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茶 药用利尿排毒(饮用生津止渴 生活宜常相伴 出行亦喜相随)

2023-05-1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8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茶,发源于中国,走向全世界。

茶,是一种饮品,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的起源

唐代陆羽的《茶经》里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为了辨别各种草的药理作用,神农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煮水的时候,飘了几片叶子落在里面,使锅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不以为意,喝了以后却大为惊奇,他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解渴生津。后来神农不断地品尝,研究,发现这种叶子煮出来的水还能够提神醒脑,利尿解毒。

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可以清晰地看到食物在肚子里的状态。神农喝了这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逐渐转化为“茶”的发音。

茶,从上古时期的药用,逐渐发展到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形成一种饮食文化。历史上每个时代对茶的饮用方式都有所不同:

煮茶法

唐朝之前,人们主要是将茶树的叶子采摘下来,直接煮成汤来饮用,用冷水热水都可以,熬煮的时间较长,就像咱们现在喝蔬菜汤一样,有人称此为“茗粥”。

到宋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茶里放入盐,干酪和姜等物一起煮,就出现了酥油茶,奶茶,姜茶等饮品。之后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中流传使用。

中国自古就有以茶敬客的礼节,七八十年代,有一户人家来了客人,丈夫让妻子去为客人沏茶,过了好一会儿不见妻子上茶,丈夫到厨房一看,妻子把茶倒在锅里加水煮,还在烧火,他很是生气,觉得妻子连沏茶都不会,丢了他的脸,就跟妻子离婚了。

他大概也是没有读过《茶经》的,不知道煮茶法是中国最早的饮用茶的方法。

煎茶法

到唐朝中后期,饮茶主要以陆羽式煎茶为主:

煎茶法的茶主要是用茶饼,经过炙烤,冷却后碾成沫,水初沸时加入盐,再沸时加入茶末并打圈搅拌,三沸时茶就好了。煎茶法头三碗为上等茶,要趁热饮用。

相传,李季卿邀请陆羽在扬子江边煎茶,派几个士兵去取南零水(在今江苏扬州附近,是历代名家煮泉品茶的上等泉水)。

士兵取回水后,陆羽却说这不是南零水,只是江边的水。士兵不服,辩解,陆羽不答,等士兵把水倒盆里剩一半时,他说,剩下的这些才是南零水。

士兵大惊失色,忙跪地请罪,原来他们取水回来时因为船颠簸撒了一些,几人怕回来之后因水少被骂,就在江边取了一些水装满,谁知陆羽一下就看了出来,几人再也不敢隐瞒。

众人听后对陆羽更加佩服。

点茶法

到宋朝时期,煎茶法由于步骤繁琐,逐渐被新兴的点茶法替代。

点茶时先将茶饼碾成沫,放在碗中待用,烧水时要注意调整炭火,调整炭火有“三碳”之说,即底火,初炭和后炭。在水初沸时立即离火,冲点茶碗中的茶末,同时搅拌均匀,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即可饮用。

在当时,很多上层人士由点茶法展开比试称为斗茶。

斗茶,一是看汤色,二是看汤花。汤色就是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为上,其他颜色则不正;汤花是指倒茶时表面浮起的泡沫,汤花持续时间最长,久久不散为最佳效果,反之,如果汤花很快散开或者溢出茶盏,就会落败。

分茶,也是盛行一时的茶文化。技艺高超的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在茶盏中创造出许多赏心悦目的图案。

制茶改革

到明朝时期,饮茶方式又发生了重要变革。为去奢靡之风,减轻百姓负担,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茶制改革,用散茶代替饼茶进贡,茶的饮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逐渐趋于简化。

自此,散茶逐渐盛行,名茶品类也日渐繁多:黑茶,青茶,红茶,花茶,各种茶相继出现扩大。各地还出现了功夫小种,紫毫,白毫,漳芽,选芽,清香和兰香等许多名优茶品。

泡茶法也由此盛行,即把茶先放于壶中,用水冲泡再分到茶杯中饮用。这个方法到现在一直盛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茶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发展,种类繁多,产地各异,制茶工艺各样,不是通过一篇文章就能了解的,有机会再与各位一起探讨。

如果觉得《茶 药用利尿排毒(饮用生津止渴 生活宜常相伴 出行亦喜相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