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喜忧参半的人生亦如四季的春夏秋冬(且说苏轼黄州的营生岁月)

2023-06-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9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有个官吏对苏轼的才华推崇备至,想附庸风雅,蹭点儿流量,于是也给自己取了一个“西坡”的号。时人调侃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西比东,差多”。

苏轼号东坡居士,这个东坡是苏轼来到黄州以后才有的。乌台诗案让苏轼似乎跌入谷底,兄弟情深的苏辙上疏皇帝请求免官,以此为哥哥赎身。对于哥哥,苏辙曾经说“抚我则兄,教我则师”,对自己抚爱有加像兄长那样,对自己教导则像老师那样。 苍龙日暮能行雨,这时多亏了致仕在家的张方平,还没有忘了自己喜欢的这个学生。于是施以援手,派儿子张恕连星夜进京设法搭救。即使王安石也不忍坐视,替苏轼求情。于是在遭受130天的缧绁之苦后,苏轼终于出狱,深感“高处不胜寒”的他携家带口儿20多人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初到黄州,日子过得特别紧巴,可能我们不知道宋朝官员的俸禄并不完全都是真金白银,其中一部分是用实物来顶替。苏轼曾经自注这件事“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自注中提到的“折支”就是指的薪俸用实物代替。所谓实物其实不过是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据史料记载,苏轼当时已经没有薪水可领,只有这些酒袋而已。难道真应了酒囊饭袋这句成语了吗?老老小小二十多张嘴难道要喝西北风吗?任你腹有诗书,任你妙笔生花,也要考虑吃饭的问题。 这时他的老朋友马正卿出现了。马正卿古道热肠,为苏轼生计跑前跑后,向官府申请几十亩地。只不过这些地荒废已久,到处都是荊棘瓦砾,加上天旱,握惯了毛笔细皮嫩肉的手怎么习惯镢锨鋤,所以整完了地以后,苏轼释耒而叹,期盼撒下种子后有个好收成。

在苏轼的诗文里,马正卿是穷得出奇,出奇到什么地步呢?苏辙在赠诗中有这么几句:

男儿生可怜,赤手空腹无一钱。

死丧三世委平地,骨肉不得归黄泉。

徒行乞丐买坟墓,冠帻破败衣履穿。 由此可见,马正卿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不得入土为安。马正卿是苏轼的铁杆粉丝,曾经追随崇拜苏轼二十年,等到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时候,马正卿已经风水轮流转,非复当年窘困了,华丽转身成黄州通判。 有了马正卿的帮衬,有了附近老农的关照,苏轼看到了希望,他挖了一口池塘,用来储存雨水,这样可以浇灌庄稼;在烧荒的时候,他还发现了一口枯井,经过疏浚,井中溢满了清澈的水,让他的心灵也获得了滋润。对于马正卿的雪中送炭,苏轼从内心感到无以回报,他还以调侃的口吻,借用别人的口来说,马正卿帮助自己是“投资”,是想舍一得千。苏轼调侃马正卿,他这样做无疑是在乌龟背上刮毛。马正卿帮助苏轼在大雪天盖好房子,苏轼欣喜地称之为“东坡雪堂”。因为这块地在黄州的东面,苏轼索性为自己取了一个东坡居士的号,从此天下无人不知苏东坡。其实苏轼取这个号还是对马正卿的一份感恩之情,马正卿和苏东坡是同年生人,比苏东坡小八天,按照苏东坡自己的理解,他们这年生人没有一个是大富大贵的,自己和马正卿又是穷人中出类拔萃的,就自己和马正卿而言,马正卿更是“出类拔萃”者。这是正话反说,也正是因为苏东坡将马正卿视作真正的知己,真正的恩人,真正关心老朋友的冷暖,所以他才会这样说。苏东坡在黄州是孤寂的,昔日车水马龙的景象不见了,人人唯恐避之不及。那些所谓的好朋友都断绝了音信,只有马正卿不离不弃。 苏东坡远离庙堂,身处江湖之远,却获得了真正的快意。他看到自己刚下种一个月的庄稼长得非常茂盛,内心充满了自豪和喜悦。那知一个老农赶着一群羊把庄稼踩了个乱七八糟,苏东坡痛心不已。老农却告诉他要想小麦长得好,就不能太茂密,这样才会节约地里的养份, 来年才会更茂盛,庄稼收成才会更好。 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都说穷而后工,正是黄州那段苦难岁月,苏东坡才会如凤凰泥槃那样创作出熠熠生辉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是脍炙人口的。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是“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或者是“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抑或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都无疑不彰显出文学艺术和人生哲理的万丈光芒;就《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而言,也是琅琅上口,为人所津津乐道。 苏东坡,这个可爱的老头。

如果觉得《喜忧参半的人生亦如四季的春夏秋冬(且说苏轼黄州的营生岁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