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苗女放“蛊” 是扯不脱的“粘粘药”(是隐藏在苗人背后动人的诗)

2023-06-04 分类:养生资讯

关于蛊,一直是一个古谜,在湘西,就像瑶族的女书一样,传女不传男,沈从文先生也粗列了几味,看似就觉得不完整,李时珍《本草纲目》:“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为蛊。”历史上也有很多古文献资料说明蛊术于春秋时期已经盛行民间,汉代进皇宫,这就很难说蛊术是湘西人们的专利了,要么是从外地传入,要么就是从苗族输出。

湘西苗人的放蛊之说,由来已久,各路专家研究者也是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放蛊之事归咎于蛊妇,也称“草鬼婆”,是不近人情之说,这与1941年沈从文在《凤凰》一书中的诸多细节行程对抗,很难说清楚苗族放蛊之术的根源来由,在苗区坊间,也有很多关于蛊术之说,像貌似现在社会还在秘密流传的“粘粘(这个字土话念lia)药”其实就是苗人蛊术的一种。

关于蛊的故事

有说黑山寨对山腰的岩头屋里,住着婆孙两人,婆婆长相奇丑,可是她的孙女却是一个叫后生看了活不了死不成的俏妹子。名字叫岩香,岩香经常到后山捡枞菌,一天,听到有人冲她唱“勾勾歌”:唱歌要唱勾勾歌,扯药要扯勾勾药;顺手扯把勾藤子,勾到情姐不得脱。唱歌的是县土产公司的采购员,进山割枞油,终有一天霸蛮的扯下了岩香的衣衫裤子,岩香不哭不闹回家告诉婆婆是他的人了,数天后全寨子的人喝起了喜酒,唱起了粘粘lialia歌:“糯米相粘滚成坨,稻草相粘绞成索;哥妹相粘在一起,粘到发白牙齿脱。”可是婚后不久,岩香从枞油客游离的眼神看出说是要出山送油,实则要甩掉她,婆婆叹气的给孙女从床头摸了一个小纸包,油郎哥要走了,喝下了岩香给的也飘儿水,叮嘱再三。不久,老乡送信来说油郎哥病了,再不就送信来说油郎哥死了,岩香哭的死去活来。

蛊背后的女人

其实,苗人的放蛊之术,未必就是心术不正的草鬼婆(对蛊婆的贬称)或是仇害别人之所为,也许就像沈老说,苗人放蛊是背后隐藏了动人的悲剧,同时也隐藏了苗人动人的诗的情爱故事。说的是某男子远出放排或做生意,临行前,妻子必在路口的水井边舀一叶儿瓢水给男人喝下,十天半月的,男人身体不适,就得匆匆回家,妻子又在井里舀一瓢水喝后,顿觉一身清爽,男子心想一定是狗日的婆娘给下了蛊。要把老子的心系住。这蛊,就像风筝的线儿,任你飞到天涯海角也要回到她的身边。看中了就跑不了。

这算是说的轻描淡写的了,其实是无助的苗族女人为了捍卫婚姻家庭或者捍卫爱情的连心药,甚者至今让很多女人动容的粘粘药。走访询问终可以理解为“药是假的,心是真的,假药也灵验了,药是真的,心是假的,药再灵验也套不住男人”,蛊术的背后多应是十万大山中身为苗族女人的悲惨历史。深山中,有几个结了婚的男人能闯出去,闯出去的人又有几个不是抛尸异乡的。

蛊还是谜一样的蛊

千百年来,湘西男人走不出女人的怀抱,走不出这十万大山,难道就是这种恐怖而又艳色迷人的药物所致?真不明白。总之关于放蛊之术是典有所载,民有口传,湘西人对湘西文化是耳濡目染,谙的精蕴,对于蛊术也难以说清道明,有认为乃妇之谬传完全子虚乌有,也有认为史必有存之与瑶族女书一样,至今成为世界女人的一古谜而已。

附记

在湘西境内,广泛流传着“辰州符”“放蛊”“赶尸”之说,历史上被称为“湘西三大古迷”。不知有多少人抱着神秘而好奇的心理,深入民间,企图破解这些古谜,但多是无功而返。这三者中,目前来看,放蛊之术任然深藏苗寨之中。赶尸之功,几乎失传,唯有辰州符在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起源于辰州,几乎主宰整个湘鄂川黔边土家族苗族地区,尤其是澧溇流域的巫傩文化,尽管解放后的取缔,禁止,打压,甚至以法整治,却顽强的生存了下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其作为一种祭祀形式或者一种表演的存在,使它根植民间长盛不衰。种种这些,到底是鬼神之说还是尚未可知的科学玄机,让有心人去一探究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湘西汉子说湘西

如果觉得《苗女放“蛊” 是扯不脱的“粘粘药”(是隐藏在苗人背后动人的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