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收官 讲了一整季的人物故事(我们要的美食呢)

2022-11-1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5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心心念念了四年的《舌尖上的中国3》,但是一播出,却引发了全网铺天盖地的吐槽,在豆瓣上的评分也一路下滑,跌倒了4.2分。真的有那么差吗?

说实话,《舌尖3》一开始的预告片还是很吸引人的。虽然只有短短1分钟,但隔着屏幕依然能感觉到里面的食物有多么的可人。

看完预告片之后,盼了一个春节假期,满怀期待地准备看更下饭的舌尖3,然后春节后继续变“月半”。

可能是原来期望太高了,一集一集的看下来,真的很失望。俗话说,术业有专攻,美食才应该是这档记录片的重头戏啊。

虽然再好看、再好吃的美食,都是人做的,人物必不可少,但不应该成为片里的主食,最多也就是配菜或者饭后甜点。因为大家想看的是舌尖上的中国,不是舌尖上的人物故事啊??

- 第1集 -

器 — 食物与刀灶釜的缘分

主讲烹饪器具的演变,网上口碑呈现了两极分化。

@陈不诌

我觉得这集拍得非常好!这些器皿也都是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那浓墨重彩的笔触,而且撇撇如刀点点似桃...

这个纪录片传递出的价值观我还是认同的:手工匠人也值得被尊重...鲁菜里面一个传奇的技法叫做“扒菜”应用面极广,讲究的是“整齐不乱,汁水不撒”...

最后回归主题:能做到这种程度,除了厨师的功夫,和炒锅的形状也密不可分。“美食是物质层面的满足,美器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郑帅

这一集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美食纪录片,没有在呈现美食优质特色的前提下,描绘美食器物。就容易把自己做成了国宝档案。

与其用一大段故事展现美食器具的美,不如将美食制作的过程,作为主线,将器具的独特设计,穿插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

第一集框架局限在灶,刀,坛,锅,盘,碗六个器具,却脱离了叙述美食的主体,实为败笔。

- 第2集 -

香 — 难忘家乡小吃滋味

本集写到了小编的家乡泉州,着实激动了一番。四果汤的配料石花膏讲的确实详细,可是人物故事的占比还是太大,篇幅多分给面线糊一点不好吗!

面线糊是游子们最念念不忘的家乡记忆了。通过老华侨引出面线糊的点子很好,但多讲点面线糊本身会更好啊!

@笑道人

总的来说,这一集很难扣题。无论是稀豆粉、鱼丸、凉糕、石花膏(石花凉粉)还是水盆羊肉,都不是以香气作为发卖的东西。如果觉得有争议,考虑一下麻辣烫和街头的烤红薯...

片中讲麻辣烫(其实是串串)的时候,配了大量钵钵鸡、冷锅串(冷沾沾儿)的镜头。乐山第一家麻辣烫店必然不是周女士这个年纪的人能开的,除非是她上辈子开的...

职业医生没有一个月打十几次破伤风的,伤口深度和受伤器械判断属于常识型判断...面线糊简单一跳而过,外出游子的心态比面线糊的好,起码多讲了一番...

- 第3集 -

宴 — 古今各地宴席大荟萃

@浅水

舌尖系列有史以来最烂的一集……如果这一集都还不是舌尖3之烂的底线的话,舌尖3会烂成什么样简直不敢想。一烂在剪辑,二烂在表达,三烂在不愿意下功夫的草率。舌尖首先是个美食节目,再靠美食来穿起食物背后的文化,匠心,乡愁。

第三集一没有讲个好故事,二没有对美食的极致追求,三没有传达出美食之美,装逼用典还一塌糊涂...寿宴这一段简直就是坏了舌尖系列的规矩。

可不,除了你知道水八仙是哪八样之外,这水八仙到底怎么做的拍了吗?没有。水八仙每道菜有什么不同拍了吗?没有。直接镜头转去八宝葫芦鸭了。

那八宝葫芦鸭有什么讲究,有什么妙处拍清楚了吗?还是没有。最后来一句,吃什么老武术家根本就不在乎,在乎的是徒弟和传承…

@笑道人

“十大碗情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据说这得益于理学大师朱熹的几位得意门生”——平江传统“情席”分为“蛏虷席”和“海参席”——片中哪个都没沾,全是改良版。只沾了个“十”,就自称传统...

演礼的人抱拳礼错了...为了能保证及时吃上饭,必然是圆形转桌,结果在四边桌旁练了半个月的礼仪——作为宗礼庙会的参与长者,这位叔爷是不是和族里关系不好?上菜就要全桌起立内部互敬是哪国礼仪?

- 第4集 -

养 — 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

这集可以说是最有争议的一集了。

@asdf

评价是丧尽天良。鼓吹“乡野草药融入家常便饭”的人,知不知道每年到季节民间药膳急性中毒全家排队上医院?

所谓"乡野草药",那是草乌,附片,何首乌,马兜铃,关木通都敢往菜里加的,夹竹桃、醉仙桃、土三七都敢往酒里泡着喝的,这只是急性中毒,慢性的比如肝肾毒性之类你猜有多少?

就算是认识有限的传统中医,起码也明明白白记载草乌之类"至毒之药""不可轻投""大毒""立杀人",和乡野药膳一样为了"排毒,风湿,关节,痛风"就进日常饭菜,他们都不敢的。

不肯像现代医学那样验毒验副作用也就算了,连传统中医的辩症施治采摘炮制都不用过直接开始吹路边拔草的民间药膳,全片鼓吹草药一整集,关于毒性和副作用的危险一个字没有,您厉害,我没话说。

@满身花影

养,当然可以拍,但边界需格外谨慎,不能跑到医上面作文章食物与滋养,在很多地区都有大量的经验可拍。

作为一个总导演,要做的,是尽量客观展示这些传统经验,绝不是来一句,药食同源,然后就拍成了中医大讲堂把食物这个主角,晾到边上,让我们排排坐,看海外华人求学,做口红滋养的题材,十分丰富。

如果刘导演信息闭塞,完全可以向社会征集线索,大量精彩的食养例子可用。比如,广东,著名的客家娘酒,超级典型的食养之方,为什么不拍?

- 第5集 -

食 — “厨人”用美食传递温暖

@凯布雷克

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集五个故事的主旨:传统的比现代的好。父母让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固守传统的厨师没有错,都是顾客和行业错。不传承传统就要完蛋。放大生活的痛苦...

老凡“执著地使用传统的方式”,结果怎样呢,做了一个要用八样东西,至少“下三次锅”的“白什盘”,可是这是厨师留给自己吃的吧?讲现在是大闸蟹的季节,可是你又说“正规场合不上螃蟹”?

@King

不是说我刻薄。我真以为第四集已经是烂的极致,结果真的每一集都刷新底线。曾经感动无数人的舌尖在哪里?

看到了之前那个医生放弃治疗,投身岳母的连锁麻辣烫餐厅,屌丝逆袭的故事还有就是苦苦离开家族餐厅35年后,被逼回来接手生意没笑过一回的攻城狮叔叔,还有一个身患不影响生活绝症的中产家庭主妇公众号大v去美国跳伞和西藏洗涤心灵的故事。

每晚八点准时守候,看了无数个广告,我们难道不就是想获得胃部的共鸣嘛?共鸣呢?

- 第6集 -

酥 — 奉上一桌点心盛宴

算是这一季里口碑最好的一集了。

@陈不诌

啊好喜欢最后那个老爷爷!随手截了几张图,也许对于我这样的吃货来说追星一直都是追的这样的人吧!我看这段的时候全程星星眼 !

陈勋,93岁的粤式点心泰斗,老爷爷说话中气好足!老爷爷的手都变形了,揉面揉的。这细节真的很好,比起前几集非得让别人介绍哪里辛苦哪里不容易,这一集细微之处就能看出老师傅对厨艺的态度。

最后听到那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并举,南北结合”的时候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都快哭出来了。

@王瑞恩

说正经的,第六集是我在整个《舌尖3》中最喜欢的一集,有很多地方都让人想由衷地道一声,久违了。

不管是民间小吃还是上档次的高端餐饮,这一集有一点做得和第一季一样:将食物的制作过程一步一步原原本本呈现出来,让食物重新成为主角。

解说词也找回了一开始的感觉,不卖弄玄学,而是原原本本地将食材的历史告诉观众,在回顾传统的时候,展现的更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不是某些“大师”们的玄学。

- 第7集 -

生 — 应时食物的“四季”

@解雨辰

脚尖上的中国!全屏广告!第六集回光返照,第七集股市崩盘,还有你这是在拍感动中国吗,收我智商税呢!这集在炒烂《时节》的冷饭,不施化肥,无为而治(靠天吃饭,有产量?!)

坚持吃当季蔬菜,不种反季节蔬菜(北方人不配在冬天吃新鲜菜要重新囤大白菜么?!)简直在黑农业科学!反现代化科技!不懂美食 ,一味尊崇天然,尊崇返古。

海鲜水饺又是给青岛一家性价比特烂的饭店做广告,一搜那个面点师的名字,果然就是那家饭店的…

- 第8集 -

融合

在东北人的记忆中,酸菜是桌上的一定会有的一道菜,凌老师的母亲就是这样,每天都要用自己的方法腌制酸菜,一层白菜一层盐,层层码满,自然发酵。而凌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却研发出了科技酸菜,把记忆中最好吃的酸菜味道固定下来……

这一集终于有了这个纪录片品牌应有的水平了,从文案到镜头到故事节奏,高过前七集十万八千里毫不夸张。最最底线的,一部片子看完我没找到一个贴到你脸上让你去买的硬广告。

用普通的煽情讲普通人的普通饮食,再加上像是能闻到香味的鲜艳特写,真的棒!

《舌尖上的中国3》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可能我们还会继续期待,不知道还有没有的第4季,期待一季真正主讲美食的《舌尖上的中国4》。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未来的美食纪录片一定还有无限的可能啊~

你喜欢舌尖第三季吗?

#你还看过哪些有意思的美食纪录片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收官 讲了一整季的人物故事(我们要的美食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