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代女性如何接受中医诊疗——以《红楼梦》为例

2023-05-27 分类:养生资讯

受男女授受不亲影响,古时男医生为女性患者诊治疾病是有很多限制的。《红楼梦》可谓此中代表。

疾病不是不分男女的,而古代的医生绝大部分是男性。若女性患病,当然还是要找男医生诊治。在“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道德规范要求下,女性患者在接受诊疗时会受到诸多限制,男医生给女病人诊治疾病也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一、古代诊治女性患者的要求

古时没有仪器设备,古代中医还是要凭借“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了解女性患者病症,再分析病机,并辨证用方。就望诊而言,医生要看患者的面部和舌头,必要时还要看看患病的部位。就切诊而言,医生要把手按在病人的手腕处以找寻到脉搏跳动。显然,这样的诊断过程对于女性患者来说,就有不小的困难。

那么,在古代男性医生当如何诊治女性患者呢?明代大医李梴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明确规定:“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症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症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症轻而就门隔帏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

简单解释一下,古代男女有别。男医生给女性治病时,不能直接看到女性的面部,要用东西“隔”一下。一般家人会在病床前设纱帐,也有的在闺房外挂帷,医师透过纱帐查看女患者的气色、舌象等。号脉时,也要用东西隔一下,女性患者不能与男医师有肌肤上的触摸。

显然,望、闻、切三法都不容易实现,也只能依赖询问至亲来了解病情了。对此,明代大医李时珍颇不以为然,他认为:“既无望色之神,听声之圣,又不能尽切脉之巧,未免详问。病家厌繁,以为术疏,往往得药不服。是四诊之术,不得其一矣,可谓难也。”

二、《红楼梦》中胡大夫为晴雯诊病的过程

《红楼梦》中描写了不少关于医生诊治疾病的过程。当然,其中也有多次写到女性受诊的场景,并反复叙写贾府女眷回避的细节。

比如,第五十一回中,胡大夫为晴雯诊病:只见两三个后门口的老嬷嬷带了一个大夫进来。这里的丫鬟都回避了,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忙回过头来。有一个老嬷嬷忙拿了一块手帕掩了。那大夫方诊了一回脉,起身到外间,……说着,便又随婆子们出去。彼时,李纨已遣人知会过后门上的人及各处丫鬟回避,那大夫只见了园中的景致,并不曾见一女子。一时出了园门,就在守园门的小厮们的班房内坐了,开了药方。老嬷嬷道:“你老且别去,我们小爷罗唆,恐怕还有话说。”大夫忙道:“方才不是小姐,是位爷不成?那屋子竟是绣房一样,又是放下幔子来的,如何是位爷呢?”老嬷嬷悄悄笑道:“我的老爷,怪道小厮们才说今儿请了一位新大夫来了,真不知我们家的事。那屋子是我们小哥儿的,那人是他屋里的丫头,倒是个大姐,那里的小姐?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说着,拿了药方进去。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男医生进入贾府,所有年轻女子均须回避,即使晴雯是个丫鬟,诊病把脉也要放下帐幔。医者一见其玉手“便忙回过头来”,由老嬷嬷拿手帕掩住,可见男女之防何等森严。

胡大夫为晴雯诊病,虽然没有望诊,但至少还有切诊,也算是更方便诊断了。事实上,在清代王府里,陌生男子是不能进入女性卧室的。在过年过生日时也有至亲中的男子前来拜贺,也都只能到殿堂里为止,不得进入卧室,惟有医生可以进入卧房。显然,这与《红楼梦》里所描述的看病过程是一致的。

二、《红楼梦》中王太医为贾母诊病的过程

在第四十二回中,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贾母快乐,热心款待她两天后身体不舒服,请了王太医前来诊治。王太医到了之前,老妈子本要请贾母坐进幔子受诊,贾母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不要放幔子,就这样瞧罢。”于是年轻女眷均避至碧纱橱后,贾母既未放下帘幔,也未以帕遮手,而是端坐于榻上接受王太医的诊治。

贾母为何这样说?贾母当然懂得“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但以贾母之年龄及权威,如此无遮无拦地受诊固然无可厚非,然其执意如此恐怕还有另一层原因。贾母深知在帘幔与巾帕的遮掩之下,诊断的准确性必受影响,故以年龄为借口违逾礼仪,以确保诊疗效果,由此可见贾府这位“老祖宗”的精明老练。

三、《红楼梦》中王太医为巧姐诊病的过程

同是第四十二回,贾母受诊之后,奶子抱了王熙凤之女巧姐顺道让王太医诊视,王太医“就奶子怀中,左手托着大姐儿的手,右手诊了一诊,又摸了一摸头,又叫伸出舌头来瞧瞧”。

巧姐也是女性,为什么王太医可以直接诊脉、看舌头,还可以摸头呢?事实上,巧姐也是贾府小姐,王太医诊脉、摸头、看舌头等行为本不合礼仪,然而此时巧姐尚幼,故不必避嫌。可见男医生诊治女病人时也是有年龄上的限制的,所谓的“男女之大防”,主要是针对青年或中年女性,若如贾母之老或巧姐之幼,医者在诊治过程中所受到的限制可适当放宽。

四、《红楼梦》中张友士为秦可卿诊病的过程

秦可卿患病求医时,也要遵守礼仪。所以每次太医来诊脉,秦可卿都会换一次衣服。三四个太医轮番诊治,也就呈现了每日换四五次衣裳的景象。但奇怪的是,贾珍请了张友士来给秦可卿治病时,这一切居然都免了。张友士能够直接与秦可卿面临面,没有一点遮挡。张友士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先生,学问渊博,医理极深,能断人的存亡。他来给秦可卿诊病时,十分托大,先是当日不来,歇息了一天后才到访。开端为秦可卿诊治时,居然不用贾蓉先介绍病况,而是经过评脉,居然把秦可卿的病况说得一览无余。周围的婆子都惊叹道:“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咱们告知了。现在咱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的确实切的这么说”。由此可知,张友士确实是医术高超,他在给秦可卿剖析病况时这样说道:“左寸沉数,左关沉伏……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晕厥,寅卯间必定自汗,如坐舟中……。”

为什么张友士可以直接诊脉呢?细读《红楼梦》,书中这样描述:贾珍道:“先生何必过谦.就请先生进去看看儿妇,仰仗高明,以释下怀。”另外,贾蓉就显得格外的着急。“先生看这脉息,还治得治不得?”或许如果得到长辈和丈夫的要求,男医生也可以直接诊女病人的脉。

也有学者认为,作者之所以描写秦可卿受诊的礼仪细节,目的在于揭示出失礼与失治的关系,也揭露出宁府“礼崩乐坏”的现状,正乃秦可卿判词所谓“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并认为:“秦可卿这个形象以其不正常的死亡集中表现的又恰恰是为‘礼’所不容的‘淫’。所以,张友士的出诊与秦可卿的‘病亡’在情节上构成一种特殊的契合方式,表现出作者以儒家之礼拯救堕落社会的意图。”就此段诊疗过程而言,秦可卿的受诊方式确实有违病者的礼仪,或许这与与其“淫丧”的结局构成某种程度上的呼应关系吧。

五、《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为什么没有给林黛玉诊病的详细过程描述?

细读《红楼梦》前八十回可以发现,作者详述女性诊疗的对象仅限于年纪较大的贾母,尚在襁褓中的巧姐,秦可卿和尤二姐这两位年轻媳妇,以及丫鬟晴雯。贾府的小姐亦常染病,以“多愁多病身”的林黛玉为甚,然而书中却无一处细述贾府小姐的诊治过程。

为什么曹雪芹不吝笔墨地描绘大观园众女的相貌装束,及至黛玉却一笔带过;写贾府众人生病延医诸事亦极尽铺排之能事,写至黛玉诊病却往往以寥寥数语笼统言之,烟云模糊?

有学者认为,一方面,林黛玉的疾病并非只是生理上的,而更是审美上的。“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作者借病痛及失治,着力渲染病者一种在凄迷柔弱中见爽朗刚强之美。另一方面,林黛玉的病症是前世绛珠仙草还泪神话的延续,也是今生父母早亡、爱情婚姻遭遇打击的结果。因此其病症既非现世医者可治,亦非普通药方可医。

为什么后四十回中,却又详写大夫为林黛玉诊病的场面,将病因定为“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又开出具体药方呢?我的理解是:一则,《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二则,续写者似乎未能理解曹雪芹虚实掩映之笔法,于林黛玉的诊疗过程实在不需要过于仔细刻画,如此则失之清空,有碍文趣。

六、不望诊、不切脉会影响疗效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1372)六月制定礼仪时,要求:“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以症取药”。所谓“以症取药”,就是嫔妃生病求医时,医者只能根据近侍转述的病情开药。转述者若出现描述不准、语焉不详甚至刻意隐瞒等状况,则极易导致医者误判。

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关于给林黛玉诊病的描述为例,第五十一回简略透露出林黛玉生病时的状况,胡大夫误以为晴雯为小姐时,老嬷嬷向其解释道:“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由此可以推测,医者入贾府为普通女眷诊病固然是关障重重,然而当罹病者为千金小姐时,很有可能直接放弃望诊的过程,而由贴身侍者向医者转述症状,然后就开方施药。

显然,林黛玉若是患了病,估计男医生是无法为其望诊及脉诊的,只能通过询问黛玉的丫环来获得疾病资料,显然这样不容易辨证准确,更不容易取效。

综上所述,在讲究“男女之大防”的古代社会,男医生给女患者看病总是非常不方便的。当男医生进入女性闺房时,不但男医生要注重礼仪,即如女性患者以及家里的其他女性也要遵守着相关礼仪。特别是进入官宦之家时,一方面医生要小心翼翼,惟恐犯错;另一方面,又不能四诊合参,其诊治疾病的疗效又如何能保证呢?(董洪涛)#中医养生#

如果觉得《古代女性如何接受中医诊疗——以《红楼梦》为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