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药材大涨价(国家出手)

2023-06-0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9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国家出手打击药品原料垄断,能抑制药材价格涨势吗?

反垄断,中药材不在豁免范围

在大宗商品价格屡屡被炒作背景下,2021年11月18日,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同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原料药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正式出台。

重点针对原料药领域常见垄断行为,包括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原料药、拒绝与交易相对人交易、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交易、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别待遇等。

《指南》同时也明确指出,文件中的药品原料,包含中药材在内。

能否抑制中药材价格上涨

《指南》出台后,内容和相关解读迅速在药材圈刷屏,成为热议话题。大家关注的焦点——无非是指导政策出台,能否真正遏制当前中药材价格过快上涨态势?

笔者认为,文件出台应该能在一定程度震慑市场过度炒作行为,抑制资本介入中药材原料领域的倾向,但根本解决问题需要进一步措施配套。理由如下:

一、当前中药材价格暴涨,是长期结构性矛盾所致

当前的中药材价格连续暴涨,表面上看是全球性通货膨胀引发的连锁反应。但根本上,则是中药材生产流通流域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所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带来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

图1:2013年,笔者在河南野菊花产区调研时发现只剩老人采集药材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过去20年,一方面是青壮劳动力的进城;另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明显。

笔者在国内多个药材产区调研时,发现大量偏远农村普遍剩下“6199部队”(儿童和老人)留守,这些有限的劳动力首先要保障口粮生产,略有余力的才零星地开展药材种植和采收活动,从而造成劳力生产成本上升和单位生产率的下降。

图2:2017年7月,新疆查布察尔县大面积红花来不及采摘抛荒在地

近几年,国内多个传统药材产区都出现药材没人再种,种了来不及采收的现象(如图2),而野生药材的采收,更因其周期短、劳动密集等特征,采收难度大幅上升,造成红花、连翘、石菖蒲和酸枣仁等药材价格的逐年提高。

2、传统中间环节功能消退,负面作用凸显

图3:国内中药材市场经济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如图3,我们知道,国内传统中药材集贸市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初级阶段转型的产物,发挥了重要的承前启后功能。

但随着信息和物流日益畅通,市场经济日趋完善,这些传统中间环节已完成其阶段性使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但这数百万中间环节人群何去何从?过去他们主要靠信息差和时间差,向下游需求企业供货赚取微薄的利润。但由于国内中药材供应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生产企业想尽一切办法压榨供货商利润,甚至把供应商当作“周转资金”来源,账期拖欠成普遍现象。

产地生产者尚有加工利润,药材经营者根本已无生存空间,唯有通过囤货待涨来赢利,反噬采购方。

表1:2021年涨价热点品种产地与市场价格倒挂

畸形业态导致反常现象,如表1,因市场商贩善于打“提前量”低价储备,造成市场价格反而低于产地价格的怪事。部分经营商,也转化成为游资炒作中药材的“操盘手”,不断推高市场行情。

3、缺乏优质优价环境,企业根本无法真正建立原料生产基地

“企业自建生产基地,来保障原料稳定可持续供应”的口号提了很多年,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是缺乏政策环境,例如国家药品集采对优质原料的成本增长问题考虑不足——大家中标价都差不多,凭啥我要用优质高价原料?其次是缺乏产地配套服务体系,订单难以落地。

今年企业和产地签了订单甚至下了订金,明年一涨价,药农谁给钱多我卖给谁,企业找谁说理去?

第三是缺乏需求终端的认同,长期以来把中药当成“草”来卖,老百姓也普遍认为“草药”就应该比“化药”便宜,对于规范化生产、全程溯源这些理念缺乏消费认同。而消费者不买单,企业因建立溯源基地提高品质增加的成本如何消化?

因此,基地化建设多年来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药材基地建设了多少百万亩、“无公害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等说法——试问,真有那么大面积基地,药材价格能如此暴涨吗?

二、当前中药材价格暴涨,是解决生产流通领域长期矛盾的最佳契机

1、首先,只有中药材回归合理价位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

没有资金留存的领域,是留不住人才和劳动力的。我们以常用中药材人参为例:2008年之前,由于人参价格烂成“萝卜价”,加上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等人参主产区种参人群老龄化加剧和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导致人参生产大幅萎缩,市场一度出现断货。

图4:2021年人参主产区劳动力结构分布(数据:天地云图)

而从2009年开始,人参行情逐步上涨,产区农户种植积极性不断攀升,东北产区的人参产业链也不断得到完善。如图4,随着青壮劳动力不断回流原产地,人参主产区劳动力结构趋于合理,创业创新并稳定生产,人参价格也出现了长时间的稳定。

2、其次,中药材价格上涨也会倒逼企业加快基地化供应

近20年,国家为了促进生产企业进行中药材基地化建设,没少给予资金扶持,但功效甚微。而当前的中药材价格连续上涨,必将倒逼中药生产企业不得不走向原产地,加快对自身核心原料的掌控和投入。

表2:2020年十大中药企业及其核心原料分析

以国内十大中药龙头企业的原料体系为例。如表2,通过他们需求靠前的100种原料价格分析,我们发现:过去一年,有37.68%的大宗中药材品种涨幅超过20%,但十大龙头企业只有13.87%的品种出现同比例上涨,说明龙头企业对自身原料的掌控能力明显加强。

这与这些大企业加速走向原产地,真正开展基地化建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这种趋势近两年将呈现加速态势。

3、最后,中药材价格连续上涨也会加速相关政策的完善

近20多年,中药材生产源头“欠账”太多,相关政策缺乏连贯和普适性,而当前的中药材价格连续上涨,可能危及到国家医保体系的稳定,危及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必然会加大对中药材生产源头的关注,加强中药材价格的监控,着手完善政策漏洞,减少中药材等药品原料的大涨大跌,《指南》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

国家反垄断局一成立,就率先拿药品原料开刀,足以看出国家对控制中药材等药品原料价格的决心和力度。

三、《反垄断法》对于控制药材价格过快上涨,作用有限

笔者分析《指南》后发现,其更关注化药原料领域,对中药材领域着墨很少。原因很简单,前面也论述了,中药材原料主要是农副产品,问题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的矛盾;同时,药材从业人群散在千家万户,更多囤积行为是遍地的“老鼠仓”形式,如何切入打压?

稳定药材价格效应积极

但文件的出台,至少能在以下方面对中药材价格稳定形成正面影响:

一是可以展示国家控制中药材价格过快上涨的决心,警示囤积炒作行为;

二是对于资本、特别是集团性囤积炒作行为形成遏止,例如:按照文件解释,反垄断局可以联合税务、物价和银行机构,倒查你的进货价和销售价格,如果出现“暴利”,则必被处罚;

三是对“捂货待涨”、“惜售”等行为,可以出手干预甚至处罚;

四是预计后期会根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出台配套操作细则,从而堵住“囤积炒作”行为的漏洞。

只要找准切入点,反垄断措施短期内还是能起到作用的,但行业更需要加快长效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源头的结构性矛盾。

如果觉得《中药材大涨价(国家出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