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再造邛崃营商环境的“五化”模式)

2023-05-27 分类:养生资讯

■ 郑泰安 姜芳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根据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有关规定,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进行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并已于2019年上半年在全国实现将四阶段审批时间压减至120个工作日的改革目标。不过改革并未止步于此。邛崃市按照“审放得开,管跟得上”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审批确定性高、流程速度快、服务模式佳的改革佳绩,树立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全国标杆,打造了营商环境“风景这边独好”的“邛崃样本”,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五化模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

全维度“深化”:促进改革系统升级

注重工具性与价值性的有效结合。邛崃市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过程中,强调工具方法性与价值理念性的有效统一。既注重信息技术的支撑,加强“互联网+”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及监管改革中的积极运用,实行“一网通办”,上线工程建设项目监督考核系统,同时还注重法治理念、民本理念、公共利益最大化理念及效率价值的有机融合,以价值理性为前提,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注重公平性、服务性与回应性。

注重战略性与战术性的有效结合。在战略层次上,邛崃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将流程再造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整体战略相结合,与行政管理微观实践模式相结合,重塑行政价值理念,重整工作机构与人员。在战术层面上,政府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全方位支持改革举措,注重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推进策略,既注重短期时效性,也注重长期的实效性。

注重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邛崃市大力推进各项制度性建设,建立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相适应的制度性规范,同时,注重对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完善项目专员培训、考核、评价机制,致力于锻造一流服务队伍,优化审批服务人员队伍,塑造人员品质,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监管行为,抑制随意性,将民本法治理念渗透、内化、深存于审批、监管行为的全过程之中。

全链条“量化”:全面实现审批确定性

阶段确定率100%。邛崃市创造性地将程序最不可控、办理时限最长的项目生成阶段纳入计时管理,实现项目审批从项目生成到竣工验收和公共设施接入服务全确定,将审批改革事项横向到边,不留横向确定性死角,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首创。

事项确定率100%。将合规性审查、用地预审、规委会、土委会等14项内部审查和集体会审事项纳入审批确定性改革范畴,同样实行计时管理,实现全流程确定审批服务事项52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事项纵向到底,不留纵向确定性死角,在国内首次实现审批事项确定率100%。

标准确定率100%。编制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事项清单,向全社会公开审批服务的适用范围、办理依据、办事流程、办结时限,实现标准规范统一,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可预期、可确定,有效杜绝“体外循环”和“隐性审批”,让审批在阳光下运行。

全方位“简化”:打造至简审批流程

简事项。以不违背社会良序、不影响公共安全、不破坏社会稳定为底线,精简非必要、低风险事项。实行不再办理事项和告知承诺事项的全清单化。

简要件。删减非必要、重复提交和可共享的审批要件,依托“互联网+”实现全流程申报要件数字化共享、审批结果互认。实行非核心要件“容缺承诺”,将监管重心转移至主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

简时限。按照“普通事项转即办、技术事项减大半”的改革思路,对所有审批事项办理时限进行极限化压缩,全流程所涉阶段从最少239个工作日压减至70个工作日内,传统的立项至竣工四阶段压减至50个工作日内,实现审批时间最优化。

简环节。合并集中办理同一部门内容相近、同一阶段事项、或同一功能区域等关联性强的相关审批事项,将文勘、环评等事项纳入区域评估,对产业功能区等集中区域内环境影响评价等9个事项进行综合评估,并实行区域内项目“成果共享”。

简分类。根据项目的不同规模进行类型化、差异化管理,实行分类审批,分别实行“无审批”、“以函代证简易审批”和“标准审批”,有效提升审批效能。

全要素“优化”:创新“无窗口”服务模式

优化受理模式。采用划转或入驻方式,将分散在规自、住建、财政等部门的事项聚合至政务大厅,实现企业办事“进一门”,做到一门受理,优化“无缝隙”审批服务。

优化审批模式。全国首创“无窗审批、专员服务”,让企业享受“无距离、有温度”服务,营造无感审批、有感服务氛围。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专区,以“休闲沙龙”式开放布局打破“前台接件、后台审批”的传统模式,打造导办服务和商谈区,实现企业办事面对面。

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意识,设立“一对一”项目专员服务,负责全程沟通、指导、协调,高效解决企业审批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星级”管理模式,全流程跟进服务,深层次提升有感服务质效,增强重点项目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

优化机构模式。以自下而上剖析政府治理的逻辑,针对基层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等问题,结合示范试点“账图模式”工作要求,以“规、减、优”推进部门、镇街内设机构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带动政府职能和行为思维方式向规范转变。

全流程“精化”:构建新型监管体系

精事项:“清单之外无监管”。在监管不减内容、不降标准的前提下,重新定义监管效能体系。探索监管事项优化改革,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将住建局、规自局等6部门35个监管事项精简整合至17个。统一编制并依法公开全流程监管制度和标准化清单,给市场主体以确定性,实现“清单之外无监管”。

精主体:“统筹之外无监管”。突出因应设置,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能”原则,以机构重设、职能重构精准调适监管框架,将6部门16个科室的监管事项纳入6个综合协调科室统一协调督办。将多部门分头监管转变为住建局统一调度,实现“上一次门、查多项事”,变“管得杂乱”为“管得精准”,实现监管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双重解铃。

精频次:“计划之外无监管”。精准监管,容慎高效。创新“三类六级”分级监管,制定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差异化监管办法,按项目类别、信用评级等区分低风险、一般风险和高风险项目,采取降低抽查比例、设置“观察期”等差异化措施,实施“优升劣降”动态管理。全链延伸专员服务,创新“一个项目一个监管专员”服务,量身定制“一企一策”监管计划,以“暖指导”代替“硬监管”。打造“标准确定、职能重塑、监管高效、服务有感”的适应审批改革的新型监管体系。

(郑泰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姜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来源:企业家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如果觉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再造邛崃营商环境的“五化”模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