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新疆维吾尔族特色民族医药(融合及传承中国和西方医学历史)

2022-12-3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5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去年5月份,我在新疆和田市的玉龙喀什河岸边,不经意间走进了一个偌大的批发市场,里面以经营维吾尔族医药(简称维药)和民族毯子为主,特别是卖维药的门面一家挨着一家,很多消费者也拥到这里,批发或购买需要的药材和营养品。

据一家维药店的老板艾买尔介绍,和田市是新疆维药最大的批发市场,因在和田地区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维吾尔族名医,随着维药行业的逐步发展,后来和田市就成了全疆最大的维药批发市场了。的确如此,在新疆生活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维药批发市场。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简称中医)所涵盖的一个内容,新疆维吾尔族医学不仅汲取了西方医学,更重要的是还继承了中医的传统理念和历史药理,最终逐步形成了属于新疆本地域特色的民族医学。

毋庸置疑的是,所谓的新疆维药品类,几乎全是中医中的药材,这不得不说维药受中医的影响甚是深远。那么维吾尔族医学作为中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现在就让我给大家慢慢道来,谈谈新疆维药的历史和发展。

01、从中医谈新疆维吾尔族医学

我国的中医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炎帝神农氏。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还发明了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并教会了百姓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制造出了人民饮食用的陶器和饮具。

2014年3月份,我曾跟随河南洛阳的户外驴友登上了焦作沁阳市境内的神农山五A级风景区的神农极顶,还在炎帝的雕像下拍照留念。同时,并了解到神农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炎帝部落活动很频繁的地方,神农氏曾在这里设坛祭天,神农山也因此而得名。

按照中国医学历史说法,我国的中医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时代,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中医,直到商代就有了食医(营养医学)、疾医(内科医学)、疡医(外科医学)和兽医的分类,后来到东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医学专著叫《皇帝内经》,这是我国古人假借老祖皇帝的名字出版的书籍。毕竟,炎帝和皇帝是我们的华夏之祖。

而维吾尔族是由古代新疆的少数民族融合而来的,在经历历史的衍变后,在元明时期被称为“畏兀儿”,直到1934年中华民国新疆省政府才正式规定“维吾尔”为汉译民族名称,并一直沿用到至今。

因此,维吾尔族医学就是在继承了新疆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医学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了本民族医学,这要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左右。特别是西汉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后,中原汉族的医学和成就被传到了西域,此时的西域也和西方国家进行了医学交流,这种东西交流并持续到唐朝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七十年的发展,新疆各地城市成立建设了人民医院(以西医为主)、中医医院和维吾尔医院,这就足以说明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新疆的医学医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和发展成就。

最早的维吾尔族医学,是如何受到东西方医学的影响呢?它的发展历史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衍变呢?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历史来探讨维吾尔族医学相关发展问题。

02、维吾尔族医学的起源与内容

古代的新疆,由于横穿欧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让中原和西方医药在这里交汇融合,极大地刺激了当地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隋唐统治西域时期,当地民间医学人才辈出,著书译书成为风气,医学医药的交流也很活跃。

九世纪中叶后,由于回纥汗国遭受饥荒和疾疫,经济濒于崩溃,又不断遭到异族的袭击,其大部分迁到西域,成为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新居民。同时,神秘的新疆维吾尔族医药,也在西域沃土上生根开花。

西迁后定居西域的回鹘,既融合了早先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说突厥语的各部落,又融合了西汉以来移居到这里的汉族人,还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说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长期相处,繁荣发展,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祖先,在经历了草原游牧和塔里木盆地农业两种经济生活方式后,其医学也深受这两种方式的影响。不过,这里面更多的是受中原汉族中医的影响更大更深一些。

十一世纪后,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了伊斯兰教,也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医学的影响。维吾尔族医学正是在积累和发展本民族医学的基础上,又汲取东西方不同地区和民族医药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维吾尔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体系。

早期的维吾尔族医学经历过一段未开化的原始状态。在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除朴素的药物、物理疗法外,“巫术治疗”也曾占有重要位置。当时,人们信奉一种原始的宗教,就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所说的萨满教。

在后来的回纥族中,男巫师叫“萨满”,女巫师叫“乌答”,他们玩占卜、除鬼,也用祷告、药物等治病。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西域一带开始有了较为先进的医疗活动。如炒麦皮热敷、草药水沐浴、按摩、烤灼、接骨及尸体防腐的方法等等。

从墓葬出土的骨骸中可知,早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西域人,已有一定水平的外科技术及接骨方法。在他们生活过的山区岩壁上,还遗留动物和人不可分离的岩画,从所刻画的动物上能够看出,他们已开始认识和注意动物的某些脏器、血肉、筋骨、脑和角等对人体所具有的医疗保健作用。

由于处在丝绸之路的关隘地带,印度医学中“四元素学说”,在维吾尔医学中也有所反映,并由此而传入中原。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千金要方》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公元五世纪前,流行于鄯善、于阗和龟兹古代王国的佉卢文书,曾记载疾病名有肿胀、结节癞、疥癣等;正常生理现象名有怀胎、肌肤洁白、目洁眼明及药物中的酥油、葡萄酒、石榴、蒨草、胡椒、姜、小豆蔻等,都与今天维吾尔医的病名、药名等基本相同。

公元七世纪的《于阗医学文献》中,记述了治疗疾病的方药,认为整个自然界以至整个宇宙的基础是由火、气、水、土“四要素”的矛盾和组合而构成,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界中“四要素”的组合才得以形成。同时,也是在其“经常的、直接的影响下”才能得以维持的。

公元八世纪初,唐代天宝年间,于阗维吾尔族名医比吉·赞巴希拉汗应聘入藏,担任王室侍医。他曾把自己翻译的《医学宝鉴》《伤科精义》《尸体图鉴》《甘露宝鉴》等十余种医书献给藏王,藏王赤德祖赞令人将书集中收藏,统一命名为《王室养生保健全书》,并传给了后世。

比吉·赞巴希拉汗告老返回于阗前,曾将有关人体解剖的书籍和包括诸症治疗、切脉秘诀等内容的医学巨著《黄色比吉经函》,一起献给藏王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即位后,继续以重金延聘各国名医入藏传授医术,编译医药著作,发展藏医药学,并使《汉地脉诊妙法》《消肿神方》《放血铁莲》《穿刺巧术》《养身晶珠》等三十多部医药著作相继问世。这些维吾尔医药著作,对后来的藏医名著《四部医典》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很多人知道,同祖国各民族医学一样,维吾尔族医学也是博大精深。公元九世纪左右的《回鹘医学文献》,是反映当时高昌回鹘王朝医学的片断材料,其内容包括临床各科疾病、治疗与药方。

疾病方面包括:病理、生理、内、外(骨伤)、妇、儿和五官等科的疾病;治疗包括食物疗法、药物疗法(内服和外敷)、护理、冷热敷、灸烙、放血、穿刺、骨折时夹板固定、天然水疗、日疗和精神疗法。

药物方面包括:牛角、尿、乳汁、羚羊角、斯迪系、库尔木克、库衣木,牛、猪、狼和兔的胆汁,麝香、海狸香、砂、胡杨胶、桑木乾、红檀香、白檀香、葡萄醋、黑胡椒、芝麻、蒜和白铅粉等,具有浓厚的民医学族特点。

另外在今天维药的品类中,我们汉族家庭中平时炒菜所用的调料,却是维药中常见的药材。比如,八角、茴香、桂皮、花椒、肉桂等,其实这些调料,既是中医中药材,也是维药里的品种。由此可见,中医对维吾尔族医学的影响不是一般,这更佐证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悠久。

03、维吾尔族医学的发展与成就

宋金元时期,维吾尔族医学发展较快,其代表人物是贾马力丁·阿克萨拉依。他编著的《白色宫殿》,成为维吾尔族医学又一经典之作。

该书第一卷包括理论和治疗。第一篇论述四原质、四体液学说、器官学说、素质学说、气学说、形与动学说等共七种学说;第二篇为人体形态、生理、病理及其特征;第三篇讨论病因和病因分类;第四篇为诊断,包括十种症状诊断和四体液不平衡鉴别、切脉、验尿、查大便。治疗理论包括多种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同时论述了药物理论和药物属性(干冷、干湿、干热、湿热),药物方剂的规则和应用原则。

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西辽政权统治时期,新疆和田地区一位名医艾拉马·阿拉依丁·马合木德·和田尼编著了《医学法规》和《治疗精则》,其手抄本一直流传至今。

元代统治者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对畏兀儿(元代对维吾尔族的称呼)、阿拉伯医学都比较重视。元政府设置广惠司(即后来的回回药物院),该院主持编出《回回药方》(三十六卷),现仅存残卷,其中收载的药方就有维医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维医的某些医药知识和用药习惯。

元朝民族大融合期间,维吾尔族医学获得大中华医学的滋养,许多医学名家在弘扬民族医学的同时,也系统学习了汉、蒙古、藏等民族医学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维吾尔族医学领域。

察合台(十四至十六世纪)后期,塔里木盆地出现了一位名医努肉孜阿訇(十四世纪),他在行医中培养了很多徒弟,擅长利用当地草药治病,后来定居新疆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至今麦盖提人民对他的墓地都十分崇敬,称为“努肉孜阿訇寝陵”。

此后,在西域出现割据王国的时代,医学事业得到了发展,国王们除要求在宫中的医生们撰写医药著作外,还确定专职人员抄写一部分医书,现在有些人手中仍保存有当时抄写并印有汗王印玺的医学著作。由于民众生活贫困,好多维吾尔医师致力于从民间常见的草药中获取治病良方,这对维吾尔族医学的发展,又是一个良性的促动。

明清时期,一些维吾尔族医学名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比如:和田名医毛拉·阿热甫·和田尼从儿童时代起,就深受他的父亲和祖父的教育,后来成了翻译家。他拜师于当地的医学大师、贤知者马合穆德汗,刻苦学习医学理论、临床知识及药物学。

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和田。七年后,他又在驼队的帮助下,跋涉浩瀚的沙漠,越过喀拉昆仑山到印度,为伊麻木热巴尼服务了三年。他回到和田后,用波斯语撰写了《治疗伤寒的可信之言》一书。他通过实践证实芳香类药物对于治疗政府官员等脑力劳动者所患疾病较为有效。他论述了十几种心脏及大脑疾病的实质,并把四十种芳香类药物按单方及复方分类,写成《对智力者及国王有益方》一书。

实践证明,维吾尔族医药学以其独具特色的辩证理论学说体系和丰富的诊疗经验,在历史上不仅曾造福古人,也曾为居住在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也惠及到了今天的各族人民群众。

如今,维吾尔族医学依然在新疆地区防病治病,维护群众健康方面起着重要及不可忽视的作用。维医药副作用小,对许多顽疾固症、疑难病症的疗效神奇;维医药在食疗、养生等对人体疾病的预防和抗衰长寿有着明显功效。

维吾尔族医学分为内治、外治。在牛皮癣、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骨伤科等疾病取得的良好疗效早已饮誉中外。譬如,新疆本地生产的治疗感冒发烧的“祖卡木颗粒”,不仅是一种维药,还是归属于国药中医的一种类别。

因此,维吾尔族医学和其他民族医学一样,既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西方医学的传承和延续,更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我们也要了解民族医学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觉得《新疆维吾尔族特色民族医药(融合及传承中国和西方医学历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