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百校之父”田家炳:身价亿万却只能租房(把自己捐给穷人的富豪)

2023-05-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6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有这样一个人:

被称为“最吝啬的富豪”,

一双鞋穿了十几年;

富豪们开游艇坐豪车,

而他却坐公交乘地铁;

富商们商量着如何买地炒楼,

而他,号称“香港皮革大王”,

却连房子都没有,跟自己的老伴住在只有75平米的出租屋里,

60岁时,他已身价亿万,

财富比肩李嘉诚;

为了做慈善事业,

但他硬生生地将自己捐成了穷人:

他一生仅在大陆就捐赠了93所大学,

166所中学,

41所小学,

19所专业学校以及幼儿园;

1800多间乡村学校图书馆,

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就有300余所,遍布全国各地;

很多大山里的孩子靠着读田家炳学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中国百校之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到底是什么驱使他如此痴迷慈善事业呢?

01

可能你不知道田家炳到底长什么样?但是你肯定听说过他这个名字。

其实田家炳在60岁以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人,

身价上亿万,

还有“皮革大王”的称号,

可能很多人会想他肯定是出身于富商家庭,

要不然怎么会这么有经营头脑呢?

其实不然,

田家炳出身于书香门第。

1935年,田家炳还在上学,父亲突然去世;

他不得不辍学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那一年他只有16岁,现实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这个只有16岁的少年身上。

在老家庭银滩,他的经商天赋就已经展露出来。

仅仅一年以后,17岁的田家炳受邀去了越南,干的推销瓷土的生意,并且创办了一家瓷土工厂。

当时的越南还在法国殖民统治之下,华人的地位并不高,

他不仅被黑社会恐吓过,

也被殖民政府敲诈过;

但即便如此,

仍然没有打断他的梦想跟事业,

正因为他有着天生的经商头脑,

并且不放弃不害怕的精神,

仅仅2年的时间他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田家炳老家旁边的潮汕地区是有名的陶瓷生产基地,

他的瓷土主要就是销售到这里。

但是命运往往没有一帆风顺的,

不久之后因为战争爆发,内地也开始打仗,他失去了自己的产业。

尼采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凡是杀不死你的,都只会让你更强大。”

为了生存,田家炳辗转去了印尼。

他确实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而且非常坚毅;

很快发现印尼的特产—橡胶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很快他创办了橡胶厂,

后来又转型做了塑料薄膜厂,事业很快就恢复了。

正因为经历过两次事业巅峰时期被摧毁的打击,

自己的创业生涯也跌宕起伏,

这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

更重要的是让意识到:

自强,而后能自尊;

个人理性是深植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之上的;

但不管他事业如何成功,心里始终牵肠挂肚自己的祖国。

1958年,田家炳举家搬迁回到香港,打算实业救国;

当时的香港还是比较落后的,他在香港屯门填海造陆,

先后创办了塑料厂、化工厂;

还是比较成功的,

后将自己的事业扩张到了内陆,奠定了自己“皮革大王”的地位。

李嘉诚我们都不陌生,

当时的田家炳是跟李嘉诚比肩的商业领军人物。

到了70年代,田家炳在内地积极投资建设,并且成立了东莞田氏化工公司。

当时房地产兴起,田家炳又瞄准商机,成为地产大亨。

其实到了80年代,田家炳已经成为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

在香港有名的超级富豪。

02

80年代的香港,经济可以说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很多的富豪都是蠢蠢欲动想要成为首富。

而田家炳做了一个举动,大家都没想到的一个举动:不在继续扩张自己的生意,反而将一大笔财富都捐了出去。

他之所以决定投身于慈善事业,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希望他能:造福百姓,彪炳百代。

所以给他取名为田家炳。

1982年,田家炳4栋商业大厦卖了10个亿创立“田家炳基金会”,

宗旨是“回馈社会、贡献国家”。

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田家炳幼稚园”成立;

近一年以后,第一家田家炳中学在广东建成。

刚开始只是几百万的捐赠,

到后来几千万,

几个亿,

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30年。

在今天的教育事业中提到田家炳大家都不陌生,

而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他,

只有他曾经的合作伙伴,

香港富豪圈的朋友,

也有电影大亨之称的邵逸夫支持田家炳的慈善事业。

他们两个是慈善事业的熠熠生辉的双子星,一个投身于高等教育,

一个投身于中小学领域,

都在做着令人佩服的事业。

田家炳是这样说的:

“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也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可能因为田家炳从事的是中小学的教育事业,并没有引起很多的关注,

他的善行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他并没有感到“委屈”,而是这样说:

“资助教育是他一生最自豪的事情,他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自己财富的增长。”

在这一点上跟田家炳“志同道合”的邵逸夫是很理解的,田家炳的这份心,只要孩子能理解就可以了,田家炳并不需要人尽皆知。

为了教育事业,田家炳可以说是倾尽自己的全力。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田家炳也受到了影响,为了能够继续捐赠,他将自己住了38年上亿的豪宅以5600万的低价卖掉,自己跟夫人搬到了只有75平米的出租屋里边。

这个出租屋打开窗子就能看到自己曾住了几十年的别墅,有的人问他:“这么多钱,你一点都不心疼吗?”

田家炳的回答却是值得我们尊敬:

“一栋栋教学大楼的兴建,万千学子的读书声,比他和家人住世上最好的房子都有意义。”

田家炳60岁以后的生活可以用“清贫”来形容:

他没有享受自己的富人生活,

西服一穿就是40年,

袜子破了补了又补;

曾经带的电子表,

如果不是因为款式太老不能示人他可能还会继续带着,

后来只能放到口袋里,只有看时间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不搞排场,80岁大寿时,没有摆席,没有宴请宾客,反而捐赠了几百万建教学楼。

为了慈善事业,他奔走在全国各地,

随身携带的东西总是少不了那三样:

一直闹钟,

一瓶清水,

一盒肥皂。

之所以带着三样东西也是有缘故的:

自带肥皂是不想浪费酒店的肥皂,

出席宴会他也是只喝开水不喝汽水,

因为他觉得汽水是要开罐的,不环保;

他会随身携带一个矿泉水瓶子,

装上半瓶的白开水。

为了慈善事业,他还曾经想要将自己的3000港币的生活费都要捐出去。

说到最后

在田家炳的最后30年,

他在自己的财富上不断地做减法,

却在给社会做加法。

古语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田家炳曾这样说:

“他做人但求无愧于心,只要对社会有益,任何名誉他不在意。于己,生活平淡,求实亦足矣,于教育事业,则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否则对不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校和教学楼。”

他所做的事业是让我们千千万万的后代谨记于心的,他所做的事业是纯粹的,更是永恒的。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288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这份殊荣是对田家炳几十年事业坚守最好的褒奖,值得我们尊敬。

如果觉得《“百校之父”田家炳:身价亿万却只能租房(把自己捐给穷人的富豪)》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田家炳 之父 富豪 身价 穷人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