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寒食节有什么文化内涵,与养生有关系吗?

2022-03-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84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寒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今年的寒食节是农历的三月十一日,阳历4月3日。说到寒食节,我们都会联系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望江南》词: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一、寒食节的文化

一则,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起源于远古的改火习俗。那时每年春季,人们都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重新钻燧取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改火要度过短暂的无火期,这就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的时间,文献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记载。禁火的日子,人们必须以冷食度日,这就是“寒食”。后来,寒食的起因却被附会到了介之推的身上。

二则,寒食节在历史上逐渐淡化

大抵南北朝以前,寒食节定在隆冬。由于隆冬禁火,且时间长达一个月,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严重威胁到老幼病弱的生命,显得十分不近人情。故魏武帝曹操、后赵明帝石勒、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都曾对寒食下令禁止。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结果是屡禁屡兴。后来一些地方便采取折衷办法,把寒食节后移到清明前一两天。

唐宋时期,寒食禁火已减为一天,且与清明相通,形成了双节联袂。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扫墓祭祖是寒食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唐朝以前,这项活动被视为“野祭”;至唐贞观年间,太宗才下令将祭祖定于寒食节这天。

插柳也是寒食节的普遍习俗。据说当初介之推是被烧死于柳下的,因而柳便成为寒食节的象征之物。柳不只“插于坟”,而且“标于户”,甚至“亦戴之头或系衣带”。《荆楚岁时记》就载明“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直至清代,寒食节已完全和清明节相容,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

自民国以来,寒食节逐步被淡忘。尤其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之下,东西方及传统与现代文化冲撞融合的的今天,很多青年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这与中医的境地非常相似。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三则,寒食节文化的思考

寒食节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和重新点燃新火。旧火意味着地火,旧火的熄灭,代表着寒冷季节的结束;新火意味着天火,新火点燃,则标志着温暖的春季的开始。

这里透出两重意思。其一,火的一熄一燃传达出季节交替的信息;其二,由地火转为天火,这传达出天与地对立的信息。

进一步说,熄火意味着不用火、吃生食;重新点火则意味着烧火吃熟食,这其中又传达出生与熟的对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

为什么寒食节要禁食和斋戒呢?从生活中来分析,寒食节时期正处于春季播种之前,此时往往食物短缺,禁食、斋戒或许象征着节约。而寒食、禁食、斋戒结束,则象征着丰盛的开始。

二、寒食节的养生

寒食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那么,寒食节当如何养生呢?

一则,踏青郊外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寒食节正位于春三月之时,此时江南江北春光明媚。由此,明代大才子祝枝山说:“寒食前后,踏青郊外,籍草觞花,真春游乐事。”唐代诗人元稹的《寒食日》诗亦云:“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寒食节也是古人出游踏青的季节。与全家老少一起踏青,看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地阳气的升发,人的心情亦会舒畅起来。

寒食节春游极有益于健康。其一,可以多晒太阳,太阳为生命的源头,晒太阳可以宣畅阳气,让人心情舒畅;其二,走出户外,或登高,或远游,微微出汗,能平衡营卫,有益于健康;其三,家人聚在一起,借春游而多加交流,可以和谐家庭关系。

但这一时期早晚温差大,外出时最好穿着轻便保暖的衣物,穿舒适、轻便的运动鞋,如果是去郊外,早晨一定要吃顿热乎乎的饭,以抵御低温等活动对体能的消耗。

儿童、孕妇、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自身抵抗力差,容易遭受风寒侵袭,外出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和休息,如果防护不慎,容易引发疾病或者加重原有病情。

二则,寒食

宋代大文学家苏辙在《新火》诗中说:“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寒食节时,按照习俗家家不生火,吃事先做好的冷食。

其一,甘以养脾

在民间,寒食节往往会食用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蒸寒燕等等,基本都是以米、麦为主研成细粉做成。这些食物都属于甘味。而春天由木当令,木旺则克土。脾胃属土,生活中可见,在肝木旺盛的春天,不少人会出现脾胃不适。

由此说,春天当养脾。医圣仲景告诫我们:“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何养脾呢?脾味甘,食甘即可养脾。由此说,寒食节吃这些米麦制成的食物,暗合着“春吃甘,脾平安”的四季五味养生之道。

另外,寒食节要吃饧。饧是以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是古代寒食节的专备食品。

有诗云:“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箫声吹暖卖饧天”,“粥香饧白杏花天”……从众多的提到饧的寒食诗作中不难看出,古代过寒食节必须有饧食,没有饧,根本不叫过寒食节。

从中医来分析,饧类似于今时的麦芽糖,其味甘,性温,有补中养脾,润肺止咳之功。

其二,祛风热

寒食、清明时节往往多风,其时温度渐高,会有风热邪气。若失于养护,风热袭人,容易引起咽喉和鼻腔不适,或出现口干、心中烦热等症状。此时宜喝一道寒食粥。

相传“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其做法如下:白梅花5克,大米50克。先将大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今时建议温服。

梅花禀早春之性而开,其性平而入肝,能舒肝理气,激发食欲,清解郁火,兼可调畅情志,让人避免抑郁。

三则,勿过寒食

虽然习俗是寒食节这天要冷食,但我认为,从季节养生的角度来看,寒食节期间最好避免吃冷食。为什么呢?

其一,此时天气忽寒忽热,最要养阳(本来就应该春夏养阳),寒食无益于养阳;其二,此时往往阴雨连绵,阴湿偏重,应该养阳以祛湿,寒食无益于祛湿;其三,素体阳虚之人,或脾胃虚弱的儿童、老人、孕妇都不建议寒食。建议尽量温食才好。

具体应该如何温食呢?其一,若肝木偏旺,可适当食酸,酸可敛肝,能避免肝气过度疏泄;其二,若肝旺脾弱,建议多吃点甘温食物,可以养脾;其三,若天气阴湿,当重视健脾扶阳祛湿,比如,用炒香的薏米作粥服;其四,忌食煎炸、烧烤、辣椒、火锅等动火食物,亦当忌食油腻、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饼等)、生冷等伤脾食物。建议食物清淡可口。

为什么寒食时节不能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原因之一,大辛大热的食物容易助热生火,导致木火偏旺,容易上攻头面,导致痘痘、咽痛、口疮等上火症状;原因之二,今时人们普遍压力大,火气旺,处于各种烦恼、燥扰之中,燥性刺激性食物影响心境安和,导致烦躁加重。

小结:

寒食节曾经是历史上极其重要的节日。今时已经慢慢淡出了习俗,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承这个节日呢?我的观点是:今时冰箱普及,寒食已经太多太多了。因此,寒食节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传承,但冷食还是不要吧。再者,寒食与清明靠得太近,我们不妨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等民俗活动传承下来,这样也不错。(董洪涛)#寒食节#

如果觉得《寒食节有什么文化内涵,与养生有关系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