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重在养性,用中华圣贤教育去养性更是养德

2022-01-2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2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现在正本传统文化是“养生百問”节目时间。欢迎关注转发,带您共同学习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当一个人没有钱的时候,感觉“钱”很重要!有了钱以后,感觉“命”很重要!当“钱”不能买“命”的时候,发现“养生”很重要!所以,今天的“健康产业”如日中天,“养生馆”星罗棋布。请问,究竟什么是“养生”呢?

健康产业的如日中天,说明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引起重视的原因是重大疾病的年轻化趋势以及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高发。

人们对身体的认知随着传统中医的丢失,太多人被西方医学悄无声息的“洗脑”,被“认同”,有病不是打针、输液就是住院治疗、更严重时就手术切除,然而,病越治越多,还找不到原因,这是为什么呢?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工业污染了环境,商业污染了人心,环境的恶化导致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成为隐形杀手,我们的饮用水、空气、食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再加上人们欲望膨胀,思想上的“习性”贪、嗔、痴、慢、疑,在心态上的表现是怨、恨、恼、怒、烦。仁、义、礼、智、信的天性就逐渐淡化了,“人弃常,则妖兴”,各种慢性疾病也是妖,这是心里带来的病原,佛家文化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身体的疾病也是外境的表现。

现在,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知:有病按照西方医学的治疗暂时缓解是不错的,但不能从解决根本问题,与其打拼挣钱再看病,还不如把身体“养”好,避免日后由于疾病降低生活质量、拖累家庭。

国家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由于由病转贫是一个大问题,在普及农合医保的基础上,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健康产业的提出,很多人看到了生意的“商”机,首先肯定的是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养生意识提高了。各种养生馆可以说星罗棋布,是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掉疾病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把“养生”的实质搞清楚。“养生”其实养的是“心”,因为心为万法之源。佛家文化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身体的疾病也是外境的表现,一些修行人,基本没有看到他们生病甚至住院治疗,为什么?因为他们心静,他们最懂得“养心”,就连古代帝王都在向他们学习如何养心,还建造了宫殿就“养心殿”,所以,一切唯心造。那如何“养心”呢?答案是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中医才是养心和治病的根本。明白了道理,就能少走弯路,“病”就能除。

让身体健康的方式很多,太极拳就是非常好的传统体育之一,既能“养心”,也能健体,还能“治病”!生活中,大部分习练太极的人身体都很好很健康,心情也愉悦开朗,他们的家庭和睦,邻里间和谐,这不就是儒家文化说的仁者寿吗?

所以,人们的健康,要从“身”和“心”着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祝福天下人越来越健康!

有一句话很流行:“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可见人们的养生意识还是很强的。

只是,不少人理解的“养生”只是停留在通过吃点营养物质,用点保健品让身体健康的层面。这是“养身”,和“养生”关系不大。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重在养性。我们思想上的“习性”贪、嗔、痴、慢、疑,在心态上的表现是怨、恨、恼、怒、烦。

怨恨恼怒烦,这是人生五毒丸。吃一颗生病,吃五颗要命。因此中医认为:一个人生病,病根是思想的五习,病变是心态的五毒,病症就是身体的五脏。

养生,就是扭转贪、嗔、痴、慢、疑的习性为仁、义、礼、智、信的天性。仁是五常的基础,儒家思想认为“仁者寿。”仁者寿在养生和养心以及养性最后是养德都是很好的体现。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面有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告诉我们致病的根源。上古的人,他们的行为自律,生活习惯有规律,形神兼备,寿年百岁,都是长寿之人。现在的人随顺自己的习性,欲望膨胀、生活放纵而没有节制,行为违背自然规律,因此,才五十岁左右就开始衰老了。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行为遵循规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就是在养德。厚德载物,身体的健康也是物。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生的成功界定为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中的“好德”是基础,没有好的德行来承载,其余四福无从谈起。

《中庸》也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健康产业、养生馆只是手段是术,是属于下医养身这个阶段。真正的养生是养心、养德、养性,这是道,以道驭术才是正道。

要由“养身”变为“养生”,推荐良药一剂: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达到养心和养性,更达到养德!

现在的医院越来越多,医院的大楼越盖越高,医务工作者越来越多,越年轻化和高学历化,各类设备和仪器越来越多!按照这样发展,病人应该越来越少才少合乎逻辑!可是,病人数量却越来越多,不降反增!不可思议呀!

养生就是希望身体健康,长寿百岁。

但我们更多的是用圣贤教育去养性。养性就是把贪嗔痴慢疑的习性,调理回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用自已的身家性命去承载厚德,然后从此岸安然地到达彼岸。

德就是人生之道的导航,别看"大道甚夷,可民好径″。没有德的导航,没几个能达人生的彼岸。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让仁爱之心回归,达到仁者寿,无疾病,讲贪嗔痴慢疑的习性转变为仁义礼智信的天性,人们就真的身与心都健康了!愿天下无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内容为正本传统文化集体智慧)

(编作者:王中华,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红色文化研究会 会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践行者,云南正本传统文化教师,正本养生太极道教练,博鳌儒商精英人物,昆明正义牌坊《正義》名称策划者)

欢迎关注转发,带您共同学习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如果觉得《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重在养性,用中华圣贤教育去养性更是养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