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女儿的文章——《养生论》读后杂谈

2022-02-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6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最近读了嵇康的《养生论》,这篇千年前的文章不知怎么的忽然触动了我,读的时候就好像醒悟了一样,感触颇多,就趁热打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既然是养生论,说的就是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道理,可嵇康的这篇养生论说的不是具体的方法论,而是更上层次的,精神层面的理论,其中道理应用在休养生息上自然是完美无缺,可其理之广博又不仅限制于此,而是可延伸到其它各方面的珍贵道理。我觉得读此文不一定要停步在“养生”这一领域里,而应该以更广阔的角度来欣赏和应用。

开篇几番举例以后,嵇康回答了养生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养生?因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人所有的追求,归根结底都是在精神层面的体验,植物人就算身价千万也只是徒然,目盲的人就算美景当前也只是浪费,一切我们所希冀的目标,愿望,说到底都是在追求达到目的以后内心的满足感、成就感,或者其他的刺激感受罢了。如此重要的精神理应被悉心呵护,而保护精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促进身体健康。

不仅仅是养生,在生活上也是一样。有太多的问题我们都倾向于用编造的借口来一笔带过,虽然心里明明知道这些蹩脚的胡编乱造简直错误百出,可是依然犯傻的去接受它们,以为这样会轻松逃开难题,可是实际上却是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

平日里我们太低估了自己对自己的掌控能力,总把条件不足、时间不够拿来当挡箭牌。我们都有许多想做却一直没有行动的事情,是真的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么?还是它们也只是逃避的借口?难道我内心里其实是不愿完成这些目标的吗?

这就引到了嵇康的下一个论点:人的侥幸和比较心理。我们并非不想变得更好,只是心里有“现在不做也没关系”的偷懒想法罢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也总觉得颓废的事情,浪费时间的事情,只是偶尔做一次所以不要紧。这种侥幸心理本身就是一种逃避方式,其实对我们的行为准则很有损害。

因果相连,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来由的,既然种下了因,那就总有一天会结出果来,所以“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的想法从根本上就是错的。这让我想到了人们抽烟喝酒的事情,在抽一根两根三根,喝一杯两杯三杯的时候,心里大概是存有这样的侥幸的吧。既然知道抽烟通向肺炎,喝酒通向肝炎,又为什么做的时候,心里从不想着“这么做就又朝着疾病走了一步”呢?

不这么想的原因是:判断标准是通过与他人对比而产生的。是因为听说别人喝酒抽烟但是也照样好好的之类的话,所以才乐观的觉得自己这么做也不会有问题。但是这个判断标准有两个漏洞,首先,用来对比的他人是否真的值得参考。那个抽烟喝酒的人也许现在没事,可是谁能说他以后也会健康?各人体质和生活方式不同,别人没事怎么能证明你也会没事儿?

其次,以不正确的人做标准便是限制了自己的潜能。原本可以做到的事情,因为和别人比较了以后反而做不到了,本来不该做的事情,也因为和别人比较之后,反而觉得做了也无所谓。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用来参考的人必须要挑之又挑才行,和低于自己的人比较只会拉低水平,和高一层的人切磋才能更上一层。

“知一过之害生”是一句应该时时谨记的至理。很多时候我们都选择性的变得目光短浅,明明已经知道顺着下去的未来,却还假装看不到,暗自期待奇迹发生改变命运轨迹,可是事实上我们是把筹码押在了概率几乎为零的奇迹上,而故意忽略了就在旁边清晰的阳关大道。

想想未来十年,很多人以为其中充满了难以预料的可能,但是理性看来,十年是一眼望得到头的。只需要顺着现在的状态推理下去,十年后自己会怎么样,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算细节不能肯定,主线却已经可以看得很明了了。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说的就是这因果相连的道理。嵇康尤其指出了世人觉悟太少,总是出问题以后才开始重视,总把生病的当天当作是病的开始,然而所有的病痛苦难都是日积月累慢慢出现的,等到出现再来挽救,往往不是得成倍的投入心力,就是已经来不及。而最愚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时候还“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觉得所有人都这样所以没办法。

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一天性,某种意义上来说造成了我们的短视,因为痛苦忘得太快,很快就会回到重新创造痛苦的老路上。卧薪尝胆并不是没有道理,有的时候我们的确需要一些艰难苦涩的东西来鞭策,来提醒,摔过的坎不要摔第二次。

《养生论》里我认为最独到的地方,就是嵇康不仅料到了第一步,还将之后的一连串状况都一一列出了。人受到激励产生各种目标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人并没有多少,主要的问题有几种。一个是自己武断耳硬,听不进劝告和建议,只自以为自己一番见解盖世无双,忽略了正确的方式。

另一种就是狐疑,实践时并不满心投入,隔几天不见成效就放弃了。这些人大多是期待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所以强迫自己放弃了某些东西以达成目的,时间一长,效果不明显就产生了患得患失的心理,“心战于内,物诱于外”,最后两者相互拉扯,始终无法做成事情。

最后一段,嵇康说万千事物联系微妙,并非所有事情都是肉眼可见,以竞燥之心去追求立刻的成果,反而意速而事迟,用偏颇固执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最终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比起胡乱求索,秉持“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为原则才是至上的法则,一来是在心理上彻底灭了侥幸,怀疑和其他不正无用的思想,二来是顺其自然的得到平和的心态和向上的进步,不以割舍,勉强作为努力的前提,而是主动地把错误的依赖和积习给消除了。

“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是全文里我最喜欢的两句话,忘欢,就是重新审视过去对于享乐的标准,发现其中的限制和不足,修改它,抛弃它,以更好的方式去生活,只要能这样做了,表面上是放弃了什么,可是实际上却是得到了更绵绵不尽的生的乐趣。

读到这篇《养生论》,我觉得如获至宝,十分欢喜。反观自己,觉得过去的许多事情并未做得十全十美,只能算得过且过的状态。虽然时时都觉得还能更加努力,骨子里却有一种自己也弄不明白的懒,加之与周围人一比,也平添了不少自我安慰和排解,没有全部发挥的状态也就这么长期保持了下来。

嵇康虽然是千年以前的历史人物,但却透过文字,把如此重要的思想传达给了我们,恰好在迷茫混乱的时候将我点醒,让整个人焕然一新,为之振奋。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和家人、朋友们分享我在其中的所得所获,一是建议大家去读《养生论》,亲自体验其中奥义,毕竟各番意境不是我三言两语可以描述得清的。二是想要提醒大家注意身体,开始养生。更好地去享受生活,终有一天,如这《养生论》里说的一样“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

如果觉得《女儿的文章——《养生论》读后杂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