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话说老北京之酒药葫芦(一条胡同的名字)

2022-11-12 分类:养生资讯

“酒药葫芦”原本是装药酒的器物,没想到成了什刹海一条胡同的名字。有些人认为胡同起因可能与胡同形状有关,因胡同形状像酒药葫芦,故名“酒药葫芦”胡同。

其实,胡同的名字和出售“四消酒”的北义兴酒铺有关,后来变更为孝友胡同。由于名字变了,许多人对“酒药葫芦”胡同这个名字感到比较陌生。

这条胡同形成于明朝,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为“簪子胡同”。当时的胡同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后来的鸦儿胡同相连,西端与后来的糖房大院衔接,长度约1000米。因胡同纤细弯曲,犹如妇人发髻上的簪子,故称“簪儿胡同”。当时簪儿胡同南侧靠近后海的地方为一片稻田,由“中贵之人”(宫廷中的太监)管理。这里河汊纵横,桔槔声声,颇有江南水乡之雅趣。

到了清代其名称延续,在《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为“簪儿胡同”,并注有“龙华寺,明建,康熙间改名瑞应。西有心华寺。又西旧有三圣庵,其前则十刹海也。燕都游览志:三圣庵后筑观稻亭,北为内官监地,南人于此艺水田,粳粇分塍,夏日桔槔声,不减江南”。

文中提到的“龙华寺”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锦衣卫指挥佥士万贵在元代废刹基址上建的,成化帝赐额龙华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左都御史揆叙(明珠次子)为康熙皇帝六十寿辰重修并扩建龙华寺,奉旨改名为“瑞应寺”。《诗文荟萃什刹海》收录了康熙帝诗《瑞应寺》。其旧址位于鼓楼西大街148号,1949年后曾为北京第184中学校址。

“心华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当时名小龙华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改名为心华寺。1949年后曾开办孝友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改为“九门小吃”。桔槔是一种沟渠中汲水的工具,亦称“吊杆”。

据传,在清代嘉庆年间,胡同西口有一家字号为“北义兴”的酒铺。“北义兴”酿造的各种露酒,不但口味纯正而且价位低廉,尤其是玫瑰露酒最具盛名,顾客不断,有的慕名专程而来。成亲王永瑆时常微服于此小酌,嘉庆六年(1808年)永瑆还题写了“春在水之乡”五个大字悬于店内,从此北义兴酒铺名声更大了。

“北义兴”除了销售露酒之外,每到夏季还出售用中草药炮制的“四消酒”。“四消酒”消食、消水、消暑、消气效果明显,顾客常到“北义兴”打些药酒,以备防暑消食之用。

为便于顾客携带,“北义兴”提前把出售的药酒按重量分别装在不同的葫芦里,摆在柜台上。人们把这种装药酒的葫芦称为“酒药葫芦”。

据说葫芦装的药酒在一定时间内药性不会改变。再者这些葫芦外形周正,色泽金黄,还可以当作家里摆件。“北义兴”的酒药葫芦当时相当有名,以至于后来酒药葫芦成了这条胡同的名字。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醇亲王府(北府)扩建,胡同的东侧被占用,从原来的东西弯曲走向变成了南北曲折走向。胡同南口挨着后海北沿,胡同北口与鼓楼西大街相通,胡同中部与糖房大院、棠花胡同相贯通,有了现在的模样。

如果觉得《话说老北京之酒药葫芦(一条胡同的名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