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检察官揭医美行业乱象:多无医疗资质(销售利润惊人)

2023-05-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6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朱健勇)“速成美容师”“无证小作坊”“三无产品注射”……近年来,“颜值经济”使得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发展迅猛,然而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伴随的,还有各种非法乱象的衍生。

法晚记者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由于“微整形”市场需求大、利润高、门槛低,不少零基础的外行人在暴利的刺激下纷纷“试水”,穿上白大褂,摇身一变成了“瘦脸医生”。

大兴检察院报告指出,目前医美行业市场乱象导致的案件日益增多,主要包括非法医美机构、从业人员无资质、使用无证医美产品、虚假夸大宣传等。同时,消费者贪图便宜以及风险意识差也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因素。

医美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 涌现出部分自学成才的“医师”

医美行业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虽然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1400万人通过医疗美容手段进行诊疗,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738亿元,人数较2016年同比增长高达42%,远高于7%的全球增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医疗美容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暴利的驱使下,一些无医疗美容资质的美容机构无证经营,销售假药等现象层出不穷,美容消费者遭受毁容甚至死亡事故频发。2015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美容行业犯罪案件198件263人。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美容医疗机构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主诊医师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等。拥有上述资质的正规医疗美容机构及美容医师国家卫健委和药监局会对其资质、使用的药品和器械等产品进行定期核查,以保证求美者的安全。

但在检察机关办理的美容行业犯罪案件中,往往都是求美者为节省成本或者是信息不对称,选择了非正规美容机构,这些机构往往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缺乏具有执业资质的医疗人员,属于非法从事以“微整形”为主的医疗美容活动。上述案件中,涉案美容院无证经营20件26人,分别占10.1%和9.9%。嫌疑人无证上岗的18件22人,分别占9.1%和8.4%。

法晚记者了解到,有的涉案美容院聘用没有资质的人员来充当“美容医师”,这些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不了解麻醉药品注射技术和相关美容药品成分,仅通过观察他人或在美容院打工简单凭网上查询学习注射手法和使用剂量等操作方法后,就向被害人提供美容诊疗,包括注射瘦脸针、玻尿酸等医美项目,极易造成医疗事故,损害求美者的安全。

美容药品来源不明 部分商家甚至购买假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吴艳告诉记者,目前医疗美容常用的注射类产品包括A型肉毒素、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即玻尿酸)等。第一种肉毒素在我国是按照毒麻药管理的,只有在指定级别的公立医院或者是具有医疗美容资质的民营诊所或医院才可以获取,而且这种药物是不能让患者接触到取药环节以及带出医院的。第二种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在人体内长期停留的产品,也只有在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医院或诊所通过设备处等向公司进行采购。因此可见这两类产品都是国家管理非常严格的专业医疗用品,直接供货有医疗美容资质的医院或诊所;消费者不可能在普通的流通环节直接购买到正规的上述产品。

大兴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王冷告诉记者,正是由于非法医疗美容机构一般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上述正规的产品,往往通过在淘宝等网站购买,或者寻找代购走私等途径非法获得假药、劣药。这些药品大多没有中文标识,没有进口批准文号和产品检测合格证明,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被当作进口药直接注射到消费者脸部,危害巨大。

据了解,上述案件中,涉嫌销售假药罪176件225人,其中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购买美容药品19件25人,海外代购15件17人(其中泰国9件10人、韩国3件3人、美国1件2人、德国1件1人、瑞士1件1人),私自制售药品3件10人,走私购买2件3人。甚至有的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美容手术时,将药品“掉包”,以次充好,医疗美容活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如在一起销售假药案中,嫌疑人通过更换外包装的方式,将价格较低的其他肉毒素伪装成“BOTOX”牌A型肉毒素,并打算为被害人现场注射。

销售利润惊人 单价几百元拿到最高可卖4000元

2018年上半年,大兴区人民检察院共办理了8件11人以向消费者注射肉毒杆菌(俗称“瘦脸针”)的形式销售假药案件。通过对办理案件分析发现,犯罪分子售卖的药品均为非正规渠道获取,其不顾药品真伪,就在无医疗美容资质的经营场所向消费者注射,极易造成医疗事故,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王冷说,犯罪分子获取假药途径方便,品牌较为集中,销售可得利润极高。大兴检察院办理的现有案件中,有一半犯罪分子称其所持有的肉毒杆菌是通过网络购买的,还有一些犯罪分子称是他人赠与的,另有一名犯罪分子称是自己从韩国购买的。犯罪分子购买的假药品牌较为集中,均为韩国公司生产,分别为“Botulax?”“MEDITOXIN?”“HUONS?”(又分别被业内称为“白毒”、“粉毒”和“彩毒”)。上述药的购买价格为300-1000元,而销售给消费者的价格则为1500-4000元,销售利润极高。

法晚记者通过查阅相关案卷看到,张某某通过淘宝网站认识了一个肉毒杆菌卖家,之后加其微信,最后以500元1支的价格向其购买了3支肉毒杆菌。随后,其以4000元每针的价格向消费者销售。而王某某经营了一家美甲店,本来一个月通过美甲、美睫项目也能够赚取3、4万元人民币,然而其为了追逐暴利,还是冒险开展非法医美服务。

多数美容活动聚集“会所”缺乏手术风险救助保障

吴艳医师指出“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实施医疗美容服务项目必须在相应的美容医疗机构或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中进行。”。

王冷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因无资质实施医疗美容活动,或为贩卖美容药品,使用微信朋友圈、论坛等单线预约,线上拉客线下实施,选择隐蔽的快捷酒店、写字楼、私人住所等地实施犯罪,难以被监管部门发现。医疗美容诊疗场所缺乏医疗器械、手术风险救助等必要保证,没有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疗人员,术前不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遇到突发情况,手术对象的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同时,医疗美容活动结束后,美容医师随即销声匿迹,如顾客身体出现不良反应,难以联系。

案卷显示,在大兴区某小区,张某某、陈某某等人均是在自己居住的居民楼内一楼撑起一块宣传板,上面写着“美容养生xx楼xx号房”,然后就开始经营美容项目,包括注射瘦脸针、玻尿酸等医美项目,但他们均未办理营业执照,为了招揽顾客,他们还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网络团购平台进行宣传。另外有一些犯罪分子是在自己合法经营的美容美发店内,非法开展医美业务,如,赵某某经营一家美发店4年多后,有了很多客源,于是她又想从事美容行业,在取得了相关营业执照后,她开始经营一般的美容项目,同时也开始给顾客打瘦脸针。

“刷单”炒信、误导消费者跟风购买

大兴检察院通过办理相关案件发现,网店卖家付款雇佣“刷客”假扮顾客购买商品,并作出虚假好评,从而提高店铺等级、销量和搜索排名,利用买家从众心理,使其盲目跟风购买,不对商品真伪和质量进行鉴别,极易上当受骗。

美容店等店铺之间相互介绍客源,约定收取提成,通过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等社交网络进行宣传推广,口口相传提高店铺知名度,在美容市场内形成“资源共享”,为犯罪分子买卖美容类假药、非法提供医美诊疗推波助澜,扩大了受害群体。

王冷告诉记者,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大多犯罪分子都提到,顾客向他们咨询如何注射瘦脸针时,他们都向顾客介绍过可以去正规医院注射,价格大概在5000-9000元左右,如果通过私人注射,则价格要便宜一些。最后消费者还是因为贪图便宜而选择通过私人注射,另外一方面消费者听闻犯罪分子的虚假宣传后,也信以为真,缺乏对注射瘦脸针等医美项目风险性的认识。

刘某某销售假药案中的被害人杨某某去刘某某在一大型商场底商开的美甲店里咨询瘦脸针事宜,刘某某向杨某某介绍了瘦脸针的价位、效果等情况后,还带领杨某某去了另一个店铺,店内环境看起来有一些医疗设施,于是杨某某便同意在刘某某处注射瘦脸针。

法晚记者获悉,一起非法行医案中,被害人通过微信等平台购买瘦脸针、溶脂针等美容药品,受卖药人推荐到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所在的公司,进行针剂注射和微整容手术等美容项目,后被害人因使用丙泊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死亡。

针对以上情况,检察机关建议: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明确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等监管部门的分工,结合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活动,坚决遏制医疗美容市场乱象。严格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资格准入标准,对非法从业者和相关机构追究法律责任,依法打击无证医疗美容行为,规范行业市场。严厉打击非法制售美容相关药品行为,加大对假药案件高发场所的监管与查处力度,保持对假药犯罪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消费者的假药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引导消费者到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接受相应的美容服务。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原创作品拒绝任何形式删改,看法新闻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觉得《检察官揭医美行业乱象:多无医疗资质(销售利润惊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