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龚兴夏:月是故乡圆,立足于乡愁的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

2022-08-1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中国创意农业直播丨

月是故乡圆

——立足于“乡愁”的乡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

龚兴夏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在2021年“第十四届创意农业发展论坛美学营造人才培养座谈会暨创意农业学术季”上的发言)

上世纪末,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引起了海峡两岸各界的热议。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向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乡村逐渐空心化。在全面实现脱贫的今天,我们说乡村振兴,不应该仅仅是经济与物质层面的振兴,还应该是农村精神风貌的改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如何做好乡村人才的培养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想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应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以“乡愁”为核心的乡村规划,二是以“乡愁”为目标的生活范式。

一、 以“乡愁”为核心的乡村规划

“乡愁”是什么,是记忆,是追念。追念的主体是人,追念的内容是记忆中的乡村。什么是“乡愁”为核心的乡村规划?就是利用现代的规划设计理念把“乡愁”这种记忆深处的感受复原,并加以概括和提炼。现在很多乡村在经济振兴过程中,引入了新住民。经济的发展和新住民带来的理念极大地冲击着原住民的固有观念。乡村建设“野蛮生长”,毫无规划,大拆大建,对于古代建筑或者当地特色建筑缺乏保护意识,导致了乡村面貌千篇一律,当地特色和民族特色荡然无存。事实上,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立足当地特色,保护当地古代建筑和民俗,新修建筑与当地村落自然融合都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乡村规划立足于“人”本身的需求,尊重当地的公序良俗,加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得乡村“更宜居,更好居,更爱居”。如最近登上众多新闻的哈佛毕业生就回到四川彭州老家农村去改造房子,他把所有建筑的屋檐加长,为老建筑赋予了新空间,使得每个屋檐都成为当地居民的休闲空间。乡村振兴不乏当地经济的带头人,不乏民俗的传承人,但是很缺乏既能对当地生活习惯了如指掌,又能利用现代的生活和设计理念,对乡村建设有全盘统筹规划的人才。

二、 以“乡愁”为目标的生活范式

李子柒的走红是我们对于唐诗宋词的想象落到现实的缩影,是我们逃离北上广深、对于“乡愁”记忆与慢生活的回归。李子柒将“乡愁”从一种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变成一种生活的范式。这种生活范式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深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式的自得,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式的亲切感,更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要把“乡愁”为目标的记忆变成一种生活的范式,需要我们提振乡村的精神风貌。要让乡村的传统手艺后继有人,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乡村手艺人,与乡村的新住民一道建设美丽乡村,要让越来越多有精神寄托的年轻人回归到乡村生活。

古人的生活范式中“质”与“野”是对立的二元,“质”是规则,“野”是无序。目前乡村的建设很多是全盘无序且单体建筑的“野”,即上文所说的大拆大建式的无序,和单体建筑上水土不服的哥特式、地中海式等样式建筑。要改变“野”,就需要“质”去打磨。云南大理有画家到乡村成立“农民画社”,招收当地六十岁以上的有绣花基础的老人学画,这批老年学生不懂色彩、不懂构图,他们根据传统的绣花构图,经过老师的指导,创作出了优秀的农村画,到北京、珠海等地展览,成了网红,还被央视专题报道。这正是乡村的质朴与现代艺术的碰撞,赋予了乡村更丰富的内涵。

最后用王阳明的一句话来做结束,“万物天地为一体”,乡村是沉睡的宝库,“乡愁”就是最好的证明,乡村与城市如何更好的融为一体,乡村振兴在我看来就是唤醒“乡愁”、唤醒乡村。

如果觉得《龚兴夏:月是故乡圆,立足于乡愁的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乡愁 人才培养 乡村 振兴 立足于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