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药古今研究:秫米

2023-05-1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 分钟。

典籍摘要:

1.《得配本草》:“甘、酸,微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治肺疟,及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瘕,妊娠下黄汁。去寒热,利大肠。”

2.《滇南本草》:“味甘,性寒。无毒。肺之谷,利大肠。治漆疮。患疟,日夜寒热不得眠者宜用。久食动风,小儿勿多食。”

3.《名医别录》:“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治漆疮。”

4.《食疗本草》:“其性平。能杀疮疥毒热。拥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

5.《新修本草》:“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肥软而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

6.《药性切用》:“味甘微凉,益阴利便。”

7.《饮食须知》:“味甘性微寒。……久食壅五脏气,动风迷闷。性粘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伤鹅鸭成瘕者,多饮秫米泔可消。”

8.《证类本草》:“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

9.《中华本草》:“祛风除湿;和胃安神;解毒敛疮。主疟疾寒热;筋骨挛急;泄泻痢疾;夜寐不安;肿毒;漆疮;冻疮;犬咬伤。”

10.《饮片新参》:“甘平微酸,和脾胃,生津液,敛卫气易睡。”

11.《本草纲目》:“治肺疟,及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症,妊娠下黄汁。

如果觉得《中药古今研究:秫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