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代大夫的死称为什么

2023-06-24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9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士、大夫死后分别叫不禄、卒。古人对“死”的称呼有着严格的规定,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其“死”的叫法也各不相同,绝对不能混淆。出自《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译文:天子的死称为“崩”,诸侯死则称为“薨”,大夫死叫“卒”,士人死则叫“不禄”,而只有平民百姓的死才能称为“死”。

对“死”的其他称呼:

1、仙逝:民间恭维用语,是问候亲友家中死去亲人的关切用语。

2、见背:表示父母或长辈去世。晋代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圆寂:佛教用语,指僧尼死亡。

4、涅槃: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作死的代称(指佛或僧人)。

5、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端坐死亡。

6、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7、就义:为正义事业而被杀害。

8、见阎王:指死,含有贬义。

9、蹬腿:(蹬腿儿)指人死亡(含诙谐意)。

10、一命呜呼:指死(含诙谐意)

古代大夫的死称为什么

古代大夫的死称为卒!

1、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驾崩: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为驾崩。

3、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4、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5、不禄:古代士死的讳称。

6、殁:表示死亡,多指小孩夭折和病死的。

7、宾天:委婉语。谓帝王之死,亦泛指尊者之死。

8、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

9、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古代大夫的死称为什么

卒】“卒”最早见于商朝的甲骨文,其本意为完成、终结,后引申为死亡。“卒”在古代称大夫的死亡,《礼·曲礼》云:“大夫死曰卒。”有时也称诸侯的死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这里表示诸侯的死。唐朝以后“卒”字的使用对象更为普遍了,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里有这样的描述:“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里的“卒”泛指死亡。

大夫和五品以上官员去世,称为“卒”,因为大夫和五品以上的官员是有德行、有地位的人,终结了生平,就是“卒”—结束。

如果觉得《古代大夫的死称为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