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亏损转让的泉州小药店 如何成为号称福建药王(甚至东南七省药王)

2023-05-2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792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昌隆,是一家参药行的字号,原址在泉州中山南路花桥亭边,是一位归侨于清光绪年间(大约在1900年前一些时候)所开设。因经营不善亏损,便要转让出去。晋江县涵口村人陈三老闻讯,前往洽谈妥当,就招股收购下来。由股东陈阿眉任经理。股东及股东家属数人,也进店工作。陈三老派养子陈文卿入店作代表。陈阿眉经营数年,发展缓慢,在店的青年股东很不满意,不时提出批评意见。陈阿眉感到难以相处,就退股辞职离去。后来股东推举23岁的陈文卿继任经理,时为1909年。

陈文卿原籍福建仙游县,因为家贫,童年就在仙游枫亭陈三老烟土(鸦片)店中作学徒。陈三老看他心灵乖巧,手脚伶俐,勤劳听话,收为养子,烟土店歇业后,将他带回家去。陈文卿到昌隆号后,留心熟悉一切,经常向资深的伙计问东问西,逐渐掌握了中药知识,比如产地、真伪优劣、规格等等。后来他曾得意地对人说:“别人是从下面做上来,我是从上面做下去。”意思是别人是由学徒做起,成为老板,他是当老板(股东是老板之一)后,再当学徒飞。他时常喜欢发表议论,跟青年股东们谈自己的经营想法,并对前经理的保守做法不满。他家投了四股,又代理几位华侨的股权,其他人只有一、二股。在股份公司里,谁的股权多,谁就较有权力,所以他被推为经理,是很自然的。 泉州在近代,除了土特产外,工商业都比福州、厦门落后,早已失去了宋元时代东方国际贸易大埠的辉煌地位。在抗战时期,却爆出了一个“福建药王”,并且称雄东南各省,驰名海内外。这就是陈文卿所经营的昌隆参药行。其时昌隆的仓库(包括临时的),从福清沿海到泉州城乡均有,货物堆积如山,千人挑运入城,途上络绎不绝,货物运销八闽内外,运至广州,到达香港,并转口东南亚及台湾。成为这样的局面,虽有机遇的因素,也是经营得法的结果。同一家昌隆,以前的店主就经营失败。

昌隆参药行的成功之道以下几点:

一、广筹资金左右逢源

陈文卿一上任,清查了全部资产,固定资产只比原股金二万四千银元多一些。商界的谚语说:“本多利少利不少,本少利多利不多。”正常经商是将本求利,资本少就处处捉襟见肘,不能做大。当时昌隆不过是一般的药行。陈文卿雄心勃勃,自立目标,要成为泉州最大的药行。他感到现有资金不足,无法施展,就向养父报告自己的经营想法,要求帮助招股。养父陈三老和几位原股东愿意增资,又陆续招募新股,含原有计得资金廿四万银元,增加到十倍。 陈文卿又吸收侨汇存款。泉州一带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大量的侨汇经泉州侨批局分散到各地。当时官府腐败,地方不宁,盗贼如毛,侨眷领到较大笔侨汇,带在身上,有可能被匪类路上截劫,放在家里,有可能遭强盗破门抢掠。当时无银行,存在陌生的钱庄怕不保险;多存在泉州熟悉的殷实商号中。而侨眷办大事的时候,如建房、婚丧喜庆,常到泉州采购所需货物,钱存泉州随时领出,没有不方便的。陈文卿知道这情况后,就从吸收本乡侨汇存款入手。凡存款给月息八厘,随时可存可取,存一月算一月利息,对侨眷们能热情接待,存取手续又简便。于是,连其他地方的侨眷也来寄存。信誉有了,侨汇源源而来,陈文卿就婉言拒收,说不需要了。直至侨眷自己表示不要利息,他才接受下来;之后再慢慢又将那些寄放存款得利息的资金退掉。他这个办法非常厉害,昌隆号平常时候都有十万银元侨汇可以动用,最高时达二十多万元。 陈文卿还向大钱庄开户,经常将大笔款项存入、取出,有时也故意贷款,提前还清母息。泉州各大钱庄都将昌隆当做大户头,认为信用可靠,可以大胆放贷,答应昌隆可贷大笔款项。钱庄生意清淡时,甚至上门到昌隆参药行推销低息贷款。就这样,陈文卿在资金方面左右逢源,羽毛丰满。

二、源头出采建立信誉

昌隆过去向厦门、宁波进货,所进货源就多被赚取一层的利润,市场信息又不灵通。商人的经验:善卖不如善买。如果能买到价廉物美畅销的货物,卖出去就很快,资金周转也快,否则虽有如簧之舌,终被顾客抛弃。陈文卿在广筹资金中,就派出比较厉害的伙计到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药郊进货货,并调查当地价格涨落,市场货源数量多少。 上海是长江流域各省所产地道药材的集散地。同一种药材,好多地方都有出产,但质地有优劣,药效有强弱,历代医药名家给予鉴定,认为某药何地生产最好,其地某药就称“地道药材”。如枸杞产于甘肃为好,就称甘杞,芡实是泉州好,称泉芡实。正如本地最好的龙眼称东壁龙眼,篮佛(番石榴)以杏头岭为佳。四川省出产常用的地道药材很多,很著名,如贝母、黄连、当归、牛膝、杜仲、三七、大黄、川芎都是,药名前还加个“川”字。四川药材大量运到上海销售。东北、华北许多地道药材也运到上海。南方药材的集散地则在广州。昌隆直接向这些地方进货,成本较低,品种规格齐全,而且一经和外埠大药郊打交道,行情单、市场分析等源源寄来,市场信息灵通。昌隆就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价格,决定投放量,生意运转自如。以后又派采购员到北平(北京)、天津和东北的营口采货、经营规模越来越大。 在与各大埠打交道的时候,陈文卿很重视自己的信誉。“民无信不立”,你的信用好,一张电报去,货物就如数运给你;否则,人家不相信你,钱没到货不发,生意就难做了。大埠药郊把货配发到昌隆,经过验收,货物质地、品种、规格、数量都符合,昌隆立即按开来的帐单大码汇款,年终会帐清楚,又立即如数清还,不生枝节,从不拖欠。因而被认为信用可靠,凡需要的货物,一张电报去,如期运到,并不须派人去。

三、全购当归驰名沪埠

尽管采购员有报告,各埠有行情单,陈文卿总感到像雾里观花,很想亲自去见识见识。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尤其是上海这个药材的大集散地,如能打进药材交易所采购,省去被药郊赚去的利润,成本又可降低;结识大药郊大老板也是重要的。但要在上海药材交易所交易,必须是药途的会员才可以进入。陈文卿结识一位在上海经商、也兼营药业的泉州人李某,答应届时带进去。李某那时不想经营药材。于是,陈文卿调集巨额款项,带着采购员,一起到了上海。 他到上海,先摸清药材交易所有什么货色,市价多少,进入交易所的大概数量。上海药郊人员正在看货办(样品),谈价钱。陈文卿强装老手,拿起当归和随行人员看了看,品头评足,挑剔贬价。川帮货主看他身穿长衫,足履布鞋,个子矮小,面庞瘦削,一派猴相,很是陌生,认为是不见经传的人物,便轻蔑而视,语带讥讽。陈文卿也予回敬,惹得川帮货主大动肝火,说:价钱听你的,再打九折,当归你敢全买吗?货主绝没有想到,上千担的当归,价值十数万,一个客户能买光?何况又是这个其貌不扬的人。陈文卿也没料到有这么一个机会,为了不让川帮货主反悔,他故意问一句:你能主意得了吗?货主还是不在意,不屑地说:说话算数!陈文卿立即高喊:“当归我全买了。”让在场的都听到。货主一时愕然,但做买卖一经敲定,便不能反悔。接着就报数量,算帐,开支票。陈文卿又买了其他药材。此事立即轰动上海药郊。当归在上海马上脱销了。陈文卿到药郊谈生意,大老板都亲自热情接待。他把当归抛了一部份,其他都运回泉州。此行获一共赚了数千元,又跟药郊老板建立了关系。以后陈文卿几次到上海,都很顺利,昌隆的业务非常兴盛,十几年间已坐上泉州中药界的第一把交椅。 一九三五年秋,泉州遭遇百年未见的洪水,受灾面积很大,房屋倒塌不少。昌隆药行及仓库全部被淹,药物泡在水里数天,涂上污泥浊水,绝大部份报废。洪水退后再经过数天清理,几乎无货可卖。陈文卿看看还债还够,如果要继续经营就困难了,经过股东商量,打算结束营业,向大埠药郊电告受灾惨情,要求会帐清还,表示将歇业。药郊数家回电慰问,鼓励继续经营,愿予支持,欠款可慢慢清还,所需货物即配。上海药郊支持最有力,又得本地一苏姓富商拨款支持,陈文卿便打消关门的想法。不久,药郊货物运到,昌隆枯木逢春,逐渐又生机勃发。昌隆之所以成为不倒翁,跟平时保持信誉,又在上海成为中药大买家的形象有密切关系。

四、热情招客铁印为记

善买是为了好卖,要卖得多,卖得快,生意要兴隆发达,就要热情对待顾客。人是有感情的,对顾客好态度,人家才会上门光顾。昌隆是搞药材批发,顾客有特定范围,主要是各县城乡的药店和药贩,每年增减不大,不是到昌隆采货,就是到别家药行买,客源必须争取。昌隆在楼上设两处客房,安放了几张床铺,远点的顾客来了,就招待膳宿。如果是老板自己来,加酒肴相待,陈文卿亲自接待;初次来,货价打九折优惠。来采购的都是一单子药材,昌隆对单上的汤头货(常用的药材)必有三、二味降低售价(这些货的市场行情大家都知道),其他货物价格与市场持平或略低,但他从小色货暗中加价捞回来,这样昌隆照样赚钱。顾客却感到比别家便宜。昌隆又会对顾客送小心,小声通知某味药(常用的)将涨价,要多买,或某味药紧俏货(昌隆却库存很多),用较低的价格照顾客户,然后限制了购买数量。顾客以为昌隆对自己好,也就成了主顾。有的也到其他药行探听行情,昌隆果然没说谎,就继续登门光顾了。 昌隆的货色非常齐全,又照顾得好,在本地区畅销,又按等论价,斤两足,赢得顾客信任。 城乡的客户第一次登门,只要有其他老板的介绍,都让赊账,在一定时间内付一部份现款,其他留待农历年关时会帐清还。每年都帐银两清的,正月马上又可大批赊购了。有的客户因天灾人祸、婚丧喜庆或额外开销过多,而无力还清的,前来商谈,可以通融,新年仍准赊挂。有的股东认为不该让拖欠者继续赊账,免得越陷越深。陈文卿则认为让客户赊购,人家为了生活,一定还要设法经营,俗语说:“欠钱走后路”,必然到别家药行交关;如逼债致使他收盘关店,昌隆的帐就完全没指望了;如果昌隆继续支持小客户,他们可能生意好转,还清欠帐。 昌隆也经营贵重药材,如高丽参、洋参、燕窝、鹿茸、羚羊、犀角、肉桂等等,并出售著名的中成药,如北京同仁堂的紫雪丹、安宫牛癀丸,上海雷丸上六神丸,虎标万金油,宏兴堂鹧鸪菜,广东各种腊丸等。这些药品销路广阔,直接卖给群众,利润更好,陈文卿就在昌隆店面设一个门市部,批零兼售(普通药材只搞批发)。 参茸等药物价格高,有些利欲熏心之徒,只顾肥己,不惜害人。就搞以次充好,以假代真,赚取大钱。如高丽参产于朝鲜,正品也分为每斤20、30支等不同规格,大小价钱不同;我国东北的石柱参、日本北海道参,切片后可以伪乱真,价钱相差很多。洋参产自美国,有泡参、粉参之别,都是正品,但价钱很不同;异种参跟美国洋参形状一样,而价钱便宜得多。洋参常用在救急,如买到假货,岂不糟糕。鹿茸产于我国东北,有腊片、血片、破柿、骨片等等之分,药效不同,价钱悬殊,其他也都有伪劣品。最怕买到假货、劣货。昌隆针对这种心理,在店中醒目处挂一块牌子,上书“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漆得乌黑发亮,金字生辉,又制了一个铁印,铸了“昌隆”二字,盖在高丽参上,包装纸也盖了昌隆的印章,如嫌不好,可换可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商店常用的口号,有的却是挂羊头卖狗肉,而昌隆是认真的。这些做法在顾客心理上起了良好作用,相信昌隆不会使假,即使价钱较贵也愿买,门市部零售生意很兴隆,盈利就能支付全店职工的工资、伙食和店费开支(过去职工都住店,生活费都由店中付出,包括被帐、面巾、肥皂、理发、厚烟等)。 昌隆职工对顾客好态度,会“忍”。顾客总是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货物,有的客户缺乏涵养或故意说些挑剔、责怪的话,店员会逆来顺受。生意人目的是做成生意,并不是来跟人家吵嘴甚至斗殴。俗语说:“忍气求财”,又说“歹歹顾客,强过好亲戚”。只有顾客才能使商店兴旺发财。

五、善于竞争手段毒辣

生意人说:商场如战场,又说:同行是冤家。以前只要有钱、有店面就可以开行开店,有关部门就给你执照。每一行业都有好多家,都要争取顾客光顾,这就得竞争。有的彼此削价甚而一削再削进行竞争,弄得两败俱伤。安海两条开厦门的小轮船,先是互相降低票资竞争,再是乘船免费,继之又各贴包子,可称竞争典型。上述昌隆那些兜揽顾客的做法,就是一种竞争。它财力雄厚,市情灵通,各家进货,都有了解。人家有且多的货物,昌隆就削价,人家没了就提价捞回来。但大家都是同业公会会员,常要见面,做得厉害会遭围攻。后来同业公会洽商,各药行联合出行情单,不得擅自削价竞争。陈文卿怕被孤立,因而留一手。 对于行商,有损他的营业就不客气了。昌隆买通报关行人员,对人家进什么货,成本、数量都了解,就针对对方的货色杀价,使无利可图或亏本,但仅投放少量牵制。行商利于速售,不能如行店可以打持久战,即使坚持些时日,也看不到涨价,只好忍痛割掉,昌隆又暗中派人购买过来,随即恢复原价,削价所损已由进便宜货弥补。昌隆有时也联合其他药行共同作战。有的商人知道泉州某些药材的价格,到上海一查,以为运销泉州有利可图,结果常是大失所望。 有一个外县人来泉州开一家“金重源”药行,也经营中药材批发,四出兜售,把昌隆有些客户拉过去。“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陈文卿想了一个办法,先让它做下去,赚一些钱。金重源赚钱后,就向外埠采购更多的药物来。因为既要放帐,又要继续进货,金重源资金就不够。陈文卿出资叫人去放头寸(短期的,利息很高的贷款)。金重源越做越大,债也越借越多。这时,陈文卿针对金重源的进货,来个大削价,同时派人去讨债。金重源招架不住,只得贱价出售货物还债,不但赚的钱全吐出来,连老本也赔光,货全由昌隆收购,金重源倒闭。

六、任人唯能待遇从丰

昌隆鼎盛时期,全店职工六十多人,还有一批临时工,所有正式人员都是陈文卿选择任用的,根据个人才干和表现安排工作。店中主要人员如“家长”(店务和店员的总管)、“帐房”(搞会计和文书)、“管柜”(出纳)等,都不是陈文卿的亲人或亲戚。他的五位儿子都曾在店,但只安排一般工作,没有交给什么权力,后来两个儿子退出昌隆。 全店都是业务人员。经理陈文卿每日阅读各埠寄来的行情单、市场分析和采购人员传来的信息,决定进货、销货、价格,也直接和较大客户做生意。闲时就蹲在店中的太师椅上,他戴着金丝眼镜,目光炯炯,察看店员营业和顾客的情况,有时就踱到店后库房,看看店员称药和包装的情况,也抽看自己的货色。他看到有什么不对就指出,也会夸奖表现好的店员。职工有什么问题向他请示,立即得到答复。 他用一位副经理(就叫“家长”)帮助自己。一般生意和店务由他指挥店员做,各部份都有主管人员,主管人员不在,该部工资较高的店员就自动接替,其他人照常服从指挥,所以工作都运转得好,陈文卿不在店的时候,一切事务仍正常进行。 负责货物的店员要把货物照顾好。一定时候,货物该拿出通风、翻晒的就搬出去,有的该进烘橱,有的该整理……都有人负责。许多药材是容易虫蛀、霉烂,不注意就血本全亏。货物的数量要及时报告,该进货就要进,该控制销量的就要减少出货。店中就靠一班人各司其职和互相配合,业务才能搞得好。昌隆还自己制作、加工药材;麻袋用量很大,破了要补,才能节省费用。很多这类的工作就要雇临时工,由店员指挥工作。店员都住店,夜里有人敲门要买六神丸、安宫牛癀丸什么的,被叫醒了,都得开小窗门出售,谁也不会偷懒或擅自离店去外面住。 职工初进店,要学习“陶朱公理财廿四则”(陶朱公即战国时代越国大臣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认为:狡兔死,走狗烹,为避害而逃匿,化名经商,后世被尊为商业鼻祖),还要学习店规,定合约,所以店员都知道自己该怎样工作。 昌隆的职工待遇较其他药行为高,而且一年可多几个月的工资。农历七月普度,八月重普,工资双关(即多发一个月),这是一般商店都有,但年关就比别人发得多了,发五关,最多发至廿四关。职工一切生活都由店中负责,领的工资和增发工资可以赡养父母、养活妻儿。遇到婚丧喜庆、天灾人祸,需要大笔款项,可以向老板借,文卿尽可能满足。这笔借款不须扣工资归还,也不会讨帐,以后又有正当需要,还可以再借。但职工如自动离店,以前的借款就要清还。 职工被派出远门做事,例如采购,旅费报多少就给多少,不限额,不审查。职工伙食有较丰的定额,但厨房多用了,也无问题,从来不检查。陈文卿只怕偷不怕正当开支。这些做法,使职工能长期安心地为昌隆出力,极少店员要自动离职的。 附带说说,一些官员看商家是块大肥肉,都想榨取。而商行都造假帐,以减轻税款负担,增加竞争力。获得更多利益。就这一项,当官的要找商人麻烦是容易的。再如外埠进货来,要通过查验,很快放行或故意刁难,关系到生意周转的快慢与盈亏。例如市场货少,早到可得好价;迟到了,市场货已饱满,不但价钱不好,甚至脱手不易。俗语说,好花插前不插后,好些大商人总是平时就交结官吏,特别是管理工商、税局、查验等方面的官吏。陈文卿也是未雨绸缪,平时除宴请外,逢年过节备下一份份厚礼送上,听知某官家有喜庆事,也送上厚礼。新官上任,总要通过关系请来赴宴并送礼。昌隆生意做得很大,远近驰名,因有保护伞,故很少碰到麻烦事,而且曾暗中和税务官员合伙做生意,官员当然是有赚无亏。

七、沪商内迁昌隆为王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战争,企图一举并吞我国,上海也很吃紧,政府命令大商号内迁。药材系内地省份所产,粗笨繁多,不合内迁,但不能留下资敌。据说上海的药郊考虑来考虑去,唯有送到福建适合,船运可通,福州、厦门可能保不住,泉州最好,昌隆又是他们认为资本雄厚,信用可靠的大药行。于是一船船配运而来,由昌隆安排上陆入仓的地方,随船送来帐单。上海药郊说,昌隆如不要,就寄卖,货款待卖后再算。文卿一看是个大便宜的事。抗战中生产受破坏,海陆交通受阻塞,物价逐步升腾,国民党发行的法币一再贬值。文卿看看送来的帐单所开货价已很便宜,立即答复:货由昌隆全买,货款待通知汇出。所以昌隆的货物富甲东南,业务鼎盛。福州、厦门、广州又相继沦陷,确无人可和昌隆匹敌,昌隆就被称为“福建药王”,甚而有称为东南七省药王的。昌隆以后直接派人往药材产区采购,货物不断,保持繁荣。有时生意忙不开来,就资助附近一家小药行,把一些小单货物介绍往小药行买,说跟来昌隆买的一样。 抗日胜利后,昌隆还在漳州开设分店,又投资于厦门一家参行。

八、尾声

昌隆大发展后,陈文卿就想把占为己有。过去凡是合股生意,被当经理的股东吞掉是常事,当然是不道德的。所以有这么一句俗语:合字难写。华侨与本地人合股,也常被吞掉,股本没有了,只有帐簿。所以俗语又说:挑银换帐簿。经理人善造假帐,帐簿上常常都记载亏本。抗战中特别是日寇向东南亚侵略时,太平洋交通断绝,侨汇中断,侨眷山穷水尽,生活极其痛苦,金饰衣物卖尽,甚至卖儿卖女。昌隆侨股的眷属,来昌隆要求借钱度生,文卿要她们退股,她们被逼只好这样做。到了抗日胜利后华侨股东回来,听知此事,非常气愤,就联合起来控告,还因薛天锡抓住了昌隆造假帐逃税的证据,扬言要揭发,陈文卿自知理亏,特别怕假帐败露,只好在庭外调解,照旧承认股权。在此过程中花了不少钱给法官和律师。大概因为这件事使陈文卿对昌隆的经营灰心了。 在昌隆大发中,陈文卿也为自己大兴土木,他购买了昌隆店后的民房,建成自己的住宅楼,又在涵口村家乡建了三座大厝,装饰得金碧辉煌,还买田园一百多亩,购买不少黄金宝物,又以巨资供女婿开设杉行。可能认为自己也赚够,再尽力经营,也是赚钱给股东,不如自己做。 不久,泉州解放,陈文卿心有疑惧,说要到上海采购,在上海住一段时间,看到当地工商业照常经营,又听到泉州的工商业也一样照常营业,就回泉州了。

解放后两年,五月,陈文卿去世,终年64岁。昌隆无主,一时纷乱,泉州市工商局及工会动员薛天锡出来负责。薛天锡是以股东家属的名义进店工作。接着股东都推举薛天锡为经理,昌隆又逐渐兴旺起来。在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中,昌隆与其他药行改造为药材公司。

(本文由薛天锡、陈兆祥著,本号修改、编辑、整理)

如果觉得《亏损转让的泉州小药店 如何成为号称福建药王(甚至东南七省药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