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3000万儿童心理亚健康 看似很乖其实很“危险”(家长真的要反省)

2022-12-17 分类:养生资讯

只有阳光,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节选自电影《阳光普照》

执笔:毛婷

编辑:王之风

定稿:苏子后

“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敌人”,自古乖巧懂事的娃受尽喜爱与称赞,看似一帆风顺,但内心是否真的快乐呢?

案例

前段时间听闺蜜抱怨,说自己姐姐的孩子从小都是尖子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宠儿,但却突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后来听闺蜜细问才知道,她一直以来的懂事都是伪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

“没有人想要我自己,他们只要这个听话懂事的人。”这正是因为这种压抑和绝望,才导致这个乖孩子一步步迈向了“心理崩溃”。

事实上像这样的问题存在于很多“乖孩子”的身上,即使表面看上去风生水起,好比《阳光普照》中的好学生阿豪,看似荣耀加身,却无法宣泄自己的脆弱,导致他毫无征兆的从顶楼结束了自己,这些“乖孩子”长大后反而心理问题更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北大危机干预中心的徐教授曾经说过:40%的北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最高学府的天之骄子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但越来越多的真实事例告诉我们,乖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源头,其实在父母身上。

1、教育方式不对

《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位女孩对着父亲喊话,说自己手写的52万字小说被爸爸亲手毁掉了,但父亲却坚持认为:“你现在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东西以后再说。”

很多人看到这一幕都觉得心酸,“中国式父母”似乎总是这样,他们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爱好和思想,只在乎你是不是在全心学习,但这样下去,孩子到底是有血有肉的人,还是你心中的那个模型?

2、父母的权威意识

“懂事”、“乖”这些首先是长辈对晚辈的束缚,是“贴标签”的做法 。而在儿童心理学上认为,这种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会使得他们下意识地将自己做出“印象管理”,往这种标签靠拢。

父母在孩子面前都习惯于保持一定的权威感 ,你听话我才会爱你,这是《快乐大本营》儿童特辑里面孩子们最讨厌的话之一,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的基本认知,使得他在父母的框架下压抑生长,自然会有过载的时候。

3、孩子的自我压抑

父母在家庭中常常会忽略,孩子才是最敏感的那一个,他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会下意识的屈从,但内心长期处于压迫之下,有了自我意识却得不到基本的人格尊重。

精神世界得不到满足,自然会越来越找不到自我价值,《小欢喜》中的英子和丁一因为长期的压抑,最大的渴望只是“睡个好觉”,难道这就是父母想要的“好孩子”吗?

父母应该怎么做?

1、保持轻松有度的教育方式

“中国式父母”似乎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习惯于沉浸式的自我付出,小到幼儿园彻夜排队报名,大到相亲公园四处张罗,习惯于包办一切。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压迫,北大那位徐主任就说他看到某超级中学走廊和窗户都装满了铁栅栏,一时分不清这是精神病院还是学校。

孩子的学习生活都需要一定的自我放松,如果长期在家长的紧张中度过,很难保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2、学习也要劳逸结合

人毕竟不是机器,总是需要一点爱好来喘息,如果孩子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喜欢写小说、踢足球,又有什么不可以了,你说他这样会影响学习,爱好也得“罪在将来”了吗?

盲目扼杀一切学习之外的兴趣,其实扼杀的是孩子自由健全的灵魂,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全方位发展才是王道。

3、及时帮助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存在类似的心理问题,家长需要第一时间注意到,并且稳定孩子,及时的疏导沟通,再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阳光与阴影才能铸就更好的日与夜。

我国约有3000万儿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还有20%的孩子会出现自私、抑郁和沟通障碍。

因此0-14岁的儿童心理与情绪变化是家长们的重中之重,这本《儿童情绪心理学》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调解和疏导,里面的内容更是分年龄阶段地详细介绍了儿童情绪与心理的特点:

1、0-2岁:主要是针对不同情绪孩子的自我安慰;

2、3-4岁:孩子开始理解简单的快乐和难过情绪;

3、5-7岁:父母应该着重关注其自身主张和自制力;

4、8-10岁:孩子开始出现同理心和他人情绪;

5、11-14岁:进入最复杂的青春期心理。

每个阶段都是孩子心理的重要养成阶段,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就是保护我们的下一代。

如果觉得《3000万儿童心理亚健康 看似很乖其实很“危险”(家长真的要反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