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第一人居臧一品:建筑不能以牺牲人居环境健康为代价跨越式的实现碳中和

2023-05-1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6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本次活动于8月25日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以“商业建筑碳中和实施路径”为核心延展,汇聚了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及优秀企业,从理论与实际出发,发表重磅观点,洞察行业趋势。

以下内容为臧一品先生演讲核心观点:

1. 宏观层面,低碳节能已经成为社会大趋势,地产和地产科技支持服务商应该努力在建筑节能和人居环境健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关系。

2. 低碳健康社区是未来一种建设新模式,强调利用科技系统、清洁能源、主动式、被动式、装配式建筑等建筑技术来实现。

3. 建筑应该以人为本,在保障人居环境健康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达成。因此应该注重可持续健康建筑发展。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来自第一人居的臧一品,近几年一直在做我们公司及关联地产企业的健康建筑、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相关的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工作。所以今天分享一下我们在健康建筑与低碳可持续相关技术路径一些研究与探索,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刚才孙秘书长讲到在宏观层面低碳节能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个绿色建筑科技企业来讲,我们一直在建筑低碳节能和人居环境健康这一块寻求一种平衡的关系。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当代置业,作为一个科技百强企地产企业,我们这20年来一直在做绿色科技的建筑产品。稍后我会介绍一些我们在住宅与商业的案例。在可再生能源这个板块,一直在利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我们地源热泵大概目前打了将近有21,000口地源热泵,供暖面积大概有将近750万平米,每年的节电量大概在1.3亿度左右,能减少大概11万吨建筑运行碳排放。第一人居是由当代置业的绿建节能集成事业部发展而来的。刚才孙秘书长讲到的合同能源管理,其实就是把能源站建设运营这一板块业务说清楚了,今天我讲的主要是在建筑节能技术服务和建筑科技产品这两个方向的一些研究。

上周我们和清华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专家一起探讨了一下目前国内的双碳政策,包括实施技术路径,发现清华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现在倡导的实施技术与策略跟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是相对契合的。我们从原来的绿色建筑,主动式建筑、百年建筑逐渐向近零能耗建筑与零能耗建筑技术转型升级。我们目前在推动零碳建筑,包括绿色健康社区,以及低碳社区的研发与设计工作。2020年我们发布了绿色健康复合社区,2021年可谓双碳元年,我们正在研讨推动企业的双碳策略与实施方案。绿色健康复合社区就是依托第一人居研发的科技系统强调利用建筑系统实现四恒。在能源方面,我们积极使用土壤能、光能等清洁能源。室外则依托于主动式建立,比如利用天棚辐射系统达到一个恒温恒湿的效果。在恒阳方面,我们主要利用分布式的置换信息系统来实现。

接下来我讲一些项目,因为可能说从项目层级可能更直观一点,佛山路项目跟我前面讲的集中式系统有些不一样,采用的是分户式的三个系统,获得了首批的健康建筑,包括民事建筑以及外部认证等奖项。项目应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恐龙二号系统,可以明显高效节能,实现自主节能,另外它速度较高,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就是在南方气候区域的气候区域再热功能,恐龙二号能提供个性化的输入需求,这也是对现有集中系统的改善。在方案设计阶段,我们在前期做了很多包括日照,风等整体的光环境的模拟,包括对活动区域,比如泳池等室外环境的引导,来实现一个比较好的健康活力社区的概念。

另外一个项目是我们现在的恐龙三号,它是一个集成系统,包括健康养老,装配式建筑等。这个项目在顺义区,装配式建筑建筑通过40天的建造,包括从工厂的预制到现场的组装。另外它是一个完全按照我们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要求做的,整体的建筑气密性能达到0.17次。应用BIPV技术,每年产能大概在1.8万度左右,整体能耗大概在六七千度,所以它可以说是一个产能建筑。我们把这个系统分为两个方向,左侧的是它的健康系统,就是光水风系统,右侧是可持续部分,低碳技术包括维护结构,智控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在工厂完成整体项目的预制上,室内采用完全干法施工的装配式内装的体系,也考虑包括热压通风、自然采光等亲自然属性的设计。另外采用主动式的一些内外遮阳的体系,做了一些包括低碳,健康系统的集成。另外这项目作用在养老社区里面,所以有很多的人体工程学家具和一些适老化的设计,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

在此之后我们在石家庄做了一个24万平米的被动房项目,这个项目也是一个绿色建筑,有健康社区的概念,包括学校幼儿园全部都是被动房这个标准来设计的。这项目应用了恐龙一号,它是一种分户式的一种新风系统,我们是把常规的变动房里面用的一体机替换成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就是把新风系统跟空调系统独立开来,这样可以让业主自己选择,有更多的自主性。我们测算之后发现,在社区利用低碳技术比如整体的光伏铺设和屋面铺设,和在建筑立面安装光伏的情况下,最多可以覆盖居民生活用电约1/3,也就是说想达到建筑零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未来在这一边如果通过光伏、地源热泵等能实现50%左右,另外输入50%绿电就会相对容易实现碳中和社区的理念。健康社区是通过生活环境,包括光环境、风环境的一些设计理念,来实现整个社区的一个健康,包括健身空间的设计。

另外讲一下我们现在在做的正在方案阶段的西安当代项目,这项目也是一个绿色建筑,它是一个BIVP建筑。另外这个项目也接入了我们现在在做的科技信息云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全国有大概40个项目能源系统已经接入到平台上来了,主要做这个平台上的能源监测,包括管理以及能效分析,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希望通过能效管理,把这套系统实际上再做一个新的升级。实际上这也是在双碳目标下,在能效运维,包括节能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

最后讲个商业案例,其实我们现在也在尝试不同的一些商业模式,所以这是在房山做了一个民宿项目,这个项目实际上是非常有地域特征的一个主动式低碳建筑项目。这4组团实际上是4个小的民宿。在北京市的房山区有很多的这种老旧的民宅,我们把这个项目所有的砖,包括屋顶上那种石板瓦完全的保存下来,做了一个整体的建筑更新,这个项目实际上是比较有特点的,我们用了很多的大面积的固定天窗,光导管,包括我们的透明墙体等等亲自然的设计,所以可以看到有很多的这种大型的开窗,整体项目效果比较好。

我们在研究建筑的低碳,包括健康建筑策略的时候,要做很多绿色健康的技术集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现在的整体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有促进作用。其实建筑是以人为本的,我们在不牺牲人居环境健康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可持续低碳发展,实际上是希望这两方面有一个平衡,这也是我们在做的主要的方向。

谢谢大家。

如果觉得《第一人居臧一品:建筑不能以牺牲人居环境健康为代价跨越式的实现碳中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