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朝着自由的方向(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对话同往自由之路首席运营官陈逸鸫先生)

2023-06-07 分类:养生资讯

前言

摆脱职场螺丝钉的生活,走向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辈子很短,要么有趣,要么老去。

老舍先生在《把日子过得有趣》里,描绘了他对生活的态度。

何为有趣?对陈逸鸫来说,把喜欢的事做成事业,就是有趣。

人生也许步履维艰,生活也许熬清受淡,但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兼顾自由与事业的生活方式——这是陈逸鸫希望每一个踏上“同往自由之路”的人都能够坚定于心的信念。

什么是“同往自由之路”?

作为项目的首席运营官,陈逸鸫解释道,“‘同往自由之路’的本意,是汇聚一批不想依赖打工的人,让他们具备布局未来的能力,能将自己的喜好变现,共同走向自由生活。”

在“同往自由之路”,我们能找到形形色色的“打工人”。有的刚步入职场,一眼望不到头;有的人在中层,不甘心寄人篱下;有的身居高位,准备带着公司的全套经验创业。但奇怪的是,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棘手的问题:不管曾经位置如何,能力如何,当他们脱离公司,独立推出付费产品或服务时,总是以失败收场。他们会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拒绝尝试,一边用“中庸”安慰自己,一边迷惘更甚,困惑更深。而“同往自由之路”希望帮他们破除收钱障碍,并告诉他们:给自己立灯塔,无论走多远,都不会迷茫。

“我不愿意。”

在电影《五个扑水的少年》中,主角之一的高飞,以傲人的成绩从市运动队进入省运动队,然而曾经是市级冠军,拿奖拿到手软的他,却在省队直接成绩垫底。备受打击后,他不敢再参加各类比赛,甚至在赛前训练时故意让自己韧带受伤,借此躲避第二天的比赛。那一刻,他的身上重叠了无数个现实的影子,无数个看似接受自己“泯然众人矣”,又在内心无数次怀疑自己的影子。

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向上的步伐?又是什么让他们如陀螺般在原地疯狂打转?

“如果要总结成一个原因,那就是缺少自我接纳的心态。”这是陈逸鸫一路摸索后得出的结论。

从赛伯乐洛杉矶基金到中国教育学会,从哈佛企业学习再到“同往自由之路”,陈逸鸫在寻找一个答案,为什么很多人在生活中逐渐丧失了追求梦想的热忱?他从每一段工作经历汲取宝贵的经验,并将其充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养料。这一路,不仅是他探索自己职业生涯的过程,也是他寻觅答案的过程。

从南加州大学取得经济学学位后,陈逸鸫成为了一名基金分析师,但是受美国开放的文化氛围影响,他更希望能多与人打交道,多看一看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可能性。回国后,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受邀去一所国际学校教授经济学,本是一份与他背景经历极为契合的工作,他最终却没有选择接受。

“我喜欢经济学,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引人入胜且耐人寻味,但如果为应试而教,我不确定我能让学生们体会到这个乐趣。但教育确实是个能看到更多人,并影响更多人的行业,所以我决定先去另外一个机构了解一下国内整体教育的情况。”陈逸鸫说。

之后他来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一个以教师培训为主的国内杰出教育平台。如他所愿,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教育学领域的丰富资源和前沿理念,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让他眼界大开。但渐渐地,他感觉到了商科背景在传统教育领域的局限性。要想在行业内拥有话语权,接下来的前进方向必然是进修教育学博士。为此,他试图将自己一直以来热爱的经济学理论和微观课堂融合,从效率和竞争的角度补充当前教学理论的不足,可惜这种尝试在以K12为主的基础教育学界接受度不高。这意味着他必须修改话题或贴合主流观点。

“我不愿意。”陈逸鸫很坚决,“似乎从小我就是个不轻易妥协的人,与其违背我的意愿做研究,还不如换个赛道,看看基础教育之外的成人教育领域是否有我所寻找的答案。”

凭借他在商科的背景和在中国教育学会的经验,陈逸鸫随后成为了哈佛企业学习的学习解决方案顾问,专注给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和领导力方面的培养。哈佛企业学习沿用哈佛的领导力模型,关注领导自我、领导他人和领导业务三个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陈逸鸫发现大部分企业更关注后两者,希望通过数月的课程,快速赋能员工,就此解决业务难题,但是对探究自我驱动力、学习力、心理安全等问题的“领导自我”方面却停留在一种应然和呼吁。显然只靠呼吁,是无法让员工做出有效改变的。那为什么有的人醉心于每天如何摸鱼?有的人则总是能在换行业后迅速达到职业天花板?

经历了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两段工作后,陈逸鸫发现,那些在学生时期就崭露头角的学霸和在职场中升职加薪的精英,都具备一个相似的特质——极强的自我接纳能力。

“泯然众人”并不可怕,毕竟这个地球上最多的就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可怕的是有一天,我们真的习惯了“只有六十分的自己”。

自我接纳不是接受自己只有六十分,而是接纳无论过往的自己多么优秀,这一次努力,下一次努力,甚至一百次努力后,可能都达不到一百分。

在舒适圈平躺容易,从废墟上站起来难。如何能够让一个人具备,在千百次失败后,依旧愿意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城堡的心态呢?

直到加入“同往自由之路”,陈逸鸫终于找到了想要寻找的灯塔——一个帮职场人获得自我接纳的演练场。

谈及这个答案是否过于形而上时,陈逸鸫坦然地说:“所谓道理,都是把生活中的具体情景抽象出来赋予意义,我定义为自我接纳,也有人定义为耐挫力,也有人定义为逆商,无非是表达形式不同,但只要最终沿着这个思路,能够在学员身上,产生切实的变化和效果,就够了。”

在这一层面,“同往自由之路”做到了。

教你如何朝着自由“钱进”

S同学(化名)是“同往自由之路”的一位学员。他曾在一家情感咨询公司任职高管,在三年时间内,从基层爬到仅次于股东的级别,年薪约在七八十万。这个成就,是当之无愧的员工榜样了,但是当他自己出来创业后,每天和合伙人头脑风暴,研究各种商业模式、创新产品,折腾半年后,警醒自己原来颗粒无收。加入“同往自由之路”后,他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弃颅内推理,放下自己曾经的辉煌。在收钱这件事上,他也许还不如楼下每天5点出摊卖蒸饺的老板厉害。

像S同学这样在公司中如鱼得水,一出来自己干就赔得不明不白的人不在少数,除了自身心态的不足,陈逸鸫还从方法论上总结为:缺少一套“收钱的思维”。

“我们经常和学员讨论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答案很简单,从客户手里收上来。如果你具备这个能力,就不再需要用你的时间去换老板发的工资,把爱好做成事业,边生活边赚钱。”陈逸鸫说。

陈逸鸫目前主要负责的部分是“职业自由图鉴”,这个产品完全符合他想要看到更多可能性的初心。他广邀在各行各业实现了职业自由、独立收钱的嘉宾来分享他们的成功路径,帮助更多职场人士获得打破固有生活的勇气和方法,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无数跟他们行业相似、背景相似、性格相似的人,已经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其中一位嘉宾就曾经说过:“我虽然不精通所有问题,但是遇到问题,我都能解决。”这也是陈逸鸫想要通过活动传递给更多人的心态。

一说到从职场出来,大部分人都会产生对未知的恐惧,这是因为我们在职场很少有机会独立负责从0到1的不断崩塌和重建。在同往自由之路,每一关课程考核都是对这种心态的锤炼。一旦习惯了这种进步与问题为伴的心态,就意味着无论你现在身处何方,无论你将要前往何方,都能摆正自身位置,稳步前进,不再彷徨。这就是陈逸鸫认为的“定心”状态。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关于职场、创业、赚钱、副业类的课程或付费社群等,看似和“同往自由之路”差不多,但后者却能显著地与它们区分开来。其核心差异在于“同往自由之路”提供了一个具有实操性质的标准“收钱”,这是让学员们能够摆脱“职场螺丝钉”的关键。他们会很清晰地告诉你:你不敢独立,无法独立,是因为你不会向客户收钱,这个核心解决了,你就有了对职场挥手的底气。

陈逸鸫强调:“我们希望做一个从底层心态到实操手段、全流程打通的课程,这个课程的所有内容都聚焦为一个目标——极简收钱。”

目前,“同往自由之路”以极简收钱课程为主,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基本具备精细化运营能力。今明两年是项目产品矩阵和团队建立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下一步将优化产品体系,并着手开始扩大规模。

越折腾,越自由,是陈逸鸫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

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均属创意内容,非福布斯编辑内容。

如果觉得《朝着自由的方向(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对话同往自由之路首席运营官陈逸鸫先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