,《本草经》时期的中药理论体系从结构到核心概念等都得到了现代中药理论体系框架的极大继承,譬如现代中药理论体系仍延续了《本草经》时期所采用的总论—分论的整体结构;四气、五味与毒性仍是最为核心的药性范畴;中药独特的制备方法和服药方式得以保留延续;等等。另一方面,现代中药理论体系框架也在《本草经》时期的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如随着药物知识的进一步积累,记载药物数量更丰富且收载的纳入标准更趋合理化;采用更加贴近临床应用的中药功效分类法;部分概念由于中医药学科的分化已纳入方剂学等其他学科;具体药物条目的介绍由一段式描述向分项描述转变;药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药学概念的插入;等等。可知,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中的概念和层级也非一成不变,从古至今的中药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论概念经历了沿袭、演绎、插入、缩减和迁移等多种演进变化形式,其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其漫长的形成与发展历史长河中,其理论体系的变化与发展,无不受到哲学、文化、社会、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在其形成与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及中医思维模式指导中药理论体系雏形的诞生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任何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渗透着自然科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本身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观基础之上,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古代思想文化之精髓,与易家、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形态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维模式,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辩证观下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的宇宙观下形成的整体思维以及援物比类方法论下形成的象思维等诸多层面。中药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因此中药理论体系也是在中医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形成,随后逐步发展,臻于完善。

阴阳辩证观与阴阳学说的影响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在《内经》所确立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是哲学与中医药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涵广泛运用在中医药理论及实践的各个方面,也对中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最能体现阴阳学说对中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的当数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四气理论。四气理论遵循了先秦时期以阴阳为纲、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认为药有阴阳,将药物属性分为阴(寒凉)、阳(温热)两大类,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每类可再分阴阳,即阴中分出寒和凉,阳中分出热和温,来表示药物寒热属性的不同层级,从而出现了药性四气理论。四气理论的建立,也将中药药性理论与同以阴阳为总纲的八纲辨证串联起来,促进了中医理、法、方、药这一系统整体的内在联系。

五行思想与五行学说的影响

五行学说亦是中药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之一,与阴阳学说一样,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药学结合的产物。自《内经》应用五行思维将人体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归类,建立起天、地、人的五行图式之后,古今医家对于中医药五行学说核心内容的认知基本一致。五行学说对中药理论体系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中药药性理论中的五味理论。所谓五味,本意指人们通过口尝而感知到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常见味道。《内经》中有丰富的药食五味理论的论述,其将五味与五脏、五色、五方等中医五行学说指导下的其他内容相关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五行理论体系。以此为纽带,五味与脏腑辩证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为临床用药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东汉以来,《本草经》首次把药味的概念正式引入本草学,将其与四气、毒性等一并划入中药药性理论范畴,并把五味具化到了具体药物的属性当中。《本草经》后,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的必论内容被确定了下来,不断发展深化,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概念。

天人相应与整体思维的影响

在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影响下,整体观一直是指导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中医将人的机体、人与天地自然均看作一个天、地、人的有机整体,整体内彼此间可相互影响。因此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疗,皆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种思维同样指导了中药理论的诸多方面。譬如,中药的采收理论讲求适时采摘,且产地道地,药物方具效力;药物的服食应根据病证特点的不同,择时服药,才能药到病除;药物的用量应根据四时气候、地域环境和人体体质等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方能定裁。这些中药理论体系中的内容皆遵循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阅读本文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38% 阅读本文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

如果觉得《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