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全国排名第一的中医院:传承与发展(中医药特色不是“慢郎中”)

2023-05-26 分类:养生资讯

【温馨提示:还没关注广东卫生在线的小伙伴们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哦~】

开栏语:2018年,广东卫生在线推出全新栏目“名院.名科.名医”,通过深度采访,展示名院的榜样力量、名科的品牌形象、名医的专业风采,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故事,展现广东医生恪守职责、守护生命的最美瞬间。

去年一次酒后昏迷,周钢听从朋友劝告,从意大利飞回广州看中医。

周钢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华人华侨联谊会终身名誉会长,多年来深受喉咙不适困扰,呼吸不畅,在国外多家医院治疗都没有好转。这次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了张忠德教授2个月的精心治疗,周钢感觉自己就像是终于回到水里的鱼,痰没了,气顺了,病好了。

“感谢省中医救了我的命。”周钢说。他打飞的回国看中医的故事流传开来,朋友圈里掀起了一波中医热。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对这件事没有太过关注,因为对省中医来说这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慕名而来的人太多了,每天都有华人华侨和国外人士前来就诊,一些老病号为了请省中医的专家治疗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甚至专门回广州定居。

过去20多年,广东省中医院的门诊量一直排名全国医院之首,2016年门诊量达741万人次,2017年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后略有下降,但依旧有712.6万人次的服务量。据统计,每天该院的医生要开出12吨中药饮片。

“广东省中医院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一面旗帜,打响了岭南中医第一家的品牌。”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多次到省中医视察并点赞。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也多次表示,省中医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精神,是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典范之一。

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广东省中医院拥有5间三甲医院和3个分门诊,床位3150张。从门诊量和病床数量上来看,这显然是一家巨无霸医院。

然而,走进医院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头大象,庞大而友善,就诊、取药、检查等一切井然有序,很少感受到焦虑、慌乱、争执等负面情绪,“星光大道”及名医廊醒目细致的专家介绍,空气中弥漫的药香,让人感觉健康触手可及。

广东省中医院诞生于1933年。当时传统文化深受西方冲击,不少人请求政府废除传统中医学。在中医脉搏渐弱之时,一群坚守中医的有识之士在大德路上建起了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中医院。

“我们因此被称为南粤杏林第一家。”陈达灿说。医院并不是作为时代的反抗者出现的,而是一名拥抱潮流的改革者,建院时就购买了X光机、B超机,开设了检验科室,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延展了传统的望闻问切,把中医和现代医学统一到同一条战线上。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后来成为省中医的传统基因,是省中医每一代人的信仰。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

“中医院一定要姓中,这是医院的历史使命,也是百姓的切身需求。”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医院领头人,陈达灿对医院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强调:“现代技术有很多好东西,为什么不把好的东西拿进来?如果传统的中医和现代医学良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为病人带来最佳诊疗方案,带来福音。”

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是立院之本,将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注重临床疗效,推动广东省中医院创新发展,为此,医院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病人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

既要高屋建瓴,更要落地有声。

一方面省中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参与率达100%,纯中医治疗率86.5%;组建中医经典病房、治未病中心、中医慢病管理中心等,形成了“未病”“已病”“慢病”三个层次的中医健康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省中医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中西医融合,比如探索纯中医药在急危重症领域的疗效和建设经验,该研究已获国家重视;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研究,探索中医和西医在不同病种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截至去年7月,医院实施115项临床路径,入径率95.64%。

2月26日,广东省副省长余艳红上任伊始,就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副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等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广东省中医院调研,专门听取脑卒中临床路径的介绍:根据设计,中小量脑梗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大面积脑梗则通过介入、溶栓等现代医疗方式,与中药、针灸、艾灸等结合,促进恢复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

医院还要求医生加强学习,推动中医学西医,西医学中医,各取所长,实现个人医术层面的中西医融合。每年医院免费选派几十名骨干医生到全国知名医院进修,陈达灿也曾两次前往中山二院进修西医,“学习西医可以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把眼界放宽,不断提高自己治病救人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和同行的交流。”

心脏中心主任阮新民曾是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心脏专家,加盟省中医后受医院中药解决心脏术后血管再狭窄难题的触动,先是参加了三年一届的西学中班,2004年又拜国医大师邓铁涛为师,成为第一批跨界的西医领军人才。胸痛中心医疗总监、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张敏洲则是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意识到中医在重症医学中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也拜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为师,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几年前,广州西关104岁的田虾女因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张敏洲为其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术后又为老人开了益气活血的中药,此后随访超过6年,老人都没有心疾发作。

除了张敏洲等西医跨界专家,国医大师禤国维,刘茂才、林毅等2位全国名中医和林定坤等34位广东省名中医也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成绩,《人之初》此前曾报道过禤国维、张忠德等名医的事迹。

▲2018年2月26日,广东省副省长余艳红(左二)在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右二),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右一)等陪同下调研广东省中医院

作为广东省名中医,陈达灿是奇迹的缔造者之一,在求医问药的网站上,病人的口口相传中,有他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7天治好19年湿疹病人、3服药治愈丘疹性荨麻疹等故事。他创立的“培土清心法”治疗特应性皮炎还被写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程《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2015年广东推动中医药改革创新,选出12个中医优势病种给予财政资助研究,省中医有3个病种入选,陈达灿主持的“特应性皮炎”就在其中。2年后,该病种门诊量提升了50%,疑难重症病人和广州市外病人也明显增多,陈达灿高兴地说:“这说明我们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达到了预期。”

“省中医的创新也曾引起不少人的反对。通过实践,同行最终认可了我们的理念,而老百姓更欢迎,因为他们是最大的受惠方。”陈达灿说,省中医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境界,中医药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特色优势,反而扩展了特色优势领域,形成了100多个特色鲜明、疗效明显的专科专病群,赢得了业界和百姓的口碑。

国际领先的科学周刊Nature杂志获知广东省中医院的探索后,专门派记者前往体验,并推出长篇报道《现代中医走进临床》给予肯定。

把“对”让给病人,把完美留给未来

从1997年担任副院长开始,陈达灿的工作重心就逐渐转移到管理上了。作为大医精诚精神的践行者,他坚持每周出一次门诊,周末则交给学术。他现在还带着四五名研究生,希望为皮肤病研究培养新的人才。“收了学生就要想办法培养好,不能散养,可是在教学上我没有太多时间。”陈达灿叹了一口气,他觉得愧对自己的学生。

其实,陈达灿的学生都是香饽饽。“我的学生里有一个被‘皮肤科四小龙’之一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挖走,还有一个被西京医院挖走,现在都发展得不错。”他说,在学术交流中,多家医院都对广东省中医院的创新思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派人来学习进修、挖人。

在打造中医“黄埔军校”的同时,广东省中医院也不断引进人才,大力开展“师带徒”“跨地区拜师”“集体带,带集体”“杏林寻宝”等模式,打破门派界限,吸引了包括两院院士、杰青、973首席科学家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他和前任院长吕玉波还多次跨国挖人。通过引进一批优秀西医人才和技术,医院逐渐可以开展复杂手术,覆盖疾病全过程的医疗服务不仅留住了病人,也推动中医药全程参与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陈达灿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24小时住院医师制和总住院制、朝阳人才培训计划、育人工程、名医工程等方式,推动人才梯队的成长。曾培养了邓铁涛等国医大师的沃土,正长出越来越多的杏树。

▲2017年1月2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右)看望国医大师禤国维(中),左为陈达灿

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中西医融合发展从医学、科研、教育等层面为省中医趟出了一条新路,而医院管理层面的创新则为省中医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1980年初期,公立医院开始引入市场化机制,受体制和环境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处方、大检查等现象,这显然与医院的公益性南辕北辙,广东省中医院在吕玉波、陈达灿等几代人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医院公益性方向,果断在机制安排中不以业务收益考核科室和个人,从而打破市场逐利倾向,让省中医始终走在“大德路”上。

首先创新分配方式,医务人员的收入不再与业务收入挂钩,而是从服务病人的质和量、满意度以及科室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向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倾斜。

“你问医生医院的年收入有多少,科室的收入有多少,他们基本都不知道。但是你问收治病人的难度和数量,他们会如数家珍。”陈达灿说,医院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点,当二者出现矛盾的时候,首先追求社会效益。

老广们对广东省中医院有一个共识:这家医院不收红包。这一印象源于2000年,记者暗访发现,病人家属在手术前给医生送红包,医生拒绝不了就收下来让病人和家属安心,手术后又将红包退回。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看到这篇报道,当即批示要求“推广他们的经验,遏制行业不正之风”。

医院创新管理方式,包括组建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处方点评专家组,每月对药房提供的典型不合格处方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与临床科室工作绩效挂钩等,构建了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等全过程的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许多制度都是防患于未然,比如建立住院总交班制度,每日汇总抢救患者、重大手术患者信息,及早干预高危事件;建立BI系统,提高全员管理的规范性与便捷性;开展200多个精益改善、质量控制管理项目,覆盖服务流程再造、后勤保障等几乎所有重点环节。

这些管理创新方式都比较稳重,有时广东省中医院也会激进一下。比如,在多数情况下,越级上报都是不受欢迎的现象,但在省中医不是——该院建立主动上报制度,鼓励越级上报不良事件,医院组织专家分析后将对科室进行质询和惩罚。

广东省中医院一共有员工5986人,行政人员仅占全体员工的3.5%。这200余人发挥出了管理的最大效能,原因是构建了一个倒三角的组织模型。“病人在上,医务人员居中,行政人员和医院领导在下。”陈达灿说,医院的管理理念是医务人员服务病人、领导服务医务人员,“我们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现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前排右二)2012年6月2日到广东省中医院考察

最能体现省中医人心往一处想的是医院服务方式的创新。

1993年广东省中医院喊出了“把‘对’让给病人”的口号。“口号的关键点不在于‘对’,而是在于‘让’。”陈达灿解释说,省中医把病人的意见当作礼物,始终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他举例说,前几年病房里的手推车都是金属车轮,咔咔作响,有病人投诉影响休息,医院迅速发起了一场安静运动,车轮全部换成了塑胶的。

“我们一方面加强文化建设,向员工灌输理念;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员工明确知道医院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通过长期培训和制度建设,医院形成了一个整体价值取向,就像是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导航系统。”——陈达灿

这个导航系统已经使用了20多年,结果证明它是一个强大的发明,不仅帮助广东省中医院在1990年代落后时期实现了弯道超车,也帮助省中医在新世纪一骑绝尘,许多老广都把省中医当成了看病的首选目的地。

越秀区的朱小姐信任省中医,除了医院廉洁行医、处处为病人着想外,还因为便利。她提前用手机挂号,节省了排队时间。医生诊查后开了处方,三服中药不足100元。再另缴了7.5元代煎药费,智慧药房收到电子处方后,会有专业药师对她的药调剂、煎煮、分包,然后快递到朱小姐家里。“中午看完病,下午就能喝到药,省了很多事。”朱小姐说,同样省事的还有互联网支付,从就诊到离开医院,不超过30分钟。

朱小姐体验的是省中医服务技术层面的创新,包括网络预约挂号、支付和智慧药房等。前几天她不舒服,打算再找医生扎两针,打开省中医微信号发现,挂号系统升级了,增加了一个人脸识别功能,拿着手机刷了一下脸就完成了身份验证,看病更省事了。

“病人可以没有省中医,但省中医不能没有病人。”陈达灿说,2016年医院中层换届时,有3名干部因为群众满意度低于70%被免职。多年来医院以病人需求为导向,已经构建成社会、医院、员工三者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这也是医院能健康发展,并且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机制难题的秘密所在。

▲广东省中医院率先开通“患者满意度调查小程序”,取代了传统的意见箱,搭建新型医患沟通平台

2月26日的调研中,余艳红副省长高度评价了广东省中医院的建设成就。她表示,省中医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医院管理服务、学科专科建设以及深化医改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充分体现了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发展迎来新的机遇,陈达灿也有了新的动力。

“我们制定了‘十三五’行动计划,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注重学科群建设、优势病种建设和亚学科建设,争取把省中医建成现代化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综合型中医院、研究型医院,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陈达灿说,他再一次重复了医院要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的发展理念。

那么什么是最完美的医学?“完美是一种境界。”陈达灿说,他的语速有些缓慢,但听起来充满了力量和信心,“健康无止境,完美也无止境,省中医将为之奋斗不息。”

采写|宋炳军

编辑|Kayla

来源|《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如果觉得《全国排名第一的中医院:传承与发展(中医药特色不是“慢郎中”)》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