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这种病被称为中医四大顽证之一(黄元御一个7味药的配方可缓解)

2022-12-09 分类:养生资讯

古往今来,都存在着一些疑难杂症,是不那么容易治疗的。比如鼓胀这种疾病,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治疗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什么是鼓胀?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平素无病,却听闻周边有神医坐诊,于是给自己肚子上藏放一个筲箕,然后去找神医看病。神医一眼就识破了这个人是装病来试探他的。于是这个神医就给了那人一首打油诗——“胸饱气鼓膈,神仙医不得,就算医得好,吃了动不得”。

这当然是一则故事,但也说明了鼓胀这种疾病的难治性。鼓胀这种疾病在现代可以说是极其常见。在古代,历代医家对鼓胀的防治极其重视,并且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难病顽证之一。不难看出,鼓胀这种疾病在临床中的难治性,以及治疗的困难性。而且鼓胀这种疾病还分为好几种类型,尤其是以气鼓和水鼓两大种类,而且治疗起来也会不一样。

鼓胀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认为鼓胀的病机是“饮食不节”,“气聚于腹”,治疗方药则是“治之以鸡矢醴”。这个方子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张仲景论述的石水、肝水等与本病比较相似,比如说“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

气鼓是鼓胀中常见的一种,而清代名医黄元御对此有比较独特的看法,认为“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黄氏的这些认识与元代名医朱丹溪对此病的看法上还是有一些类似之处。朱丹溪认为,鼓胀的病机是脾土受伤,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相生而成。正是“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

但是黄元御对于气鼓的认识,不仅仅限于“肝脾不升”,黄氏认为,“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而“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于是就变生气鼓之证。那么气鼓应该如何治疗呢?黄元御认为,这种疾病本源是属于湿寒,表象则是湿热,治疗“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对此,黄元御开出了一个良方,名唤“桂枝姜砂汤”。

桂枝姜砂汤这么好的良方,究竟由哪些药物组成的呢?黄元御指出,全方由“茯苓三钱(一钱等于3g),泽泻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三钱(炙)、砂仁一钱(炒,研)、干姜三钱”组成。全方一共7味药,煎服方法是,先煎煮除了砂仁的6味药,煎至150毫升的时候,加入砂仁,再煎大约5分钟,去掉药渣,加入西瓜浆汁一汤匙,温服。

黄氏认为,入股临床上有些病情变化,也需要在原方的基础上有所加减。如果兼有膀胱湿热,而出现小便红涩的,可以加栀子。如果脾肺湿气旺盛,由于化生郁浊,这就需要用瓜蒂散(瓜蒂二十个,研;赤小豆三钱,研;香豉三钱,研。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取吐下为度)行其痰饮了。还有可以用续随子仁,这种药物“最下痰饮”,“用白者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都说鼓胀是难病,那么,鼓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鼓胀是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其中包括肝炎后性、血吸虫性、胆汁性、营养性、中毒性等肝硬化之腹水期,都属于中医鼓胀的范畴。而气鼓则是还未出现腹水的病症。

类似于现代的肝硬化,黄元御一个7味药的方子为啥能够起作用呢?我们先来看看桂枝姜砂汤,如果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个方子是由黄芽汤去人参加桂枝、泽泻、芍药、砂仁4味药而成。黄元御沿袭了张仲景的“知肝传脾”理念,用黄芽汤去人参调治中气、培土泻水,再加上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芍药“入肝家而清风……最消腹里痛满”;泽泻“燥土泻湿,利水通淋,除饮家之眩冒,疗湿病之燥渴,气鼓水胀皆灵,膈噎反胃俱效”;砂仁“和中之品,莫妙如砂仁,冲和条达,不伤正气,调理脾胃之上品也”。综合来看,黄元御设置的这个配方,药味之少,分量之轻,一是宗法仲景用药如用兵,二是实践“轻可去实”的用药理念。但如果现代用这个配方的时候,剂量需要根据病情予以适当调整。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如果觉得《这种病被称为中医四大顽证之一(黄元御一个7味药的配方可缓解)》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