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营养师课堂,系统的带你认识饮食养生理论,让你吃得更健康

2021-12-3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饮食养生理论

一、相关概念(A):

食养:即饮食养生,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应有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研究对象:正常人体,如聪耳、明目、养颜等 。

食疗:即饮食治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研究对象:疾病,如慢性病、老年、少儿疾病等 。

食补:指利用饮食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及津液和肾精,主要用于正常人的日常饮食养生和虚弱病症的饮食治疗。

食忌:指根据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禁止食用某些与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饮食食物。如:发物禁忌、体质禁忌、疾病禁忌、食物配伍禁忌、服药禁忌、妊娠禁忌、食令禁忌等。

二、中国饮食保健学的特点(B)

(一)整体饮食保健观

1、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如:

补肝以明目。

补肾以壮骨。

补肾以乌发。

养心以安神。

2、辩证施食:是指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

(1)证,即证侯:是指肌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况。

(2)辩证:即是根据疾病的病理表现和体证,通过分析和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食养上:辨别个体的体质是前提。

食疗上:辨别疾病的证候是前提。

(3)食疗的特点及核心: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三)脾胃饮食保健观

1、脾胃为饮食营养之本。

2、饮食保健应首重脾胃

(1)首先重视人体内部的脾胃功能状况。

(2)其次由于饮食不节,易伤脾胃。

(3)重视饮食宜忌可保护脾胃功能。

(4)重视烹饪加工,可保护脾胃功能。

三、食物基础理论(A)

食物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等方面

内容

(一)食物的“性”

是指食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与热、寒与凉是其共性,但温次之于热,凉次之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还有一类食物,寒热性质不太明显,作用比较和缓,则归于平性食物,食物中以平性者居多。

常用食物“四性”归类举例

1、寒性食物:马齿苋、苦瓜、莲藕、食盐、海带、紫菜、鸭梨、西瓜、冬瓜等。

2、凉性食物:茄子、白萝卜、丝瓜、苋菜,芹菜、大麦、绿豆、茶叶等。

3、热性食物:芥末、肉桂、辣椒、花椒、生姜等。

4、温性食物:韭菜、葱白、香菜、糯米、胡桃仁、雀肉、羊肉、羊乳等。

5、平性食物:梗米、小米、圆白菜、黄豆、扁豆、莲子、牛肉、牛乳等。

(二)食物的“味”

中医在长期的食疗实践中发现,不同滋味的食物,其作用往往不同;而滋味相同的食物却常有共同之处。

食物的“味”是指食物的具体味道。食物主要有五味,即“辛、苦、甘、酸、咸”。

食物“五味”的特点

1、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如生姜、葱白有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表证;陈皮、香橼、佛手行气解郁,适用于肝郁气滞等证。

2、苦味食物能清热、泄火、燥湿、泻下。如苦瓜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实证;杏仁润肺降气、化痰止咳,适用于外感咳嗽、气喘等。

3、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如乌梅、石榴等,前者可安蛔止痛,用于蛔虫病;后者可涩肠、止血、止咳,可治疗泻痢、脱肛、下血、咳喘等。

4、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海藻、海带等,适用于甲状腺肿大(中医称为瘿瘤)等

5、甘味食物:有补益、缓急、和中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疼痛等,如蜂蜜、大枣、山药等。

(三)食物的“归经”

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脉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

辛味食物归肺经,用辛味发散性食物治疗表证、肺气不宣咳嗽症状;

甘味食物归脾经,用甘味补虚性食物治疗贫血、体弱症状;

酸味食物归肝经,用酸味食物治疗肝胆脏腑等方面疾患;

苦味食物归心经,用苦味食物治疗心火上炎或移热小肠证;

咸味食物归肾经,用咸味食物治疗肝肾不足,消耗性疾患(如甲亢、糖尿病等疾患)

(四)食物的升降浮沉

1、食性温热、食味辛甘淡食物,其属性为

阳,其作用趋向多为升浮,如姜、蒜、

花椒等。

2、食性寒凉,食味酸苦咸的食物,其属性

为阴,其作用趋向多为沉降,如杏仁、

梅子、莲子、冬瓜等。

(五)食物的配伍

相须、相使、相畏、 相恶、相反

协同配伍

【相须】 同类食物相互配伍使用,起到相互加强的功效。

【相使】 以一类食物为主,另一类食物为辅,使主要食物功效得以加强。

拮抗配伍

【相畏】 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 一种食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实际上相畏和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的两种说法。

【相恶】 一种食物能减弱另一种食物的功效。如萝卜能减弱补气类食物(如山药、山鸡等)的功效。

【相反】 两种食物合用,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形成了食物的配伍禁忌。

四、食养与食疗的基本法则(A)

主要内容: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

能、调理气血和因异制宜。

(一)扶正祛邪

定义:扶正祛邪是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1、扶助正气:在饮食保健上是通过食补来实现的。

食补的四大要素:

补气:包括补益元气、补益脾气、补益肺气等。

补血:包括补养精血、补养心血、补养肝血等。

补阴:包括滋补肾阴、滋补肺阴、滋补心阴等。

补阳:包括补肾壮阳、温补脾阳、补助心阳等。

2、祛除邪气:

表邪宜用汗法。

热邪宜用清法。

寒邪宜用温法。

食积宜用消法。

3、正邪兼顾。

(二)调整阴阳

目的:在于保持或促进阴阳的平衡。

1、泻其偏盛:根据阳偏盛或阴偏盛的不同,又有清泻阳热和温散阴寒两种方法。

2、补其偏衰:根据阴偏衰、阳偏衰和阴阳俱衰的不同,有滋补养阴、温补助阳和阴阳并补三种方法。

(三)调整脏腑功能

1、调整脏腑自身的功能依据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进行调整,

以维持和增强脏腑各自正常的生理功能,或

使异常的脏腑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2、调整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脏腑生理上相互关系、病理上相互

影响的特点进行协调。

(四)调理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受到食物寒、热性质的影响,具有寒凝热行的特点,故调畅气血宜用温热性食物,止血宜用寒凉性食物。

(五)因异制宜

由于季节气候、地理区域以及个体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对肌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在食养和食疗上还必须考虑上述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食养和食疗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养生和食疗的效果,把这种观点概括为“因异制宜”。

1、因时制宜:就是指根据四时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制定适宜的食养和食疗方法,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主要内容包括春季饮食养生、夏季饮食养生、秋季饮食养生、冬季饮食养生等。

2、因地制宜:就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食养和食疗方法,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南、北两大区域。

3、因人制宜:就是指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个体体质特点,制定适宜的食养和食疗方法,以适应不同人养生保健的需要,提高食养和食疗的效果。主要内容有体质饮食养生、老年饮食养生、妇女饮食养生及小儿饮食养生等。

如果觉得《营养师课堂,系统的带你认识饮食养生理论,让你吃得更健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