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新股日报|明日上市 千亿蓝海头号玩家微泰医疗(B引领糖尿病管理新时代)

2023-01-1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702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新股解读

周二上市 千亿蓝海头号玩家微泰医疗-B引领糖尿病管理新时代

自糖尿病学专家向红丁教授提出了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以来,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这五位一体的方案就成了糖尿病管理的行业标准,前三驾马车着重于预防和调理,而后两驾马车则主要在于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9日将在港交所上市的糖尿病管理龙头微泰医疗,同时搭上了五驾马车中的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这两驾马车,拥有“贴敷式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全面产品体系。

公司此次上市共发行6352.95万股,每手100股,一手入场费3146.39港元。定价区间27.70港元-31.15港元,发行后市值为117.32亿港元-131.93亿港元。联席保荐人为高盛和中金公司。公开招股时还吸引了包括景顺、瑞银、礼来、启峰资本、Hudson Bay、腾讯、博裕资本、清池资本、Octagon Investments、奥博资本、Sage Partners等在内的知名基石投资者。

高速增长的千亿赛道,新一代产品细分市场迅速扩张

糖尿病管理赛道坡长雪厚的底层逻辑,源于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持续增长的医疗需求。糖尿病属于慢性病,一旦确诊往往需要终身用药与实时监测,因此患者对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是刚性需求,而且用户黏性较大。

据灼识报告、IDF统计,2019年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人数为4.87亿人,而且未来的处境仍不容乐观,患病群体还在继续扩大,预计2030年将达到6.08亿人。

另外,近年来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糖尿病管理的科学方法逐渐深入人心,新一代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

由此可见,全球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会快速扩容。据微泰医疗招股书数据显示,该市场的规模将由2020年的4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750亿元,以10.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至2030年的118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703亿元。

图一:2015年-2030年全球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市场

资料来源:灼识报告、IDF

从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的细分市场来看,在药物治疗的胰岛素输注器械方面,传统的输注器械主要是胰岛素笔和管路胰岛素泵,而更便捷、更轻巧、更隐私的贴敷式胰岛素泵是新一代的产品,未来渗透率有望提高。预计2030年胰岛素泵在中国、美国及欧盟五国的渗透率分别将达到1.5%、20%及15%左右。

不难看出,胰岛素泵的发展前景广阔。据灼识报告、IDF预测,其全球的市场规模将以14.0%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20年的56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07亿美元,增速高于同期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行业。

图二:2015年-2030年时间各国胰岛素泵的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灼识报告、IDF

布局前沿科学研究,产品体系丰富全面

目前来看,持续血糖监测系统可与胰岛素泵结合,充当人工胰腺。因此,以“方便的胰岛素泵+准确的CGMS”为基础的闭环胰岛素泵将会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从微泰医疗的产品管线来看,公司已经打造了“贴敷式胰岛素泵+CGMS”的全面产品体系,成为国内的糖尿病管理的龙头企业。

核心产品半抛式贴敷式胰岛素泵Equil,2017年9月中国和欧盟获批上市,是首款及唯一一款在中国获批的贴敷式胰岛素泵,相较这一领域的领头羊银休特的贴敷式胰岛素泵Omnipod,更具经济性和准确性方面的优势。截至目前,该产品已经成功进入亚太地区、欧洲、中东等超过20个国家的市场进行销售。

作为全球第二款实现商业化免校准、实时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AiDEX G7,已于2020年9月在欧盟获得CE认证,并在2021年3月开始在欧洲实现了商业化销售。从已发表的文献数据来看,微泰AiDEX G7的各项性能已可与国际一线品牌德康的产品相媲美了。

图四:公司的产品及在研产品的进展

资料来源:微泰医疗招股书

结语

微泰医疗处在一个容量巨大、持续增长的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赛道,又同时搭乘上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这两驾全速前进的马车,凭借着强大竞争力的全面产品体系,更快的商业化进程,以及新的重磅产品陆续上市,有望增厚公司的业绩,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想象力。

图八:微泰医疗与龙头公司的情况

资料来源:Choice金融终端

“手握”《三十而已》等多部大热剧 腾讯“撑腰” 柠萌影视要赴港IPO

如果单单提到柠萌影视这家公司,有些人可能还不太熟悉,但提起《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三十而已》等电视剧,大家或许会有些印象。

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三十而已》背后的出品方柠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下称“柠萌影视”)已递交了招股书,拟申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担任其上市的保荐机构。

业绩有所波动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14年的柠萌影视是一家以内容创作为根基、兼具互联网基因、专注生产超级内容的影视公司,主要从事超级剧集及电影等的投资、制作、营销、发行、衍生等全产业链运营。

公司自成立以来共制作及发行13部剧集,包括观众较为熟悉的《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三十而已》、《扶摇》、《择天记》及《二十不惑》等,其中《三十而已》在2020年电视剧网络播放量排名第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0年的收入计,柠萌影视在所有中国剧集公司中排名第四。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柠萌影视收入16.06亿元、17.94亿元、14.26亿元、5.65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2.51亿元、0.8亿元、0.63亿元、0.83亿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版权剧贡献了较高的收入,报告期内产生收入14.6亿元、16.33亿元、12.07亿元、4.33亿元,在公司各期收入中占比90.9%、91%、84.7%、76.5%。

腾讯加持

公开信息显示,公司在成立当年(2014年)便获得了腾讯集团的投资,交易金额为1.2亿元;2016年,公司开展了B轮融资,弘毅投资领投、腾讯和芒果基金跟投;2018年,柠萌影视宣布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旗辉财富、五牛基金和千毅资本等机构,老股东腾讯投资、弘毅投资继续加持;此后的融资中还有上海誉颐、珠海裕满、千毅沐天、聚视博涛等投资方陆续参股。

根据此前的辅导备案信息,苏晓、陈菲、徐晓鸥、周元为柠萌影视的共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四人合计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47.08%的股份,合计控制52%的股份;外部股东方面,腾讯集团通过腾讯投资持有公司18.97%的股份,为最大的机构股东。

除了担任公司最大外部股东之外,腾讯集团还是公司的大客户。报告期内,公司来自腾讯集团的收入分别为9.77亿元、0.8亿元、4.67亿元、4.09亿元,分别占公司同期总收入的60.8%、4.5%、32.7%、7.2%,这部分主要系公司对腾讯集团授权影视剧集及电影所产生的收入。另外,公司还向腾讯进行过采购,发生金额较小。

至于未来与腾讯的合作计划,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将版权剧及电影的网络播映权及发行权授权予腾讯集团;我们将在腾讯视频上播映的剧集制作定制创意广告;将我们拥有版权的版权剧中所使用若干音乐的推广、发行、分许可及播映权等授权予腾讯集团,及向腾讯集团购买若干文学作品的IP改编权,用于制作、推广及发行电影及剧集以及其他商业作品。”

「老中青」三位博士做出一个IPO 市值90亿

港股又迎来一个医疗IPO——受台风影响,肿瘤创新药研发公司和誉医药延期到15日正式登陆港交所,收盘价为12.46港元/股,市值近90亿港元。

资料显示,和誉医药专注于肿瘤新药研发,重点聚焦小分子肿瘤靶向和肿瘤免疫药物。它的背后站着三位博士——徐耀昌、喻红平和陈椎,他们都曾在礼来、诺华、强生等跨国药企以及恒瑞、豪森等国内药企里面工作过。此外,恒瑞医药掌舵者孙飘扬在该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一职。

成立五年来,和誉医药获得了一众VC/PE的支持,包括汉康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国药资本、泰福资本、启明创投、中金资本、正心谷资本、淡马锡、GIC、礼来亚洲基金、中金资本、华平投资、凯雷投资、奥博资本和清池资本等国内外知名机构。IPO前,礼来亚洲基金持股11.16%,启明创投持股8.65%,淡马锡持股8.28%。

“老中青”三位博士联手

致力于创新药研发,做出90亿市值

和誉医药的故事,始于三位博士——徐耀昌、喻红平和陈椎。

因为他们分别生于50后、60后以及70后,他们也常被称为“老中青”组合。其实,他们之间渊源颇深,不仅都有过海外留学经历,还都曾在礼来、诺华、强生、默克等跨国药企以及恒瑞、豪森等国内龙头药企任职。

三位博士跨越三个“十年”的至交,却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新药研发。他们带着40多个科研人员,创建了和誉医药,开启了创新药研发之旅。

成立5年,如何撑起一个IPO?

成立于2016年,和誉医药致力于研究用于治疗肿瘤、感染、肝病及中枢神经类等多种疾病的创新药物。

招股书显示,目前,和誉医药已建立14种专注于精确肿瘤学和肿瘤免疫治疗综合组成的研发管线。其中,包含9项小分子肿瘤精准治疗,5项全面的小分子免疫肿瘤治疗,还有4种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分别是CXCR4拮抗剂,FGFR1/2/3抑制剂,FGFR4抑制剂,CSF-1R抑制剂。

此外,和誉医药计划于未来一到两年,提交十项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的专注于新靶点或作用方法的新药物的IND申请,具有成为解决重大未满足医疗需求的新型潜质。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全球肿瘤药物市场年增长率为10.5%,预计2035年规模将由2020年的1503亿元增长至6704亿元;中国的肿瘤药物市场预计将从2020年的2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万元)增长至2035年的1455亿美元(9300万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11.5%。其中小分子疗法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但截至目前,和誉医药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且研发支出较大,因此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和誉医药的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为1270.5万元、1883.1万元以及198.0万元。同期期内亏损(净亏损)分别为1.34亿元、7.06亿以及1.23亿元。

对于2020年的亏损大幅增长,和誉医药解释称,主要是计入5.71亿元的其他开支,其中包括5.70亿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此外,其2020年的研发开支为1.33亿元。

完成4轮融资,VC/PE阵容豪华

他们为何都投了

一路走来,和誉医药获得一众VC/PE的支持。

IPO前,和誉医药一共完成四轮融资。2017年2月,和誉医药完成总额为28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汉康资本领投,礼来亚洲基金、国药资本和泰福资本共同参与。时隔一年,2019年3月,和誉医药完成4200万美元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知名国际主权基金、中金资本、礼来亚洲基金、正心谷资本、泰福资本等共同投资。

此外,和誉医药本次赴港上市引入11名基石,包括LAV实体(礼来亚洲基金)、Aranda(淡马锡全资附属公司)、BlackRock、AIHC、Janchor Partners、Lake Bleu Prime、OrbiMed等,其中7家均为老股东。数据显示,IPO前,礼来亚洲基金持股11.16%,启明创投持股8.65%,淡马锡持股8.28%。

为早期投资方,启明创投曾于2018年领投B轮、并连续参与C轮、D轮投资和誉医药,是上市前公司第二大机构投资方。

和誉医药是启明创投今年的第10个IPO。“作为早期投资方之一,启明创投见证了和誉医药的成长,公司拥有优秀的创始和管理团队,一流的研发能力及强大的临床研发管线”,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表示,“我们相信和誉医药未来能成为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研发企业,我们亦将继续支持和誉医药,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尽绵薄之力。”

超前点播终成“鸡毛” 亏损11年的爱奇艺能否赴港上市再次“续血”?

随着国庆期间“超前点播”服务宣告取消,爱奇艺或许有了新的打算。

近日有消息称,爱奇艺考虑筹集5亿美元,最快将于今年年底在港二次上市,并考虑将美国银行、高盛和法国里昂证券作为其上市承销商。

这不是爱奇艺第一次传出回港二次上市。早在去年8月,当时彭博社就曾援引两位消息人士报道称,爱奇艺正在与瑞信商讨可能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事宜。时隔一年之后,爱奇艺再度被传出回港上市的“绯闻”,其实并不意外。

毕竟,眼下美股市场监管力度趋紧,中概股回港上市已是大势所趋。在此之前,已经有包括阿里、京东、网易、百度、快手以及哔哩哔哩(下称“B站”)等互联网巨头先后回港上市。其中,与爱奇艺同属视频行业的哔哩哔哩,在今年3月就踏上了回港二次上市的步伐。

美股低迷,有意回港?

自今年3月达到28.97美元/股的高峰后,爱奇艺的股价便一路走低。截至10月13日收盘,爱奇艺股价已经跌至不足10美元/股。爱奇艺如此惨淡的股价走势,难免会让外界对其回港二次上市浮想联翩。

当然,除了受爱奇艺本身经营状况不佳的影响外,近期中概股在美股市场普遍低迷,也是造成爱奇艺股价颓靡不可忽略的一大因素。

今年3月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公告表示,《外国公司问责法》最终修正案通过。该法案规定,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无法满足PCAOB检查要求的将被强制退市,上市公司需证明自己不被外国政府控制。受此消息影响,爱奇艺股价随即下挫20%,陷入持续低迷。

相比美股市场监管力度趋紧,港股市场则对这些中概股“敞开怀抱”。今年以来,B站、携程等互联网企业相继回港二次上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股监管收紧所带来的风险。

不过,相比起2020年,2021年回港二次上市似乎在时机上并不是太好。自今年开年以来,港股的互联网公司均处于下行状态。比如今年3月在港二次上市的B站,其发行价为808港元/股,但截至10月13日收盘,B站在港股的股价已经跌至541港元/股,跌幅已超30%。

超前点播,终成“鸡毛”

10月4日,爱奇艺联合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同时宣布取消剧集超前点播,取消会员可见的内容宣传贴片,此消息一经发布,爱奇艺股价应声下降。宣布取消超前点播的当天,爱奇艺股价一路下跌,收盘时每股仅7.26美元,跌幅达6.8%。

值得一提的是,超前点播模式是视频网站的一项增值服务,通过这一策略,爱奇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平台亏损状况。在“超前点播”上线后,2020年爱奇艺的净亏损从前一年的103亿元降至70亿元;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爱奇艺营收达到76.08亿元,净亏损为14亿元,亏损额同比下降4.1%,这也是爱奇艺连续五个季度亏损收窄。

很显然,“超前点播”所带来的收入,是爱奇艺平台亏损收窄的一大缘由。对此,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还曾提到,“超前点播”会是爱奇艺平台提升ARPU值(单用户平均收入)的一种重要方式。

然而,“超前点播”虽说收益不少,却造成了用户在使用体验上的不满,因此其自诞生以来就颇受争议,甚至也受到了不少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

2021年8月26日,上海市消保委就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点名批评腾讯视频通过“超前点播”《扫黑风暴》按顺序解锁观看涉嫌捆绑销售,漠视消费者选择权。另外,中国消费者协会更是对此表态指出,超前点播重在自愿,逐集限制要取消,“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在外界诸多的“骂声”当中,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终于带头取消了“超前点播”这一模式,这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但作为爱奇艺自身,其失去了一个收入来源,在短期内恐怕盈利压力会有加大的可能。

增长放缓,如何破局?

去年11月,爱奇艺打响了黄金VIP会员服务价格正式提价的“第一枪”,从而进行了九年来的首次会员提价。这自然是缩减亏损的其中一个办法,但随之而来的是,爱奇艺的会员规模从2019 年的1.069亿下降至 2020 年年底的1.017亿,一下子减少了520万。

步入2021年以来,爱奇艺在会员规模上的表现依然不容乐观。在会员人数上,今年第一季度虽然上升到了 1.043 亿,但增速微弱;而今年第二季度,爱奇艺的订阅会员为1.062亿,比起第一季度也几乎没有太大的增长。

事实上,付费会员用户在经过长视频平台的多年孵化后,总量增长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若想要挽回会员,就必须要在自制内容上面下功夫。可是,爱奇艺的自制内容又面临怎样的状况?

一方面,自2020年以来,爱奇艺的“迷雾剧场”一经推出即引发一波追剧潮。根据爱奇艺官方披露的数据,2020年迷雾剧场在收官时已有超过6800万爱奇艺VIP会员收看“迷雾剧场”内容,迷雾剧场推出的“剧场售卖”模式,吸引了伊利、大众等30多个广告主买单。

但另一方面,爱奇艺在内容方面的尝试也遭遇了不少挫折。之前爱奇艺主推的网络热播剧《余罪》《河神》都有过下线风波,2017年平台自制的现象级嘻哈音乐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也被全网下架。而在今年4月份,随着“粉丝打投倒奶事件”发酵,北京市广电局责令爱奇艺暂停《青春有你3》节目录制。

可以说,爱奇艺在自制内容上面临着毁誉参半,内容质量上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和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成立至今,爱奇艺已经连续亏损11年。面对美股市场的监管压力,以及取消“超前点播”的营收焦虑,爱奇艺眼下无疑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其最终是否会选择回港二次上市作为破局之策,相信不久之后就会出现答案。《商学院》也将持续保持关注。

(文章来源:哈富资讯)

如果觉得《新股日报|明日上市 千亿蓝海头号玩家微泰医疗(B引领糖尿病管理新时代)》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