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计算机体型由大变小的历史

2023-06-28 分类:百科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采用电子管作为基础原件和磁鼓储存数据。特点是体型庞大,其中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有1.8万个电子管,用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00次。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与第一代的区别在于基础元件由电子管变味了晶体管,同时存储原件也由磁鼓变成了磁芯存储器。这样计算机的体积有了一次明显的瘦身,同时运算速度有了很大提升,能耗也有了降低。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随着1958年集成电路被发明(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到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宣告计算机进入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当然计算机体积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也更快。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现在),这一代也就是现在使用的计算机,体积小,能耗相对较低,计算速度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扩展资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计算机已经从功能单一、体积较大发展到了功能复杂、体积微小、资源网络化等。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等等。

计算机体型由大变小的历史

计算机体型的变小,是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史,随着半导体芯片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主板电路等体积变小,占用空间也越来越少,使得计算机体积也变小了

如果觉得《计算机体型由大变小的历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