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国古诗词中所蕴含的饮食之美

2022-07-16 分类:养生资讯

中国人的节日离不开一个“吃”字,尤其是在春节时,各式各样的吃食让人大快朵颐。要知道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很会吃了,甚至比我们现代人更会吃,今天,我们就从古人的诗词中体会一下当时人们对珍馐美味的热爱。

《闻子由瘦》

宋代:苏轼

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

苏轼刚到海南岛,没有肉吃,他就学当地人搞来了好多蝙蝠、小老鼠、蛤蟆什么来吃……看到了吗!馋了连蛤蟆都敢吃!

《猪肉颂》

宋代: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翻译一下: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红烧肉的做法,洗干净锅,少放一点点水,不要着急,慢慢煮,一定要等煮烂了,煮烂了才好吃!黄州的猪肉好啊!价格又便宜!每天早上起来吃两碗好过瘾啊!我吃好喝好神仙老子也管不着,吃点肉就这么开心,嗯,典型的吃货。

《渔歌子》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鳜鱼刺少味美众所周知,农历三月是吃鳜鱼最好的季节。鳜鱼的食法多样,其中以安徽徽州一带臭鳜鱼最为有名。

臭鳜鱼是发酵而来的,和泡菜的手法一样,薄盐一层、密封数日,出关时有股淡淡的臭味,吃着香,而且特别开胃。鱼肉因为事先发酵而变得更加爽滑弹牙,蛋白质也更好吸收利用。由于刺少,倒也方便了孩童和老年人食用,而且好消化、脂肪少、蛋白高,吃整整一条都没问题呢!

《赞豆腐》

元:郑允端

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

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相传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经过不断的改造,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佳肴,被称为“植物肉”。豆腐可以常年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即使在蔬菜生产淡季,可以调剂菜肴品种。豆腐味美而养生因此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鸭子偏寒凉,适宜在夏季、秋季食用,能清凉败火,又由于鸭肉肥厚,所以冬令进补也适宜,尤其是体弱多病,久病初愈的患者。鸭肉的蛋白质含量和鸡肉一样,高达15.5克/百克,另外,鸭肉的脂肪构成比例理想,其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接近橄榄油,中老年人可放心食用。并且有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做法多样,煮汤、入菜皆可。

笋干老鸭煲:老鸭选取1-2年的散养鸭,效果更佳。笋干以天目山笋为原料晒干制成,与荤菜搭配味道鲜美,无需过多调料,盐、料酒就够了。此菜营养全面,还可以帮助缓解便秘、清热下火。笋干还可以用扁尖替代,扁尖老鸭汤同样作用和味美。

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鲈鱼一直是中国人喜欢的河鲜,关于鲈鱼,还有的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晋书·张翰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吴郡张翰在洛阳做官,秋天时,看到秋风起,想念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当即感叹道:“人生应当纵情开心,何必因为做个官,被困在这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呢?”于是毫不犹豫辞官回家,吃他的莼菜鲈鱼去了。由此可见鲈鱼的魅力。

古人不仅喜欢在陆地上享用美食,在水上同样可以一饱口福。古时候船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很多人出行都要借助船来抵达目的地,也有很多船家利用船来做游览的买卖,并提供很多服务。在古代,人们习惯泛舟江河湖海,有时候约上几个好友,乘一艘小船,带上上等的美酒,在微波荡漾的水上,既游览了两岸的风光,也可以在船上饮酒作乐。在船上行乐最有名的当属秦淮河了,杜牧的《泊秦淮》里就写出了当时秦淮水上游乐的胜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觉得《中国古诗词中所蕴含的饮食之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