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健康科普)40天 入伏时间表来了 三伏天除了防暑防湿 还要格外防它

2023-05-2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2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发布

最近,天气热得很不友好,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最大的感受就是——闷热!

不少人感慨,这还没到“三伏”呢,就这么难熬,到了三伏可怎么办?

没错!

今年这个“三伏”确实不会太好过

因为——它有40天!

“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众所周知,“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

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就是三伏天起于夏至来临后的第三个“庚日”。

“庚”指的是天干数字,一般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据此推算,今年入伏时间就是7月11日。

入伏后,我们经历的第一个10天叫做初伏(也叫头伏),而后,我们将进入中伏(也叫二伏)。

而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则称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三伏”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2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10天。

一般来说,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

三伏天过不好

就很容易生病

在人体内留下病根

所以,想要身体好

三伏重在“防”和“养”

养生防病

要注意“三防”

防寒

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

长此以往,人体容易出现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100~150毫升即可,不要贪凉。

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防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让人出汗增多,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防湿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

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

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出行时也尽量避免淋雨。

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寒凉或肥甘厚味之品。

饮食有讲究

做到这4点让你健康一夏

1

瓜菜清热

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

2

酸能生津

流汗过多可耗气伤阴。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3

多食鱼类

各种鱼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也有其自身侧重的养生功能。如鲫鱼汤祛湿,常见的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无腥味,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4

多食豆类

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

“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来源:健康河北官微综合养生中国

原标题:《【健康科普】40天!入伏时间表来了!三伏天除了防暑防湿,还要格外防它》

如果觉得《(健康科普)40天 入伏时间表来了 三伏天除了防暑防湿 还要格外防它》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