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吃粥是个大问题:说一说关于粥的那些历史

2023-05-17 分类:养生资讯

之前有一段时间,关于这个早餐,特别是儿童早餐该不该吃粥的话题,以及具体到这个抗疫期间该不该吃粥,就引发了很多的社会讨论。关于早餐到底该不该吃粥呢?我觉得首先咱要听这专业营养师的意见。

这个粥在我国的历史上,可以说非常之早,早到什么程度呢?考古工作者在今天河北皖一带的慈善人的遗址中就找到了种植小米的证据,而且从8000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实现了食饭的分具。

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那时候的古人已经用不同的炊具来煮粥和做法,简单来说,当时的人用一种叫做甑的炊具来蒸饭,圆柱形,开口上小下大,中间有隔层,洗好的米置于隔层上,隔层下是装了适量水的大锅,米饭就熟在隔层上。 圆筒用木头制成。

在古人眼里边儿,这个煮粥和蒸饭的最大区别就是。粮食与水的比例,水多粮食少,就是粥,这水少一些,粮食再多一点儿呢,蒸出来的就是饭。

那为什么要吃粥呢?起初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粮食的缺乏。

清朝著名文学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据说九长期全家吃粥。就是因为穷。买不起足够一家子人吃饭的粮食,所以只能往有限的粮食里边儿,多加点儿水煮粥填饱了肚子。

南美朝时期的《路易传》记载过一个传说:周代的时候,尹氏家族富贵繁盛,连续几代人都繁衍聚集在一起生活,等到后来这人数越来越多,那吃一顿饭都是上千人一起开动这么大的场面。后来遇到了灾荒之年,粮食严重歉收,于是他们家虽然不差钱儿,但是也扛不住了,于是大家一起吃粥,据说是因为人太多了,就是上千号人,吃粥的时候呼噜呼噜的就这吞咽的声音。传出千里之远。

从文献来看,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灾荒之年,给饥民施舍粥来赈济灾民。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种舍粥的行为,属于官员或者是士绅的私人行为。

等到了汉代以后啊,这种荒年以粥赈济灾民的做法逐渐有官府介入。

到了明代,官府舍粥赈济的做法已经固定化,而且规模也非常大。并且沿用了金朝开始的舍粥时段,也就是大致从每年农历11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农历四月,持续大约四五个月的时间。

这是因为必须要考虑到从冬天到第二年,这青黄不接的这段时间,太缺粮食,真的会死人的。

这段时候这种粥场既有民间的士绅筹办,也有官府设置的,还有官府和士绅联合开办。

等到了清代这种灾年,舍粥就更加细化了,管理也更规范。

按照清代的规定,这种粥场每一天给人发放的周量总共用米不超过400克,也就是说是现在八百克粮食的水平。

这不是说他一顿饭,是这个这一天的一共就八百克。而且这一天除了这八百克外,是没有别的吃的。

另外清代这个放粥,16岁以下这青少年减半供应,也就是说一天啊,他只有四百克来熬粥。实际上这个400克或者200克的放量也基本上很难能够充足供应。

因为在古代的放粥过程中,除了粮食正常的耗损之外,还经常有各种克扣的这种贪污行为。

比如说往粥里边儿撒石灰,这个从宋代就开始有。

历代在赈济灾民的时候都会派人去检查,甚至会强制安排粥场的第一责任人,在粥熬好了,第一碗先让责任人尝。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贪官污吏还是丧心病狂继续这么干,到了后来除了掺石灰发展到往里边儿掺白土。

石灰参多了,对人体有害,严重的那是要吃死人的。

清朝乾隆20年。江苏某县遭遇了大灾。就有不良的官商勾结在一起,给灾民的粥里边儿掺石灰,结果这帮人实在是太贪心了,这石灰参多了,就发生了吃完粥以后当场死亡的惨剧。

一些地区开粥场的时候,不仅要求粥场的第一责任人,要吃的第一口粥,而且要求第一责任人的全家,都得给我吃这个。

清朝人黄云鹄在光绪年间就写了本书,叫做《粥谱》。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粥大全。《粥谱》中还谓:粥于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对食粥养生大力推崇。 粥比较好消化,所以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流行给年纪大的人提供粥类食品,不是因为饿粮食少不给老人吃,而是老人年纪大了,这牙口儿不好。

《战国策》里边儿,《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几乎与贫困划上等号的白粥如今也发展出来了,各种花色品种,比如说肉粥海鲜粥等等,那现在呢,因为不差钱。

粥的发展历史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间接的反映。

如果觉得《吃粥是个大问题:说一说关于粥的那些历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