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论全息中医养生观

2022-03-15 分类:养生资讯

全息论是近代中国学者在信息论、系统论的基础上融合中国古典哲学整体观而创建的,是结合“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观点对真善及其统一的追求。中医学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国华夏5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国古代人民自身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人们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及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开始意识到,人本身的疾病并不仅仅是人体本身所致,而是由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去平衡所致,要重新达到平衡,只有借助于自然界存在的各种东西并与自然及环境重新和解才能实现。这就突出了人与“自然及环境”和谐的重要性。当我们从全息视角来观察古代中医学的观点时,更能准确领悟生命发展的真谛,这也是全息中医养生观的来源及基石。

在中医学中,尤其是在其经典《黄帝内经》中,有着深刻的全息思想萌芽,很值得深入挖掘。全息中医养生观认为,人体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全息中医养生观认为人体某部分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整个身体或其他器官,而全身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到局部的病理变化。全息中医学还把人体放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进行考察和研究,而不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孤立起来,在论及医学的所有基本问题时,处处结合季节变化、地理水土、社会生活、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了人体与外界环境互相感应的观点。这些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医学指导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古代人养生的思维方式,显示出全息中医养生思想萌芽应用。从下面几个古中医学观点来看看全息中医养生观的来源。

1、耳与身形相等说

《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朵是倒立的婴儿,是缩小的了的身形。耳诊法、耳针疗法等皆据此发明。如果在耳朵的某一部位发现压痛点、小结节等异常现象,常说明其对应部位或相关脏器有了病变,而在该异常区域内进行针刺或埋线等治疗,就能治好其所对应的部位或脏器的病变。如果长期对耳朵进行按摩,也可以改善身体的许多不舒服。这里已经包含着人体全息的思想,只是未用“全息”这个词罢了。它说明人的耳朵是人体的缩影,小小的耳朵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

2、眼部五轮对应说

《灵枢·大惑论》中写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德于目而为之精。”《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也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因此,历代眼科文献都认为眼部可分为五轮,并与脏腑分别相应。胞睑为肉轮,属脾主肉;两眦为血轮,属心主血;白睛为气轮,属肺主气;黑睛为风轮,属肝主筋;瞳神为水轮,属神主骨。五轮的分属和所主,是根据脏象、经络理论,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五轮局部的病变,是脏气失调的缘故,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轮位上会出现病的迹象,故验轮之征,可测脏腑之变。这种眼部五轮是脏腑之缩影的观点,是现代全息中医养生观的思想萌芽。眼部五轮因脏腑之精气渗入而包含着五脏六腑的信息,脏腑因与五轮对应必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也包含着眼部的信息,这说明眼部与脏腑具有全息对应关系。

3、面部色诊与人体相应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这为观气色现于面部何处以察脏腑身形之疾病的“面部色诊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灵枢·五色篇》将面部分为明堂(鼻)、阙(眉间)、庭(额)、蕃(颊侧)、蔽(耳门)、基(下颌)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膑足、内而脏腑、外而膺背在内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这样,人的面部就成为整个人体的缩影,面部动态地包含着人体地全部信息,也就是说面部与人体全息。这也为全息中医养生观对人体全息律的研究多了一把钥匙,也为我们通过面部局部颜色血气变化,评估人体健康状况提供了一条线索,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找到方向。

4、肢体与人体脏腑的对应性

中医学中的耳诊、面诊、鼻针疗法、手针疗法、足针疗法等,其基本原理都是将耳、鼻、手、足的各个部位配属于相对应的脏腑身形,依此进行诊断和治疗。当腹腔脏器发生病变时,如胃脘痛和胰腺炎、阑尾炎等,反映在下肢胫骨外缘的一定部位和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上,便会出现压痛点,这说明小腿胫骨段就是人体信息的一个全息元。实际上,人的整个身体都是这样,无论肢节长短,只要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就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即包含人体的全部信息。这些大大小小的节肢也就是存在于人体信息网中的“小人”。而实际上,它们也就是些包含人体全部信息的缩影。这也为现代中医点穴和推拿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全息中医养生观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5、天人相应的思想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人之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岁露》又曰:“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竖,腠理郄,烟垢著……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已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焦理薄,烟垢落。”这些关于人体变化与日月运行的对应关系的深刻认识,反映出古人关于天人感应的朴素全息思想。《内经》进一步指出:人体机能尚有春则人气生升,夏则人气长盛,秋则人气收肃,冬则人气固藏等周年变化规律,治病养生皆须循此规律。人的脉象也随四季的循环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持脉辨常异必须以此为度。此外,《内经》多处论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其他星球的变化情形引起人体各器官发生病变,这意味着:人体与太阳系全息,特别是人体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全息。这个思想是极其深刻的,它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二者处在相互作用、相互交替的动态过程之中。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就是二者处于相互的信息交流的过程之中。因此,人本身的疾病并不仅仅是人体本身所致,而是由于它与自然或环境的关系失去平衡所致。这种人与环境全息的思想是中医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中医优于西医的地方。

通过上面几个古代中医学全息观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现代全息中医养生观,并将它和现代中医学结合。全息中医养生保健内容涵盖从人的围孕期至老年人的人生全过程,通过各种全息中医学方法,提前评估人体的健康情况及可能的疾病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养生保健,就可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治疗和调理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全息中医养生观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和治未病,使人体与自然或环境达到最大平衡,也可在已病情况下应用全息中医学治疗各种慢病和疑难杂症,从而促进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如果觉得《论全息中医养生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