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同一病例问诊不同平台诊断结果五花八门(网络问诊开药靠谱吗)

2022-11-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73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你还在为看一次病去医院排几小时的队吗?这种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就医体验,或许在未来会发生颠覆性改变。

望闻问切,是患者习惯了的、多年来已经成为定式的线下医疗问诊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上疫情导致的各种就医限制,网上问诊方便了更多患者。可是,线上就医,是不是真如线下就医一样能够实打实解决患者的问题?新生事物,总需要完善和严格的规则制约。

据了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购药场景受限,很多患者把问诊需求转移到网上。各大互联网医院、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在线免费咨询、便民门诊、远程会诊等服务,医保支付、药品配送快速上线,助力线上抗疫。数据显示,2019年4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4500万人,渗透率为6.6%,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7.9%。报告显示,疫情使得在线医疗普及度与大众认知大幅提升,推动了在线医疗的发展。

近日,一系列利好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接连出台,未来,网上不仅可以看病拿药,甚至可以直接医保报销。不过,把关系民众生命健康的诊疗过程搬到网上,“网上看病” 在便捷高效的同时,也需要厘清责任、加强监管。

靠谱之惑:同一病例问诊多名医生,诊断结果五花八门

但在线医疗大幅发展的同时,网络问诊、开药过程仍存制度漏洞,导致公众“体验”不太如意。比如,安徽一名患者将口腔内溃疡滋生的照片,拿给3个网络问诊平台上的若干名不同医生问诊,得出了不同的诊断和处方开具。患者不知所措,最终还是选择线下就医,最终病痛才得以缓解。

据悉,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间帮助父亲使用网络问诊的经历,如今已经成为父亲抨击“网络不靠谱”的重要依据。

今年3月,小李的父亲因“口腔溃疡”问题受到困扰,“嘴巴里起了很多白色的皮,而且越来越严重”。当时受疫情影响,县医院只有发热门诊可以接诊,别的科室一律停诊。自诩“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小李,决定通过网络问诊帮父亲看病。

他问诊的第一名医生是安徽一家三甲医院口腔科医生,在给对方看过父亲的口腔照片并书面描述相关症状后,该医生诊断为“舌炎引起的口腔溃疡”,“吃一点消炎药,注意休息就没事了”。这名医生还开具了消炎药处方,嘱其线下购药。但两天之后,小李父亲的病情又加重了。小李随后又选择了其他两家互联网问诊平台上的几名口腔科医生,提供的还是同样的照片和病情描述。

“这几个医生说得七七八八,都不带重样的。”小李说,有人诊断是“重度口腔溃疡”,有人诊断是“念珠菌感染”,还有人说就是“口腔发炎”。每一名线上医生,都给小李父亲开具了不同的药,“我实在被弄糊涂了,所以干脆啥药也没买,拖着吧”。

最终,小李的父亲在县中医院开诊后去看病,才确诊他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经过几个礼拜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上海一所三甲医院口腔科资深医生告诉记者,“念珠菌感染”对口腔科医生来说实在算不上是什么疑难杂症,也不需要专门请口腔科细分领域专家问诊。之所以造成“一张图片,不同医生给出不同诊断”的原因,他认为是网络问诊的“天然局限”造成的。

“在网上,你拿着正规大医院拍摄的片子、出具的病理报告来复查、复诊、咨询都可以,但首诊肯定不行。”这名医生介绍,口腔科医生线下问诊时除了观察口腔内部情况、病情问询,还会辅以触摸、按压等动作,仅凭口腔照片和病情问询,很难实现“准确诊断”,更别说是开具处方了。

身份之惑:在线问诊平台数量多,是否具有执业资格患者难以考证

“就该实打实管起来,不然还会有人像我这样,差点丢了性命!”2019年,家住四川省青白江区的贾先生听说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新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疗相关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将加大对互联网医疗过程的监管后,如此感叹。

感叹源于他的一次网上求医“惊险”经历。2019年3月,贾先生感觉身体不太舒服,时而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女儿帮我到网上求医问诊。”贾先生回忆,网络问诊平台的“医生”根据描述的病情,开了治胃炎的药。然而他服药一段时间后,竟出现昏迷的症状,被家人送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结果令贾先生一家大吃一惊,恶心呕吐并非是胃病作怪,而是心脏出了问题。

贾先生的遭遇是偶然吗?号称方便快捷的互联网诊疗存在着哪些不规范之处?现有监管是否到位?

贾先生遇到的问诊平台,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当前,因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微信医疗咨询群、公众号和健康咨询网站等网上问诊平台正在快速扩展中。

据调查发现,在网站搜索引擎中输入“在线问诊”,出现数十个网络问诊平台,并用“中医名家在线问诊”“正规医院好大夫”等描述吸引点击;在微信中以关键字“问诊”进行搜索,出现近百个包含在线问诊服务的公众号,80余个医疗问诊小程序。其中“中医”“育儿”“皮肤”等类别占比较大。而且,上述互联网问诊平台的运营主体除医院外,还有药企、网络科技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

“这些问诊网站方便是方便,就是不知道靠不靠谱。”成都“90后”市民郭刚说,他身边许多同事和朋友已经习惯了选择网上问诊,他也开始随大流,但心里始终有些担心。

实际上,针对这种普遍担心,去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明确规定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我省新出台的《通知》也明确要求,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并进行登记备案。

这些网上问诊平台是否都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呢?据调查,“微医”“丁香医生”等知名互联网在线问诊平台,“晒”出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但在“有问必答网”“求医网”“好大夫在线”“就医160网”等多家网络排名靠前的网站中,并未找到明确的备案信息。记者拨通其中多家网站的客服电话,就平台是否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进行求证,但都未得到正面答复,有的客服回应“详细情况不清楚”,有的客服干脆挂断了电话。

不少网络问诊平台是否具有执业资格难以考证,而在这些平台执业的医生身份更是难以分辨。“根本不知道那些网上坐诊的是不是正规医生。”成都市民段宏表示,有一次他出现明显的嗓子疼、流鼻涕等感冒症状,但网上问诊平台的医生却给他判定为慢性鼻炎。“这让我对他们的身份引起怀疑!”

记者按照“求医网”对医生的介绍,到医院的官方网站对医生身份进行确认,结果的确有部分医生在实体医院任职,但也有部分医生没有查到。同时,记者通过国家卫健委电子化注册信息系统对医生身份进行查询,输入医生信息后,不少查询结果为“未查询到符合条件的执业医生”。

问诊之惑:以“咨询”之名行“诊疗”之实,隔空看诊惹争议

据进一步调查发现,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虽打着互联网医疗咨询的名号,但行的却是开方问诊之实。

成都市民李女士的孩子今年两岁,最近出现一些感冒症状,因为工作忙,李女士选择在一个名为“卓越天使儿科”的微信问诊群中向医生求助。在询问“孩子有没有发烧”“咳嗽了几天”“有没有鼻塞流鼻涕”几个问题后,该名“医生”开出处方,“头孢克肟颗粒、氨酚麻美干混悬剂、氨溴特罗口服溶液再加上福尔可定,每天吃三次。”

尽管拿到了药方,但李女士心里却有些不安:“两岁的孩子,没有当面诊疗,连视频看诊都没有,就开了含抗生素的几种药物,仔细考虑后,最后还是没敢这样吃药。”

据了解,类似这种仅凭患者文字描述就看诊开方的现象颇为普遍。

在一家名为“快速问医生”的网站,记者以“胸闷心慌,四肢无力,心跳太快”的症状进行咨询,很快便有5名医生回复,并推荐了“复方丹参滴丸”“稳心颗粒”“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等多种药物。此后记者又在“健康160”“寻医问药”“求医网”等其他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咨询,医生们纷纷看诊开药。

仅凭几句话,没有面诊和更多详细的检查就做出诊断开出药方,这样合规吗?据查询国家相关规定,发现其明确互联网诊疗活动不能对首诊患者开展。此外,对开具处方也有明确要求:医生在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才能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线开具处方,开具的处方要通过药师进行审核。为6岁以下的低龄儿童开具互联网儿童用药处方时,还要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

多家网络在线问诊平台的看诊开方行为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但当记者就此质疑时,其医生和客服都强调平台只是咨询建议这样用药。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类网上诊疗行为明显超出了咨询范畴。

“没有明确诊断和治疗,比如说要少吃盐,或者要注意多运动,这些是属于咨询。如果明确诊断某种疾病,然后告诉患者要吃什么药,或者要到医院做某种治疗,就属于诊疗的范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 不仅开药方,有的网络医疗平台,还亲自上场卖药。

39岁的成都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因患牛皮癣病急乱投医,在一家网站咨询后,对方寄给他一些“祖传秘方”自制药丸,李先生服用药丸后,出现了浑身无力的症状。

李先生赶快到一家三甲医院诊断。“化验结果显示转氨酶很高,肝功能受到了损伤。”李先生的主治医生田涛初步分析,药丸中含有激素类药物,还可能含有重金属,这导致李先生的肝功能受损。

医生线上“抢单”接诊,传统看病模式将颠覆?

“10分钟接诊,23万医生抢单。”这是某互联网医疗平台App首页上显示的信息.

记者在平台上体验网上挂号问诊,只需几元钱的挂号费,通过平台提交病情描述和过往诊疗单据等,不到三分钟就匹配到一位副主任医师接诊,并进行线上实时交流问诊。

对于很多有过挂号难、排大队等传统就医体验的患者来说,这种网上就医的便捷和高效,显而易见。

事实上,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医院的诊疗活动受到影响,无接触诊疗成为刚需,那段特殊时期,也催生了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迫切期待。

国家卫健委今年3月透露的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成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

而最近几天,两个重磅文件的发布释放出更多政策信号。 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对外公布,提出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规范推广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模式。

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及医保政策“松绑”的问题。

“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进一步放宽互联网诊疗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制定公布全国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审批标准,加快创新型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并推进临床应用。”

连续的政策信号,让舆论热议:“互联网医疗”,这种新业态是否会在不远的未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与此同时,将关系生命健康的看病就医放在“线上”,如何能让民众既舒心又放心?

看病开药搬到网上,到底靠不靠谱?

对于一些经常跑医院的老人或者慢病患者来说,“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这是常有的遭遇。与线下问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就诊的时间成本被大大压缩。

在业内专家看来,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购药,可以有效解决患者“因药就医”难题,同时也减少来院患者人数,缓解医院的门诊压力,释放出更多医疗资源,提升患者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不过,与其他行业不同,医疗行业对安全性有着极高要求。但现实是,在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中,一些乱象仍然存在。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医生在线秒开处方、传图即可发药、在线随意补方等等。

从媒体的报道看,公众“体验”之所以不如意,是因为觉得不靠谱。其一,网络问诊不靠谱。同一病例问诊不同平台,提供的还是同样的照片和病情描述,但不同医生却给出不同诊断,开的药也截然不同。其二,网上开药不靠谱。有些“线上医生”完全不负责任,都没将病人情况了解清楚就随便开具处方单,让网上购买处方药的方便变成了“处方药黑洞”。

有人认为,在线医疗目前存在的这些不靠谱,主要与一些平台及线上医生的不靠谱有关。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所谓线上医生根本不具有行医资格,甚至没有多少专业医疗知识。而有些线上医生虽有资质,却依然表现出不靠谱,则是因为缺乏监管。在线下,医生是一个“单位人”,有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其行医行为;在线上,医生是一个“独立人”,互联网平台对其几乎没有约束。

由此可见,在线医疗要变得靠谱起来,当务之急就是要强监管——从医生资质到问诊过程、结果,全流程强化监管。首先是加强对医生的管理,不仅要审核医生的准入资格,也要注重对医生的日常考察。其次是加强问诊过程的“品控”,将医生与病人问答几次算是一个完整的问诊、若出现误诊应算谁的责任等问题在探索中明确。最后是建立、完善评价和退款机制,当患者认为网络问诊“不合格”,能给相关医生“差评”,亦可同时向平台申请退款。

目前,不少线上问诊平台都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探索,有关部门不妨在从业者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行业规范,从而推动在线医疗有序发展。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线医疗目前表现出的一些不靠谱,也与条件所限有关。以问诊为例,疾病要得到确诊,西医需通过“视、触、扣、听”,中医需通过“望、闻、问、切”,一些疾病还需进行必要的仪器检查。而这些是网络问诊目前无法实现的,需要医疗机构与科技企业强强联合寻求突破。因此,对于在线医疗,我们还要多一些循序渐进的耐心。

监管之惑:诊疗更安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对于当前在线医疗中的一些乱象,监管有何难度,又该如何加强监管呢?

“严谨,始终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词。不仅是因为医疗本身的严肃性,更在于对线上医生和医疗过程的监管都面临一定难度。”成都市首家互联网医院双流华府医院桃子互联网医院负责人坦言:由于互联网医疗尚属于新生事物,所以无论是对其的法律规范、监管设施、管理方法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为保证网络医疗的真实、安全性,“新规”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通过四川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对互联网医疗机构在线医疗服务行为实行全程监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辖区内互联网医院和从事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名单、监督电话和其他监督方式,受理和处置违法违规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举报。

卫生行政部门对网络医疗的监管重点包括:互联网医疗机构是否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师、护士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并进行电子实名认证;开具的处方是否符合《处方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规定;是否违规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是否开展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等。

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结果与实体医疗机构校验、等级评审、评先评优、数字化(智慧)医院评审等挂钩,医疗机构和人员不良行为记分、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将纳入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公示,实现联合惩戒。

据了解,所有的互联网医院都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可申请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第三方机构可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申请独立设置互联网医院。

对互联网医院的审批,将按照实体医疗机构的审批权限,由省、市、县三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别负责相关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等准入事项的办理。在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时,要在原有审核要求基础上,组织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相关专家严格审查,把好准入关。

作为监管的一项基础性举措,应该建立起全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将原有的互联网医院“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对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疗进行准入把关和全程监管。但目前这一监管机制中,确实仍有一些不足。

比如,互联网诊疗机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相关从业者是否主动进行登记。陈婷婷向记者介绍,“如果开展互联网诊疗行为的机构主动进行登记,则可以对其互联网诊疗行为进行实时监管;如果有的机构没有登记审批,但却又在进行互联网诊疗的相关服务,目前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实时监管。”而且由于技术限制,暂时也无法对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互联网医疗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互联网诊疗监管“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现象?“监管主体也不应是单一的政府部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师庆科认为,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需要更多互联网企业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与政府部门进行对接合作,共同搭建范围更广、监管更细的监管平台。

“互联网医疗监管是一个庞大的话题,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互联网企业和患者多方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省政协委员、四川广力律师事务所主任曾兴圣也持同样观点,他还建议,在监管中应注重提升广大患者对互联网医疗的辨别能力,“让群众了解什么样的病能在网上看,什么样的医生能给自己开药,什么样的互联网医院才能信任,群众的理性选择和参与可以让监管更完善。”

线上就医,其实是智能化加人性化的便捷就医手段,让患者与医者通过网络面对面,免除线下就医的种种等待环节,让患者及时解惑、解痛,承担起分级医疗的部分责任。“码”上就医,让医疗效率大幅提升,也让部分患者“码”上解决问题。但是,患者的病痛“花样百出”,网上问诊,能不能做到像线下就医问诊般针对病灶?能不能对症下药?

目前看来,各大互联网医院、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还是要在精准、人性化、个性化等问题上多下功夫。此外,线下面诊,有处方、病历为证。一但出现医患纠纷,有法律途径可走。新兴的线上问诊,就该更加严格谨慎。一方面,网上出诊医生,资质不能马虎,要像面对线下病患一般面对线上患者;二来,线上问诊,也该有严格的处理与处方记录。也就是说,线上线下,仁心仁术质量不变,责任更加清晰,法律责任也同样承担。不同医生或许可能会有不同的诊断,但是,患者得治,应是所有线上线下医生的根本遵循。出现意见不同,大可网络会诊,省时省力,更能给患者出具最佳治疗方案。

患者最需要的“定心丸”,还是严格监管。在大数据的助力之下,医者与患者的责任与权利、治病救人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在大数据环境下,其实更有据可查。这就意味着,医者、病患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在严格监管之下,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线上线下,能及时就医,都是病患的福音。网上问诊,在严格监管之下,必将成为患者及时就医、及时解除病痛的通途。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网

如果觉得《同一病例问诊不同平台诊断结果五花八门(网络问诊开药靠谱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