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原创」特稿《杭帮菜的韵味》陈虚炎

2023-06-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0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舌尖上的杭州》

胡忠英谈杭帮菜的韵味

——从满汉全席说起

“满洲人入关,夺了江山,可为何夺不了文化,而被汉化?你想啊,过去都是游牧民族,吃喝都在马上,吃什么,牛羊马肉,要么水煮要么火烤;喝什么,牛羊马奶,喝完一股骚味,还没有茶水润润口,上千年了还是如此,这种文化底蕴怎么可能和我五千年泱泱大国相比?那你说饮食文化有没影响呢,肯定有!满汉全席么。当时满汉当官的你请我,我请你,当然要按客配菜拉,满官宴请汉官用汉菜,汉官宴请满官用满菜,后来啊,袁牧《随园食单》指摘了这种既见外又“忘其本分”的做法,从此满汉宴席上就满菜汉菜混合,不分彼此了。当然,这都不算全席,后来汇聚了南菜北菜各54道,总共108道菜,相当于把最好的满汉菜都集结起来,这才叫满汉全席。那时算是最高规格的清宫盛宴,其包含了宫廷菜的特色,又有地方风味所在,突出满汉菜色的独特风味,利用众多的烹煮技巧,荤素搭配合理取材广泛,属于中国菜系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餐饮时代的顶峰!”

提到杭州著名的美食家袁枚,一份《随园食单》,系统地论述中国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是提高烹饪技术、研究传统菜点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导性史籍。自问世以来,这部书长期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英、法、日等大语种均有译本,就此奠定了他的食神地位。经历十数代传承,曾担任 G20 杭州峰会餐饮组组长、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名誉馆长的烹饪大师胡忠英,接棒了杭州新一代“食神”。

精神健硕的他看不出已70高龄,在雅香禅怡的办公室,他目光炯炯,滔滔不绝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轻描淡写几句,就勾勒出满汉全席的由来。轻捻佛珠,掐了口茶,他又说道:“我这一生活着的使命,就是将杭帮菜发扬光大。刚刚所说的满汉全席啊,里头就有许多杭帮菜。要知道,杭州在清朝是当时重要的军区,光绪时期,杭州将军在接待中央要员或贵客时,通常会用满汉全席招待他们,那时的杭帮菜就很有名,名气一下传到了北方,于是南厨北调,皇家贵族们也争相品尝江南美味……”

提到大规模的厨师调动,历史上绝非这一次。就那南宋来说,定都临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 120 万人口,这在当时是很夸张的数字。马可·波罗曾盛赞杭州为“世界上最富丽名贵之城”。因为以往京都都在北方,这次迁都,就将北方名厨与名菜都带到了江南。所以说,现在的江南菜是否完全地道的南方口味,也不尽然,像知名的糖醋里脊,西湖醋鱼,糖醋口味其实就是那时候从北方传进来的。

说到底,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还是挺强的。唐宋时期,北人喜甜,南人喜咸,南北美食只是口味偏好不同,并无绝对派系。而儒家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及一些“不食”的主张,到了清代,才分出了鲁、川、粤、苏,这“四大菜系”;民国出现了杭帮菜、杨帮菜等,相当于“菜系”的雏形;直到20世纪80年代, 才有了“五大”“八大”“十大”菜系等朗朗上口的饮食分类概念,这也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餐饮业急速发展,是地方餐饮业最好的广告词,只不过北方菜烹饪技巧、摆盘取名上不如南方精致,以至于八大菜系,真正的北方菜唯有鲁菜一系。

为何北方菜没南方菜好吃?这又得提到“富庶”这一概念,餐饮不仅仅讲求文化,同时也讲究经济。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说白了,穷的地方是吃不起美食的,所以饮食文化就难以发展。而像江南,尤其是杭州一带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富商云集,酒楼林立,即便寻常百姓也能吃得起荤腥鱼羊,那才使得浙菜一系的杭帮菜快速崛起,南宋时,杭帮菜其实就已经成为全国餐饮界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此后许多朝代更迭,也难以撼动这座高峰。

杭帮菜以咸主,略有甜头,总体衡于清淡,可久食不腻。以菜色种类区分,杭帮菜还有两个派系:“湖上帮”主打“湖贵”,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莼菜汤等,代表性酒楼有山外山、楼外楼;“城里帮”主打“民鲜”,有叫花鸡、炸响铃,东坡肉等,代表性酒楼有知味观,天线楼。杭帮菜36道传统名菜,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学问,各有各的历史,真可谓“一菜一典故,文化通中外;娓娓道将来,半部餐史开。”

“你谈到杭帮菜的‘韵味’,这点很对!这就是我们和国外餐饮的差别和差距了。就拿美国来说吧,几百年历史,它对餐饮的最大贡献就速食文化——汉堡包。两片面包皮夹块牛肉,美国人还自以为是一种创新。你说这东西好吃吗?诶,外国人也有觉得好吃的,天天吃也不腻。你说有营养么?绝对是垃圾食品,把人都吃成了大胖子。那你说里头有文化么?有,当然有,不过这文化底蕴太浅了啊!你说,这和肉夹馍有什么区别?本质上等同于中国几千年前就发明的肉包子,刚出蒸笼就吃,冷了就不好吃,连粽子都比不上,粽子还能贮存和储藏呢,等饿了再拿出来吃。所以说,任何东西的发展,都需要有漫长的历史积淀,饮食是一种文化,当然也会有才传承和积淀,没有老底子留下来的东西,那就更别谈什么创新了。”

在胡大师案头常年放着一本看上去有些年头的《杭州菜菜谱》,心血来潮时他就翻动看看。里面记载着许多杭帮菜的做法,用材、佐料、火候都做了详尽的记录。其中有道东坡肉,可谓杭州家喻户晓的名菜,由来也有个典故。

“现在我们都用猪肉做,好像就应该是这样子,其实当时可是一道创新菜。要知道,宋朝时,主要餐饮用的肉类是羊肉,百姓不太爱吃猪肉,所以才有了苏东坡《猪肉颂》的词牌,里面写:“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当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值梅雨季节,他早有预防,令浙西一带人渡过难关。百姓于是过年过节,担猪担酒送到他府上,于是他命家人将猪肉切块,然后清水慢煮,最后用黄酒、酱油红烧之,分送给老百姓吃。结果,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了最好吃的肉,从此猪肉才流行起来。“东坡肘子”也是他发明的,这相当于东坡肉的一种衍生菜品。现在做东坡肉,比起当时做法已有很大改进,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宋朝时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然而,东坡肉的做法,至今有一点却是未变的——微火煨炖一两个时辰。东坡肉好在哪里,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因为火小,煮透了其形状不变,其实里头精肉的纤维都炖烂了,而油脂早成不饱和烯烃,被熬出的滑油至上流下,覆盖住整块肉……所以,好的东坡肉必须用五花肉做,而且最好是用金华“两头乌”的。就像西班牙火腿,就是用黑毛猪肉。所以说,要做美食,材料是极其重要的。东坡肉做法早带去北方,为什么你到北方吃东坡肉时就觉得不正宗?还有个调味的问题,因为料酒啊!做东坡肉就要是要用黄酒,而且是绍兴黄酒才入味。同样道理,北方你就吃不到南方的鲜鱼味,为何?北方没有活鱼啊!你见过被捕到北方港口的鱼没,都是冰冻住的。所以啊,过去为何有南北菜之分,其实还是食材不通的缘故。现在交通发达了,这个问题不存在了,就连冬天吃西瓜都办得到,也就无所谓食材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了。当然,就刚才说的配方和做法问题还是存在的,想吃地道的杭帮菜啊,还是要来杭州才吃得到!或者,至少去杭帮菜博物馆看看,长点知识也是好的。”

胡大师口中的杭帮菜博物馆,可谓举世罕见,独一无二的讲述地方餐饮历史的展览馆藏。通过珍贵历史图片,文物,及仿真菜色模型等展览的方式,将杭帮菜的自宋朝以来历史与典故,直至清代杭州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书法,民国世博会,最后到g20西湖国宾馆宴的下至民间百姓餐饮故事,上达国家级盛大宴席,通过随时代变迁的黑白向彩色过渡的老照片娓娓道来,令人时时处处都感受老杭州饮食文化的气息,以及杭帮菜迈向世界餐林的雄心。

其中最特殊,也是最特色的景观便是用“活菜浇筑”而成的模型菜。博物馆方面是专门请了杭州味庄的老总来亲自下厨,根据历史资料恢复出这些菜,并且真材实料烧出来的。有了样板,再请专门制作食物模型的公司将菜冷冻、固定、拍照之后倒模、成型、上色,才制作出这么逼真的模型。里头就有一套“满汉全席”,一桌36道菜,满满当当,只为做个展演的样板,若真108菜上齐,那真叫做蔚为壮观。用现在的杭帮菜对比满汉全席的菜色,无论颜色还是花样,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不难看出,当时官宴上流行的口味,对于杭帮菜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

“事实上,因为食材互通,调味互通,现在所谓八大菜系,菜色与菜品也都在相互融合,渐渐失去了明显的边界。有些人认为这对餐饮业是一种打击,其实不然。杭帮菜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中的集大成者,还要走出自己特色。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南拳和北腿都是厉害的,学功夫就是要学拳脚一套,所以南北特色的互通,其实是对餐饮文化的又一次发展和提升。”

为了做好g20国宴,胡大师特意北上来到钓鱼台国宾馆,讨教过往的经验和方法。最终敲定,一碗宋嫂鱼羹,一盘龙井问茶,成了盛宴的点睛之笔。

“就是要巧妙地将杭州传统名菜融入进去,要有故事,取名还要结合西湖美景。古时候西湖边有个卖鱼羹为生的妇女叫宋五嫂,碰巧被宋高宗皇帝吃上了她的鱼羹,一句夸赞,从此声名鹊起。这是托了皇帝的福!不过一碗鱼羹,能有多好吃,我们现代人吃多了,也不觉得怎样。其实古代的杭州人是很爱吃羹的,而且鱼羹算是档次高的。总统宴要大气,夫人宴要精细,刚巧宋嫂鱼羹选材重精细,主材只用鳜鱼或鲈鱼,烹调时先将鱼蒸熟并剔去皮骨,以保证鱼肉的色泽。而这鱼羹是酸辣味,是南料北烹的典型代表。不过给总统夫人吃,口味不能太辣,所以放了胡椒……至于龙井问茶,你杭州人一听就明白,就是龙井虾仁的变形么,只是这菜更直接了,龙井茶直接泡上,吃了虾仁,再品一口明前龙井,那滋味……”胡大师摇头不语,意犹未尽,脸上泛起遐想的神色,似乎沉浸在难以言说的幸福中。

游春之际,虾肥茶香。试想,古人春游踏青来到西湖,上馆子点一盘龙井虾仁:一点点淡粉,一颗颗翠绿,外加一壶清香扑鼻的龙井茶,那真是“龙井三壶不够解,滑怡粉翠入饥肠。春风未把游人醉,小菜杭帮助酒香。”

杭帮菜终于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韵味”菜。这些大大小小的杭州餐饮故事,连同杭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势必将杭州打造成世界餐饮者们“打开话匣子,滑溜舌尖子,口咽哈喇子,面泛红光子”的“舌尖上的杭州”。

2021.6.8 陈铮

如果觉得《「原创」特稿《杭帮菜的韵味》陈虚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