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安慰剂效应》六步自我疗愈法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健康

2023-05-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75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大家好,欢迎来到大斌读享,今天给大家分享读书是《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来自于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力,不需要借助药物,我们自己就能让自己更健康。

说起“安慰剂”你肯定不陌生,一般是指没有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的模拟药物。而安慰剂效应,就是指当患者接受了安慰剂或假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的现象。你可能担心听完这本书,知道了很多治疗用药都是安慰剂,对你是不是就不起作用了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可见,就算这个名词我们天天说,也未必真正了解它。本书就揭秘了安慰剂效应真正的作用,来源于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力,只要你用科学的方法调动这股力量,就能让我们变得更健康。

其实人类很早就发现了人体的这种自愈力,早在1876年出版的《美国百年医学》这本书里,就系统总结了许多疾病自愈的研究,并明确指出,比起瞎治疗,仅仅靠单纯的护理,患者反而恢复得更快,死亡率也更低。

这和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治疗理念似乎不太相符,大多数人都依赖药物治疗,尤其现在的年轻人,也更相信循证医学。所谓循证医学,就是要求所有的医疗诊断和决策,都应该建立在现有的临床研究依据的基础上。总的来说,循证医学追求的是明确的研究依据,但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机理、应用范围甚至治疗效果,现有的医学水平都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因而大部分医生都不会提倡自我疗愈。

但是现在,自我疗愈也得到了研究的支持。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哈拉尔德·豪森在研究中也发现,自愈是生命体在遭遇侵害或出现变异等情况下,维持个体存活的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他甚至认为,医学恰恰是为了辅助机体自愈而存在的。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自愈的可能性呢?《安慰剂效应》这本书也试图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首先,我们先深入了解一下安慰剂效应,看看它对我们来说,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次,安慰剂效应是怎么起作用的,这种作用又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来看看作者提出的六步自我疗愈法,遵循哪六步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希望本期内容对您有帮助,评论区留下您对本书的看法,感谢关注大斌读享

第一部分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安慰剂效应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效应呢?

提到安慰剂效应,很多人的第一问题可能就是,它到底能不能治病?我们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克洛普弗报道了一个经典案例,淋巴肉瘤晚期患者赖特被医生认为最多活不过一周,但赖特恳求医生为他注射了当时被广泛看好的新药,根据报道上描述,“肿瘤就如同火炉中的雪球一样迅速减小”,赖特也居然能够在他原本活不到的周一下床散步了,于是赖特把这种新药奉为救命灵药。但两个月后,有科学文献公开质疑新药的实际疗效,赖特深受打击,肿瘤也卷土重来。

为了帮助赖特,医生说他能提供更纯净的新药,疗效一定能得到保证,但实际上他注射的只是安慰剂。然而奇迹再次发生,肿瘤消失了,赖特又享受了两个月的美好时光。但不幸的是,事情被美国医学会搞砸了:他们批评这种新药对治疗肿瘤一文不值,于是赖特对治疗完全失去了信心,并在两天后辞世。

听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想,安慰剂效应真有这么神奇吗?就算它真的有用,但可以大范围地用来治病吗?毕竟这个故事只是个例,把治疗的希望寄托在极小的偶然性上不是太冒险了吗?

作者认为,安慰剂效应绝不是偶然的个例,你觉得少,那是因为只有对绝症病人的奇迹生还,我们才会想到安慰剂效应,而对于大部分病症的好转,我们都只会认为那是真实治疗的功劳,而实际上,安慰剂效应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作用更广泛。

比如“乳房内动脉结扎”,这个手术过去被认为是治疗心绞痛的标准疗法,后来研究者为了验证这个疗法的可靠性,在一次研究中设置了假手术对照组。结果表明,有71%接受假手术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而接受真手术的对照组好转率居然还更低,只有67%。这说明这个手术其实用处不太大,然而在过去那么多年里,确实有那么多患者因为这个疗法而受益,这不得不归功于安慰剂效应。

事实上,人类使用安慰剂的历史相当悠久。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里,尤其在抗生素发明以前,医生们在束手无策时经常会使用安慰剂,然而并没有任何临床数据能够证明它真正的疗效。直到195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有效的安慰剂”一文才提出,如果只采用生理盐水或非药用成分治疗,还是会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被治愈。

后来,随着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安慰剂逐渐成了当代药物学的常见概念,也由此诞生了现代临床试验研究,任何一种新药的问世都必须先排除安慰剂效应。

这说明安慰剂效应确实是存在的,但对病人来说,它是不是用来欺骗绝症病人、没有办法下的办法呢?

作者指出,安慰剂效应可不是欺骗,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只有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容易上当受骗的人才会对安慰剂起作用。科学家们最初也假定:安慰剂对低智商人群更容易产生效果。但后来研究表明,只要条件适合,几乎每个人都会对安慰剂产生反应,哪怕你是医生或者科学家也都会因此而受益。

而且,安慰剂不仅仅对心理疾病有用,大量生理类疾病,包括像肿瘤这样的器质性病变,都有大量安慰剂效应的案例存在。从血压、胆固醇、病灶区域等科学的可视化手段能真实观测得到的数据来看,它不仅改变了人的感官,同时也改变了机体的生化系统,这可不是患者自欺欺人就能达到的效果。

我们刚刚说的,是安慰剂对病人的效果,但其实,安慰剂效应的应用范围还不止于此,因为在现实中,还是健康的人占大多数,而安慰剂效应对健康人也是有作用的。

比如电视剧中常有的情节,两个病人拿错了诊断书,有病的人日益健康,健康的人反倒一蹶不振。这可不是电视剧瞎编,生活中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作者在这里就提到自己的亲身体验:如果她感觉皮肤有点痒,她就觉得那是麦地那龙线虫在她的皮下准备破皮而出,如果她感到自己脚部发麻,她就觉得这是麻风病的前兆……而最后恰恰是这些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了作者的健康状况。

有一项研究证明,79%的医学生都会表现出他们所研究疾病的症状,因为他们在研究时会接触大量同类的病人,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症状,最后往往就真的“得偿所愿”,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安慰剂效应”。

所以以后千万不要跟你的孩子强调你们家的遗传病史,也不要对其他人说“你太胖了,你会得糖尿病”这样的话,更不要一有症状就去网上搜索,每次一搜都会发现自己得了“绝症”。这些都是不好的心理暗示,而且这种从小受到的影响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很可能会伴随一生。

好,你现在已经知道了,安慰剂不仅有用,应用还非常广泛。但是如果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安慰剂到底能不能治病,你会不会有点担心?因为很多安慰剂起作用了的故事里,病人都是不知情的,那如果知道了很多治疗用药都是安慰剂,安慰剂效应是不是就不起作用了?

别急,现在已经有研究证明,只要你明白安慰剂背后的原理,它对你就依然起作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实验,志愿者需要把前臂放在一块逐渐升温的加热板上,当烫得受不了时,手动停止升温。然后,研究人员在志愿者被烫的部位涂抹安慰剂。

第一组志愿者不知道那是安慰剂;第二组会被告知是安慰剂,但还会听研究人员讲解15分钟有关安慰剂效应的知识;第三组志愿者只是看到包装上写着“安慰剂”字样,没有听研究人员讲解。结果是,前两组志愿者用药后疼痛感和不适感明显减轻,但第三组却明显加重。

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只要我们了解了安慰剂效应的有关知识后,安慰剂也能产生作用。作者说,安慰剂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一种自我疗愈的力量,哪怕你受教育程度很高,哪怕你知道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但只要你相信自己身体里确实存在自愈的力量,并用科学的办法调动这股力量,就能让身体更健康。

第二部分

刚才我们介绍了安慰剂效应的不同作用,它能让病人恢复健康,还能让健康的人患病,它的应用非常广泛。那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个问题:安慰剂效应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种作用的大小又取决于什么因素呢?

要说安慰剂效应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被接受最广泛的一种解释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很多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认为他们正在接受真正的治疗,他们相信治疗必然有效,所以他们的病情在自我暗示下慢慢好转。

第二种解释是条件反射。我们都知道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当美食长期伴随着铃声出现时,巴甫洛夫的狗在只听到铃声时也会分泌唾液。所以安慰剂效应也有可能是,当你习惯了用包着白色糖衣的药片治病,那么即使你吃的是包着糖衣的糖片,你也可能会习惯性地感到好转。

第三种解释是,临床试验的患者接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一直致力于安慰剂效应研究的哈佛医学教授托德·凯普查克经常强调,受信赖机构的悉心照料让安慰剂效应比积极信念更加有效。因为白衣天使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就代表着康复,当我们感受到被关怀时,就会刺激身体产生生理反应。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你在家的时候牙疼得死去活来,但到了医院却又一点也不疼了。这时候千万不要抱怨自己又白跑一趟,你不知道这是因为在去往医院的路上,你从心底相信医生会帮你解决病痛,心里一放松,疼痛自然就消失了。就像我们常说的“身心健康”,这样看来,身和心确实是存在某些联系的。

还有一种解释是,某些患者病情好转是因为机体自愈,自己就慢慢好了。毕竟人体是一个具有自然康复能力的机体,即使患者被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其中一部分患者的病情也可能自行好转。不过关于这个说法,还没有非常确切的双盲对照实验检验,毕竟把生病的人放在一边不闻不问,还是很不人道的,但生活中很多真实事例都从侧面佐证了这个猜想。

美国一个名为“自然康复项目”的在线数据系统,就收集了从超过800份期刊中摘录的3500条附有详细注释的案例资料,还整理归档了一些没能解释的自然康复的疾病案例。所以有些科学家也认为,自愈可能是安慰剂效应的唯一解释。

如果自愈确实是安慰剂起作用的真实原因,那这种自愈能力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先想象一下自愈的过程,假如你现在处于亚健康状态,你听到最多的建议会是什么?大多数人可能张口就来:“你要养生,要早睡早起,要戒烟戒酒,要坚持锻炼”等等。但为什么有些严格遵守 N 个“要”和 N 个“不要”的人还是不健康,甚至有些还比吃着垃圾食品、窝在沙发上熬夜打游戏的人更容易生病?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因为这些人身体基础太差,作者最初也这么认为,但当她离开常规医院换了一个新工作后,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作者的新患者是她所接触到的最有健康意识的人群,他们每天喝绿色果汁,保持纯素饮食,保证八小时睡眠,服用维生素和其他保健品,并严格遵照医嘱生活,还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锻炼。在这样严格地疗养下,确实有一部分人因此而容光焕发,但奇怪的是还有一些人,身体状况竟然比以前还要差,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作者所在的这所医疗机构每天会给医生和每个病人足足一个小时的“聊天时间”,因此作者有充足的时间发掘患者日常生活的细节。她发现,有些患者健康状况之所以越养越差,不是因为基因遗传也不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够健康,而是因为他们要么困于孤寂,饱受情伤,要么囿于职场,忧心明天。当作者问“你的生活缺失了什么?”,大多数人都能列出长长的清单,甚至有人失声痛哭,毕竟有些问题,不是靠吃素食维生素或者锻炼身体就能解决的。

举个例子,有位盆骨痛患者,她的症状只在她暴虐的的老板出现在办公室时才会发作,但她当时没意识到。她去医院检查,从妇科到泌尿科再到肠胃科,每个医生都检查出她的身体有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医生了解过她的症状只有在老板进入办公室时才出现。其实这位患者是由于和老板的紧张关系导致的压力反应才让身体出现了病症,相比较吃药和做手术,她更需要的是换一个老板。

于是作者开始问患者两个最根本性的问题,“你认为你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恢复健康,你的身体究竟需要什么?”

认真思考过这两个问题的患者,有些人辞职了,有些人离婚了,有些人搬去了另外的城市,还有些人去追逐内心压抑已久的梦想了,然而神奇的就是,他们的身体真的就慢慢好了起来。也就是说,良好的社群关系,生活的幸福程度对于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可不是作者个人毫无根据的猜想,长久以来,我们都深受“基因决定论”的影响,认为很多疾病都来自于遗传基因,我们会得什么病在我们一生下来就是注定好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但最近几年,遗传学有个分支叫“表观遗传学”,表现的表,观察的观,表观遗传学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于“基因决定命运”的无力感。

表观遗传学认为,虽然我们生来基因已经确定,但每个基因上都有一个“开关”,开关没被激活,这个基因就不一定被表达。也就是说,虽然你不能改变你的遗传基因,但你可以利用心理力量来影响遗传基因的表达方式。

目前,科学家认为,外界信号,比如营养、居住环境乃至思维和情绪状态,都会对身体调控蛋白质产生影响,而调控蛋白质就决定了如何表达,甚至是否表达 DNA 上所包含的遗传信息。这也就证明了作者的观察实践,你生活的幸福程度确实会影响你 DNA 的表达,进而影响你的健康。

因此作者说,人体的生理状态,其实是你“相信自己会更好”与“认为自己会生病”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博弈。

总结一下,这一部分我们解释了安慰剂效应怎么起作用的几种猜想,其中作者最认可的是我们的身体存在自愈能力,那这种能力和什么有关呢?作者提出,我们的幸福程度对人体自愈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你的健康存在隐患,请认真问自己两个问题:“你认为你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恢复健康,你的身体究竟需要什么?”,认真思考完这两个问题,你就知道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怎么保养都没用了。

第三部分

现在你应该对安慰剂效应有了很全面的理解,那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可能是你最关心的,本书的第三个重点,我们怎么能变健康呢?

在写这本书之前,作者作为一名全职医生,她每天要看40个病人。高压的工作下,生活也是一团糟,为此她还离过两次婚。而她的身体早在20多岁时就诊断出多项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早期宫颈癌和早期心脏病等等。作者最后摸索出了一个“六步疗愈法”,就是靠这个方法,她治愈了自己。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步是相信自己可以疗愈自己。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相关数据都说明,如果你被负面的、自暴自弃的观念影响,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影响你的自愈能力。冥想就是很好的疗愈方式,如果你是病人,想象一下自己健康的样子,越具体效果越好。需要的话,还可以查阅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相关资料,这样你就知道病变器官健康时的样子,尽可能地发挥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等各方面的想象力,获得尽可能多的细节,让详细的画面帮助大脑吸收新的观点进入潜意识。

同样重要的是,要做自己大脑的守护者。作者提醒说,我们在大脑中应该专注于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不想要的东西,因为潜意识不能理解否定,当你告诉你的大脑“我不相信我会抱病终生”,它听到的就会是:“我会抱病终生”。所以你一定要跟自己的大脑强调“我会更加健康”。

第二步,找到恰当的支持。这里说的恰当支持,不仅仅指你身边的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你的医护人员。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当你相信你的医生会解决掉你的问题,心里一放松,症状自然就缓解了。

作者曾提到她以前的患者,由于她当时每天工作量巨大,当这位病人想跟她聊一聊自己的感受时,她的手却一直放在门把手上,这让病人完全失去了倾诉的欲望。直到作者换了新的工作,有时间和每一位病人深聊一小时,她才发现,尊重患者,对于治疗是多么重要。

当然了,我国的条件可能并不允许,但最重要的不是谈话而是信任,就像你排好几天队才拿到的权威专家号,效果也同样显著。这里起作用的就不是医生耐心的谈话,而是病人对于专家的信任。

接下来说说第三步,倾听你的身体和直觉。说实在的,没有人能比病人自己更了解病人的身体。身体会告诉你它所需要的一切,作者把这称为“内心指示灯”。比如对抽烟人士来说,连续咳嗽就是身体在提醒你,你该戒烟了。

作者说,我们不应该非要等到身体罢工才肯去听它的抗议,生理症状会在身体和内心指示灯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如果你一直忽视这个声音,就会失去最好的疗愈期。

第四步,诊断疾病的根源。没有人不痛恨生病,但作者却认为“疾病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因为当我们在寻找病因时才会客观地审视我们的生活,这才让我们有机会找到我们生活中的漏洞。那怎么才能找到产生疾病的根源呢?

作者独创了一个健康模型——整体健康界标。这个健康模型和以往不一样的是,以前的模型大都是用饼图或金字塔图来表示,但作者始终觉得不够贴切,直到作者在海滩上看到用一堆石头堆起来的路标,她发现,这些路标既可以稳固到承受住海浪的冲击,但又脆弱到你动了一颗石头的平衡,整个界标都会倒塌,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强大、又极容易失去平衡。

所以作者把整个健康状况比喻成一堆垒起来的石头,最上面也是最不稳定的石头就是身体健康,下面依次是心理健康、环境、工作与生活目的、社会关系和内心指示灯等等因素。下面每一个因素的稳定都会影响最上面的身体健康,而这一堆“石头”被“治疗泡沫”所包围,这些治疗泡沫分别是爱、感恩、服务以及快乐,它们是所有事物保持平衡的黏合剂。

石堆加上治疗泡沫构成的整体就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指向标,因此叫做整体健康界标。所以诊断自己的第四步就是每周都花时间标记一下这些石头,看看哪块石头是你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又有哪些石头是你每天都跳过的?它们很可能就是你产生疾病的根源。

而第五步,是为自己开具处方。当你生病时,医生可能会给你一个详细的治疗方案,但如果你疾病的根源是孤独、抑郁或工作压力,那么再详细的治疗措施都只能暂时缓解病情。所以为了让你避免周而复始的生病状态,你必须解决你生病的根源,同时聆听内心指示灯,让它帮助你选择适合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医学所能提供的一切便利。

而且,为自己开具处方的首要条件是,你要记住,你才是身体的主人,你应该成为康复过程中的全职搭档,医生只是被你授予了治愈你的权利,所以他会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检查和药物,但是要由你来决定是否需要接受这些药物或手术,这才是自己给自己开具处方的意义。

最后一步就是对结果放手。作者虽然靠着这个方法疗愈了自己,但她忍不住想,如果她早点发现这个事实,早点让父亲改变心态和生活习惯,她的父亲还会因病去世吗?可能会,但也可能不会,毕竟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不确定性。作者有个病人患有20年的慢性病,经过三个月的定期会面后,她的病痊愈了,作者很激动,因为她的治疗方法生效了。然而当这位病人发现自己仅仅凭心理力量就能治愈疾病,她却为此浪费了整整20年时间!于是她抑郁了,尽管身体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她每天却几乎无法起床。这个结果让作者不胜唏嘘,其实自愈最重要的就是放松,如果执着于结果,心理怎么会放松呢?

如果觉得《《安慰剂效应》六步自我疗愈法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