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傅东文博士:为何要顺应二十四节气时令养生

2021-12-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3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二十四节气节气是中国文化非常有代表的组成部分,从今天开始,恒萃明德将分24期,连载傅东文博士系列讲座《二十四节气时令养生》,带您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背后的奥秘,学习如何顺应天时和节气进行养生,让我们远离生病、吃药,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健康。

二十四节气——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认知气象的"活化石",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有很强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传统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实用价值

曾有观点质疑,二十四节气源起农耕发达的黄河流域,加上现代科学日益发达,二十四节气还有传承实用价值吗?事实上二十四节气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不断修正完善中,即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最早是四个节气,后来增至六个节气,经年累月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此外国际气象学界也认同,虽然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指导黄河流域农耕生产生活的,但它的划分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天文学标准,在中国其他地区经过"本地化"修正后依然实用。可以说,二十四节气以前不过时,现在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尤其是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也是结合二十四节气来指导病人按照节气规律来看病养生和改变作息饮食习惯的。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二十四节气,既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而是中国古代智慧人民对时间的特殊认识。这个认识是天地之间能量变化的总结,而不是单纯的计时。

我们中国的养生观念强调“以人为本,和则贵”,那么以人为中心,生活在天地之间,要顺应历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咱们养生有三个“因”:因人而论,男人女人,孕妇跟小孩,老人跟幼儿,养生方法不一样;因时而论,早上跟晚上,一年四季,我们中国人甚至还认为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养生也不一样;因地而论,东边和西边不同,我们经常说“水土不服”,就是这个(因地而论的)道理。

所以,当天地人三位一体地考虑一个人身体状况的时候,容易得出养生方面的正确答案。举个反面例子,如果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可能医生特别忙,没有时间替病人考虑天地人的综合因素,只能让大家程式化地去化验、拍片子,根据检查结果、数值来开药、打针。但实际上,病人也许只是在天地和空间的坐标系的影响下,身体发生了一些正常变化,只需要做一些简单调理就好,如果要吃药,反而破坏了人体自身本来非常强大的免疫系统。

那么,综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养生三要素,按照节气养生,就是天时范畴,是顺应天时,在养生三要素之一,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觉得《傅东文博士:为何要顺应二十四节气时令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