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论道教的饮食养生智慧

2021-12-03 分类:养生资讯

提要:道教丰富的饮食养生思想,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教饮食养生充满着中华先民的生活智慧,是历代高道大德探索总结的结果。论文从饮食养生与道家食诫,饮食养生和四季摄养,道家药粥与饮食疗法,调和五味与道家酒、茶,饮食调养与道士修持等方面具体讨论道教饮食养生的思想内涵,认为道教饮食养生智慧具有现代价值。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道教的饮食养生思想,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教的饮食养生思想具有丰富内涵,其饮食养生的智慧更具有现代价值。道教养生是道教文化的精粹,而饮食养生则是道教养生的重要内容,饮食养生是最贴近世俗生活的部分。

道教丰富的饮食养生思想,充满着中华先民的生活智慧,是历代高道大德探索总结的结果。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主张服饵仙药,辟谷节食,重视饮食养生在修炼中的效力。唐代孙思邈撰《千金方》、《千金翼方》、《福寿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存神炼气铭》、《保生铭》、《孙真人食忌》等,根据唐代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提出“可食”、“宜食”、“忌食”、“服食法”、“五脏所宜食法”、“养性法”等饮食养生方法,这些有益的思想影响到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一、饮食养生与道家食诫

道教认为饮食为性命之基,早期道教已有初步的饮食养生观,认为饮食养生是维持生物生存的根本。《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引神人之论说:“善哉!饮食,人命也。”北齐刘昼《刘子》卷二《贵农第十一》说:“衣食者,民之本也。”认为衣食为民之本,人不可一日而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经文部数所应诀第一百六十七》说:“身得长保,饮食以时调之,不多不少,是其自爱自养也。”元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三说:“扁鹊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教诫篇第一》“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道教崇尚自然之道,主张饮食自然。《黄庭经》就说:“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太上感应篇》卷三说:“在饥乏,则以饮食为急。”道教饮食为性命之基的思想,汲取了先秦时期中华饮食养生的智慧。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说:“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收录《教诫》、《食诫》、《杂诫》,侧重从饮食养生等方面,阐述违反养生原则的不良后果。尤其《食诫》篇论述了道教饮食养生的原则、方法和禁忌。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食诫篇第二》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物灼唇,冷物痛齿。”古代道家已认识到过于热食则损伤人体骨骼,过于冷食又会损伤脏腑;食物温度太高会灼伤嘴唇和口腔,食物温度太低则侵袭牙齿疼痛。陶弘景总结的饮食养生经验,为后世道门所继承。

唐宋道经《修真秘录·食宜篇》引《八素》说:“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咸,咸能润也。长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坚也。冬宜食甘肥,甘能缓中而长肌肉,肥能密理而补中。皆益五藏而散邪气矣。此四时之味,随所宜加之,食皆能益藏而除于邪,养生之道,可不移矣。”《修真秘录》分《食宜》、《月宜》二篇。托思仙与真人问答,来论述饮食调养之法。大旨谓选择食物须应四时月令,以和五味,益五脏,治百病为主。《食宜》篇列举宜食之肉果谷菜诸类食物百余种,注明其性能及主治疾病。

《修真秘录·食宜篇》说:“肝病者,宜食麻、麦、犬肉、李、韭。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枣、葵。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肾病者,宜食大豆、黄黍、猪肉、栗、藿。”《修真秘录·食宜篇》说:“橘子,味酸寒。主下气,开胸膈痰疾结气,止渴。久服,除口臭,轻身长年。皮陈久者良。……蒲桃,味甘平。主益气,倍力强志,耐饥寒,去肠间水,调中。久服之,轻身延年。”《月宜》篇依次列举四时十二月宜食之物,《修真秘录·月宜篇》说:“每月宿下,各有所宜之物,人若择而食之,亦可除其疾疹矣。今传于子,亦可晓示将来。”该经题录前商州丰阳县主簿符度仁纂,则符度仁约为唐宋间人。

五代蒲虔贯《保生要录论饮食门》说:

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常时不可待极饥而方食,候极饱而彻馔,常欲如饥中饱,饱中饥。青牛道士云:“人欲先饥而后食,先渴而后饮,不欲强食、强饮故也。”又不欲先进热食而随餐冷物,必冷热相攻而为患。凡食,先热食,次温食,方可少餐冷食也。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可冻齿。凡食,温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凡食,热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颜色,面上如虫行。食饱沐发作头风。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炁不均。如全不食苦则心炁虚,全不食咸则肾炁弱是也。”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六十一《服气杂法秘要口诀》说:“夏冬寝处,饮食常欲温,勿食酸咸油腻之物,食之损五藏,五藏损即神不安。猪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

二、饮食养生和四季摄养

道家宣扬通过修炼以长生成仙,注意饮食养生则是长生成仙的途径之一。南宋曾慥《道枢》卷七《黄庭篇》就说:“子欲不死,肠中无滓;子欲长生,肠中常清。”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宋曾慥《道枢》卷三十八《会真篇》进一步阐释说:“勿极饥而食,食勿过乎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矣。勿极渴而饮,饮勿过乎多,多则损气,渴则伤血矣。”宋陈抟《陈先生内丹诀》说:“行持下手之初,先须以饮食养和五藏,不可失饥过饱,心田安静,无忧无愁,乃可入道也。”

唐代道经《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下提出“三命”说,一曰罚命,二曰疾命,三曰度命。所列举疾命的“饮食无量,房内无度,众邪所疾,天数不遂”,对养生极为不利。道家饮食养生的这些精辟理论,至今仍指导着现代人的饮食养生实践。

季节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特色,体现了顺应天时、天人相应的自然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季节依次交替的规律,道家十分重视依时摄养,以顺应四时五行的自然规律。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食诫篇第二》说:“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份食。”元代全真道龙门派宗师丘处机对此深有体悟,他在《摄生消息论》中对四季摄养有精辟的论述,认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

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的养生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摄生图》、《保生要录》、《溷俗颐生录》等著述。丘处机从人体随自然界四时变化的角度,论述四季饮食养生应遵循的原则,主张摄生要清淡有节制,注意阴阳冷热的平衡。不能吃得太饱,讲究少吃多餐,冷热适度。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转变,要适当调整饮食之味,适应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这种四季摄养是道家养生的智慧。

三、道家药粥与饮食疗法

南宋陆游是崇尚道家的文士,他对食粥可以延年之说颇感兴趣,在《食粥》诗中抒发其感概曰: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中国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摄生之二·调食》说:“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金张元素《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本草论第九》说:“故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甘苦酸辛醎,此为补养之要也。”《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就说“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此之谓也。”

道教食疗中又有胡麻粥,仅有胡麻、粳米二味,有乌须发、明目补肾的功能。

唐郎肇《长生胎元神用经》之《饮食守护诀》说:“每日平旦,食少淡粥或胡麻子粥,益人脾炁,兼足津液。”另还有补益五劳七伤的人参粥、山药粥、构杞粥、肉苁蓉粥、还有可坚筋骨、益气力的苣胜粥、黄芪粥、石英粥;祛风除邪治头痛拘挛的冬麻子粥、薏苡仁粥、葛粉粥、葱豉粥、竹叶粥、侧柏叶粥。治久咳不已的梨粥、罗卜粥、杏仁粥等,名目繁多,不可胜举。

道教宣称食粥可以延年,山居道士每日食粥,生津快胃,获益非浅。敦煌文书P.3810号《呼吸静功妙诀》,此道教修炼经诀后面附有“神仙粥”食方,是唐末至五代养生文献的写本。敦煌文书P.3810号载:“神仙粥: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两在内,尤妙。食粥后,用好热酒,饮三杯妙。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神妙。”神仙粥的主要组成为山药和鸡头实(又名芡实),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补虚益气的佳品,常服有耳目聪明、健身延年的功效。韭菜子性温,能壮阳固精。

因此,这几种中药配合健脾补胃、滋养强身的粳米熬成粥,营养丰富,堪称道教饮食养生的佳肴良药。道教“神仙粥”的命名,是取饮食此粥,可使人如神仙般快活之意。道士服食“神仙粥”既可充饥度日,又可治疗疾病,同时也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当今中医“神仙粥”的配方为:山药30克、芡实15克、粳米60克、韭籽10克。

道教历来主张食疗,以致产生唐代道教饮食养生经典《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专立《食治》篇,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主张“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其医学理论注重预防为先,食疗为主,清心寡欲。唐代食药养生在社会上极为盛行,唐代天仙观道士孟诜是孙思邈弟子,他根据《千金要方》之《食治篇》增订而成《食疗本草》。唐代道士张鼎修炼服饵养生术,曾增补孟诜的《食疗本草》。《食疗本草》的食物疗法成为专门的学问,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是研究中华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四、调和五味与道家酒、茶

道教主张道士在日常起居、行道修炼、饮食养生中,要注意遵循天人合一、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辛、酸、咸、苦、甘)、五脏(肺、肝、肾、心、脾)、五时(春、夏、季夏、秋、冬)的生生克化规律。唐代道士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就说:“夫天主阳,以五气食人。地主阴,以五味食人。”

孙思邈《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此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凡饥渴则思饮食,为人之本能需要。

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三《服食品》引刘宋道经《太真科》说:“受外内治录学仙之人,皆当服食咽气,却恶治病。未能断谷者,食宜有常,旦粥也,中羹饭也。干蔬盬豉,示止饥而已。不得适口贪香,美滋味,慎勿杀生,肥鲜狼藉。”

道教认为酒是五谷之精华,由于味美而使人容易沉湎其中,饮食养生者需要慎重对待之。《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卷中《悟生章第十》说:“夫酒者,神仙之浆,而善助于元炁。”道教认为酒有养生祛病的功能,过饮,则能损性伤命。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教诫篇第一》说:“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损人。然美物难将而易过,养性所宜慎之。邵仲堪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充肌者,俗人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

道教认为酒能御霜露、辟邪气,但主张饮酒要有节制。唐范修然《至言总》卷三《禁忌》说:“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益人,亦能损人。若服散药过饱满、失饥虚、犯风寒、触雾露者,节其分剂而饮之,宣消邪气,却风御寒。药之效验,莫过于酒。血脉养性者,所宜慎也。又酒令人假健,醒时所以不欲不能,醉皆强为之。积习转久,升量转多,酒热不腹为用,体气渐弱,精神昏乱,害性丧生之所由也。”

刘宋道经《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禁酒品》劝勉学道之人,“当知持戒发慧,安身炼心,无惑酒恶”。北周道经《无上秘要》卷四十四《洞真三元品诫仪》列有“学士及百姓子饮酒失性罪”。道教戒律禁止过量饮酒,认为修道之人不可耽酒、汹酒,以酒伤身,因酒败性。而在养性中,主张减酒节行,调和气性。隋唐道经《太清调气经》说道士服气之时:“又每日空腹随性饮一两盏酒大妙,不可令至昏闷。如日能涓涓饮三五盏,大助气道。其酒仍须清好,始堪饮之,不得多,一吐即数日气不平复。”

道教所饮酒类中,注重药酒的配制。《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说:“家有老疾,药酒可通。”唐代道教就有地黄酒、黄精酒,枸杞酒、菊花酒、菖蒲酒、松叶酒、松脂酒、柏叶酒,以及桃仁酒、杏仁酒、神仙乌麻酒、三石酒等,均具有轻身明目,延年益寿、补气血、壮筋骨等功效。

药茶,即以草药代茶饮用,或草药与茶共同制成饮剂食用,此饮食方法为山居修炼道士所创。《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二十一《茶谱》引陶弘景《杂录》说:“芳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隋唐时期,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道士均自制松叶茶、柏叶茶、甘菊茶、杏仁茶、桃仁茶等代饮服用。道士饮用这些药茶,有不同的养生功能。如甘菊茶,可明目清肝,治虚劳醒脑。薄荷茶,可祛邪气,通鼻塞头痛,去心烦燥等。罗摩叶茶,可除风治头痛。石楠芽茶,可补虚治风。槐芽茶,可治疗肠风下血、大便干燥,痔疮等症。

五、饮食调养与道士修持

道教讲究修道中的饮食调养,更将饮食养生与道士修持、修养相联系。唐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守道》,就主张“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金王志谨《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告诫修行之人要“饮食有节,动静有常”。明何道全《随机应化录》卷上,主张道士修行“要节饮食,薄滋味”,“养胃者,节食薄味”。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三十二引《养性延命录并序》张湛《养生集叙》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唐京黑先生《神仙食炁金匮妙录》说: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者,过于声色。声色者,可绝之逾年,唯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益深。且滋味者百品,或于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唐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自慎》说: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自慎》具体论夏秋之交的饮食禁忌说:“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肥腻饼臛之属,此与酒浆果瓜相妨。或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自慎》还论述饮食养生应遵循的原则说:“夫养性之道,……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渇乃饮,食止,行数百歩,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

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教诫篇第一》引《道机》论养生之道说:

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载:

丹阳问:“何名太上七返?”师曰:“一者少言语,养内炁。二者戒心性,养精炁。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戒嗔怒,养肺气。五者美饮食,养胃气。六者少思虑,养肝气。七者寡嗜欲,养心气。是也。”

这段王重阳与马丹阳的问答,反映出全真宗师王重阳的饮食养生智慧。

南北朝道经《正一威仪经》列举五条饮食威仪,是早期正一道士在日常饮食中遵循的规矩: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饮食,满腹而已,勿求精细,常当奉斋,非时非法,悉不得食。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常当受食咒,施出种种食,别安器中,存见三一,与形俱食,以挟三击器。就食别器,布散众生。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各立斋器,巾挟当清净,日供所须,不得与人同器共食,及给他用,秽炁混杂。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饮食,不得使人秽触所食之物,不得临上,令口气衣服污秽。余便施散,不得积聚将归。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食讫乞忏,然后施散,不得中举乞人,及使仆侍从鸡狗之流。监斋真官,皆见谪罚,名书三官。

这五条饮食威仪,涉及道教的修炼的斋戒、存想,即在饮食中也不忘神仙信仰,不断提升自己的道行品位。而“不得与人同器共食”,则是现代饮食卫生的分餐制,今天我们再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经文,不能不感叹古代道家深邃的饮食养生智慧。

余论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七《艺文略第五道家》,收录道教服饵类经书四十八部,其中涉及饮食养生的经书有:葛洪撰《黑发酒方》一卷,孙思邈《枕中记》一卷,《大道静神论》一卷,《摄生服食禁忌》一卷,《摄生药忌法》一卷,《炼花露仙醽法》一卷,《服饵保真要诀》一卷,《李八百方》一卷,《太清经诸药草木方集要》一卷,《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神仙服食经》十二卷,《服玉法并禁忌》一卷,《古今服食药方》三卷,《服食神秘方》一卷,《神仙金柜服食方》二卷,《孟氏补养方》三卷,《神仙服食经》一卷,《集录古今服食道养方》三卷。这些道门人士探讨饮食养生的经书,明修《正统道藏》多未收录,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道教对饮食养生之重视,道教饮食养生的智慧值得我们充分汲取。

如果觉得《论道教的饮食养生智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