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今日是立夏,关于这个节气的禁忌事项和养生之道,你了解多少呢?

2022-06-04 分类:养生资讯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2020年5月5日,农历庚子年辛巳月戊申日,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标志着我们告别了和煦的春季,正式进入了炎热的夏季。《莲生八戕》中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此时,槐香暗渡,青梅待采,绿帷柳浪中虫声日盛。正所谓: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但你可曾知道,像立夏、芒种等二十四个节气,以及七夕、重阳等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从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在这些特俗的日子里,人们又遵守着怎样的禁忌之事和养生习俗呢?

《中国节令》这本书既是一部中国节令文化史,又是一部绵延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图卷,林永匡和王熹这两位作者爬梳要典、方志、笔记、文集、书信、诗歌、碑铭、墓志,将其中关于节令的记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引导我们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看到节气背后隐藏着的另一种历史画面、另一种历史场景、另一种历史风情、另一种历史人生。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中国古代节令文化内涵宏富,外延广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历朝历代,传承相继,屡盛不衰,故最具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构件和组成部分。

节令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大系统”而言,其中又包含着“时”“空”“人”“文”“地”“物”“节”“候”等诸多文化要素,这些要素又是通过“四时”和“节令”表现出来的。正如荀子所言: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就拿立夏来说吧。在古代,立夏是一个非常隆重的祭祀节日。早在三千年前的周代,祭日仪礼就被安排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几个季节转换的时节举行。

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在立夏的三天前,主管祭祀的官员谒见天子,并报告说:“果日立复,世盛人气在火。”然后天子就开始斋戒。到了立夏当天,天子还要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举行迎接夏天的礼仪。回来后还要进行赏赐,大封诸侯。

这种庄严隆重的迎夏仪式表明,我们的先祖在长期劳作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古朴思想,正是靠着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中华文化才能绵延传承数千年而不绝。

立夏,万物立长,由“生”到“长”的一个转折,没有夏的成长,就不会有秋收冬藏,开启一个安静地繁华的季节。先人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并根据农时,将立夏分为三候:

一候蝼蝈鸣,田间可以听到蝼蝈在鸣叫。

二候蚯蚓出,大地上可以看到蚯蚓掘土。

三候王瓜生,王瓜的蔓藤开始攀爬生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当然,对于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任何一个季节,都少不了当令美食的陪伴,何况是立夏这种重要的节气呢?

“青梅夏饼与樱桃,腊肉江鱼乌米糕。苋菜海狮(螺)咸鸭蛋,烧鹅蚕豆酒酿糟。”在这段朗朗上口的江浙民谣中,包含了12种立夏节气的当令美食,但在初夏时节,好吃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

古代的天子率公卿大夫在都城南郊举行迎夏之礼时,必须统一身着朱衣,以取符夏为赤帝之意,同时用生肉、鲜果、五谷与茗茶祭祀古帝。这一习俗逐渐流衍至民间,就有了立夏尝新之举。后来慢慢演变成“立夏尝三鲜”的习俗,又称为“立夏吃三鲜”或“立夏见三新”。

但立夏究竟要吃哪“三鲜”,各地的版本却各有不同。例如,无锡人偏爱黄瓜和杏子,常州人对刀鱼和香椿情有独钟,上海人把糖梅子、酒酿、咸蛋作为时鲜来尝口,而苏州人则把青梅和麦子纳入“三鲜”的菜单。

不过,对“尝三鲜”这件事最讲究的还要数南京人。别看南京人看惯了秦淮风月,平日里也总是大大咧咧的,但他们唯独对“吃”这件事十分上心。南京人嫌“三鲜”吃起来不过瘾,干脆又把“三鲜”进一步分成了“地、水、树”三路:地三鲜是指苋菜、蚕豆、蒜苗;水三鲜指鲥鱼、白虾、茭儿菜;树三鲜是指枇杷、樱桃和杨梅——加起来一共九样,这下总算够吃了。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消耗也随之加大,人往往会觉得疲倦,而且立夏前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早晚温差大(温差大约在12-15摄氏度),因此人们容易得病,此时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中国节令》这本书里就提到,在立夏这一天,天子必须观天象和月候,此时太阳在毕星宿的位置上,黄昏时翼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婺女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时的日名是丙丁,此时的主宰是炎帝,此时的神明是祝融,此时的动物是羽类,此时的音声是徵音,音律正当中吕,此时的数目是七,此时的口味是苦味,此时的气味是焦味,此时的祭祀对象是灶,祭品则以肺脏为先。

这一段话代表着古人对立夏养生的认识和观点。夏季阳气盛于外,阴气居于内,很多人容易“苦夏”,也就是食欲不振,脾胃虚弱,口中发苦。“苦”在五行中对应着“木”,而“木”在五脏中又对应着“肝”,这就是说,当此由春向夏转化的时节,养肝正当其时。

进入立夏之后,人们的情绪很可能会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变得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这就是肝火旺的表现。要知道,生气易怒很容易损伤我们的心脑血管,甚至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立夏的养生之道就是戒躁戒怒,保持心态平和。

《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此可见,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避免肝火内生,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到夏季因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

所以,立夏时节可多做些偏“静”的事情,比如练字、下棋、养花等等,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食疗的方法辅助养肝。绿色食品具有舒肝强肝的功能,是良好的人体“排毒剂”,因此,中老年人可以多选择一些健脾祛湿、生津养肝的绿色饮食,如绿豆、荠菜、芹菜、油菜、菠菜、胡萝卜、莴笋等。五行中还有青绿克黄一说(木克土,肝制脾),所以多食绿色食物,还能起到调节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

除了立夏之外,我国还有许多独特的节令习俗,例如破五日时北方的“赶五穷”,南方的“祭路头”,正月初六时北方的“爆六甲”,立春的“咬春”,上元节的“走百病”,浴佛节的“做鸟饭”,以及北方的“赶乱岁”,南方的“口数粥”“照田蚕”等等,不一而足。

作者在《中国节令》中指出,这些极民间化的节令风俗,显示出一种特定的社会群体整合效应和功能。

我国古代民间是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宗族构成了社会。通过这些具有强烈时令性的节令习俗,把族人们聚集到一起,分享祭食、供品,参加节宴,从而敦睦亲情,维系伦常纲纪,强化家庭意识,增进邻人之间的交往,融洽社会内部的关系——而这一切,恰恰是中国民间年节文化活动社会整合力、协调力、亲和力、凝聚力等群体整合效应和功能的具体表现。

明“史”可溯“源”,鉴“古”方知“今”。通过对古代节令文化的剖析和演讲,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历史场景,并从中寻求出新的创造源泉,激发出新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正是《中国节令》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如果觉得《今日是立夏,关于这个节气的禁忌事项和养生之道,你了解多少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