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在古代粮食入库之后 需要在粮堆上盖大印(这是什么印呢)

2022-12-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7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下面图片中这个物件,木质,长将近20厘米,宽近10厘米,镌刻阴文“家记”二字,经请教阳泉市博物馆馆长韩利忠老师,得知是粮仓里的戳印或押印。

印章,寻常之物。蘸上印泥盖在纸上,是私章官印;盖在证件相片之上的,是钢印;印在打封的包裹袋上的,是铅印……

这些印章最大的也不过巴掌来大,像这种20厘米大的戳印,它往哪盖呢?

往粮食堆上盖!

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版印、粮印,古籍中则称之为「仓印」。

说起「仓印」,其实我并不陌生。

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记得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入禾仓,……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自封印,皆辄出”。

这段话大意是,谷物入仓之后,要由县啬夫或丞,也就是县令或长吏,会同粮仓主管人员以及乡吏“以印之”,共同对粮食进行封缄。

怎么印?如何封缄?

简单来说,就是在铺平的粮食表面,加盖粮仓专用的仓印,平整堆放的粮食表面就会出现凸起或凹陷的印文,以此为封缄标志。出仓时,便于检验粮食是否有扰动痕迹。

《管子·牧民》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朝历代,粮食问题、温饱问题,皆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秦统一六国后,设立了大规模的粮仓,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仓储制度,在中央设置了主管粮食的职官“治粟内史” ,县乡各级分设“啬夫” “仓佐”等,对粮食的验收、出入库、保管、加工、折算等,进行具体管理。

数千年来,大大小小的粮仓一直在用仓印来封缄粮食,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方法还普遍应用于全国各地,无论农村的生产队,还是各大粮食管理站,每次粮食出入库,都离不开使用印版(仓印)。

印版盖粮,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偷盗,并作为信验的凭证。在那个没有监控的年代,一枚仓印,一把铁锁,就是一面诚信的镜子,检验着每个人的良知。

如果觉得《在古代粮食入库之后 需要在粮堆上盖大印(这是什么印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