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如何提高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效能感(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2023-06-12 分类:养生资讯

随着国民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整体向好发展,不少父母教育子女时主动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但由于父母自身气质类型、性格特点、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父母教养方式也有所不同。尽管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但其共同的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子女的学习品质。

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创造力、想象力等良好品质受到外界的影响,但学习品质的提高离不开其自身主体能动性。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即幼儿凭借先前的经验,对目前所要完成的任务持有的自信心,是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自主性认知,是幼儿面对任务时的内部动机。

一、教养方式慎选择,幼儿发展长远看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发展,幼儿兴趣特长班、幼儿网络课程等教育形式不断涌现。无论是家长迫于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压力,还是自身强烈的育儿意识的驱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主性教养方式与专制性教养方式均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1.“坚持”还是“舍弃”,父母对专制性教养方式的艰难抉择

民主性教养方式是新时期教育的代表,是以幼儿为中心,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养方式。专制性教养方式有着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以“虎爸虎妈”的严格要求为特征,幼儿根据父母提前预设的目的有指向性的受教育。父母在选择教养方式时,较多关注最终教育结果,忽视幼儿在受教育过程中的需求与心理感受。

通过调查可知,父母给予幼儿良好的生活条件,满足幼儿合理请求,并不意味着家长放任幼儿自由生长。在尊重幼儿选择权的同时,家长倾向于主观把握幼儿发展方向。家长决定幼儿发展方向,无疑体现了对幼儿的专制性教养。

父母不愿意放弃专制性教养方式的原因,可以从质性研究中的认知发展范畴解释,一是由于家长未真正实现自身理想价值,将其期望与遗憾寄托于子女,期盼子女能够在严格要求的教养方式下加倍努力,而部分家长对教育知识了解较少,难以合理选择教养方式,将对子女的期待转化为严格的管教。

二是父母了解到部分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童年受到了父母严格管教,家长便会把优秀人士的成功归结于父母的专制性教养方式;三是幼儿生活经验较少,对事物的选择主要凭借直觉和兴趣,父母以幼儿考虑事情片面化、浅显化,无长远规划能力等原因,剥夺幼儿的话语权,以期为幼儿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当代父母逐渐开始关注对子女的教育,主动阅读教育书籍。父母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相关教育知识,加之自身受到过高等教育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了解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全面发展的人,拥有无限的发展潜能。

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但观念上的更新并不意味着父母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实行积极的教养方式,并不意味着父母掌握实施积极民主教育的方法。父母教养方式的主体包括父母和子女,实施教养方式的过程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儿童自身特点不容忽视。

民主性教育重在对幼儿的引导,家长若不具备专业的教育能力,则实施起来面临低效且局面不可控的情况。专制性教养方式以家长的直接意愿为中心,幼儿为任务的执行者,这种教养方式下,家长能更快地看到教育成果。

例如孩子性格过于外向,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家长民主性的沟通似乎达不到快速、理想的教育效果,耐心达到极限的家长便会采取强制性的教养方式使幼儿服从自己,使幼儿的行动按照自己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

当家长以专制性教养方式对待子女并觉得十分有效、可行时,专制性教养方式便逐渐取代最初的民主性教养思想,成为家长与子女交往的主要方式。尽管积极、民主的教养方式是当今提倡的教养方式,但由于幼儿气质特点、家长耐心及教育专业能力等原因,专制性教养方式实施起来更加高效。

研究结果表明,民主性教养方式与专制性教养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且对自我效能感有积极影响。民主性教养方式中,成人有意识引导儿童,促进其非智力品质发展。家长与儿童平等、和谐的相处使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不断发展自我效能感。

专制性教养方式中,子女虽按照父母给定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父母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且对子女的教育以积极的教育目的为方向,在严格要求下,子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良好发展。

幼儿在专制性教养方式下执行学习任务,并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知识储备,使得幼儿具备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使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积极发展。因此实证分析及质性分析结果均表明,民主性教养方式与专制性教养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发展。

父母应当以民主性教养方式为主,合理、适度地运用专制性教养方式,将专制性教养方式与民主性教养方式相结合,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引导。父母给予幼儿严格要求的同时,将幼儿视为发展中的、完整的人,以合理化语言使幼儿理解行为的意义,避免幼儿在专制性教养方式下产生消极心理。

2.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产生全面与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子女幼儿期、童年期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持续到青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并且促进或制约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比如心理健康,在民主性教养方式下,幼儿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能力,并且在被尊重的教养方式下,幼儿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

父母在选择教养方式时,不应只关注当下的功利性成果,也应当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父母若仅以获得知识为教育幼儿的目的,忽视幼儿心理情感健康,会使得幼儿对新鲜事物产生抗拒心理。若父母过度溺爱幼儿,会使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较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化情绪。

放任性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没有规则意识,形成对待事情消极懈怠的心理。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影响个体幼儿时期的发展,对其一生的发展也有着意义。结合认知发展、情感态度、技能水平三个范畴,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影响的全面性与深远性。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析,3-6 岁的幼儿正处于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时期。积极教养方式下,父母尊重幼儿思维发展水平,以充满童趣的言语结合生动的肢体动作与幼儿交流,给予幼儿足够的表达机会,引导幼儿在平等环境中自由探索。消极教养方式下的父母易剥夺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利,视幼儿为被动发展的个体,较少提供幼儿与父母平等交流的机会。

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幼儿对世界的感知程度是不同的,积极教养方式下的幼儿认知水平,往往高于消极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幼儿时期不同的教养方式不仅影响了幼儿知识储备,也影响着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情感态度方面,积极教养方式下的父母能够尊重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子女适当的鼓励,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环境。在上述环境中,幼儿更容易获得自我肯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幼儿积极健康成长。

从技能水平的角度分析,积极教养方式下的父母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运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幼儿提升自身技能,消极教养方式下的父母易表现出忽视幼儿发展和苛刻要求两种极端。无论消极教养方式下幼儿是否得到发展,其在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并不能感受到良好的心理体验。

消极教养方式下幼儿对所学技能的感悟与体验与积极教养方式下幼儿的心灵体验是不同的。幼儿时期父母选择的教养方式看似是对幼儿当前的教育,实则影响着幼儿未来发展,看似是对幼儿进行知识或技能单一方面的教育,实则影响着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品质多维度,整体把握是关键

1.正确理解幼儿学习品质

幼儿学习品质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幼儿学习品质是一种非智力能力,通常指幼儿整体的学习心向。部分家长缺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正确认识,将幼儿学习品质视为掌握理论性知识的水平,以识字量、古诗背诵量、拼音记忆量等,可量化文化知识衡量幼儿学习品质

家长过早要求幼儿记忆大量文化知识,使幼儿逐渐降低学习兴趣,尽管幼儿能够背诵大量理论知识,但依然停留在机械记忆水平,并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内涵。正确理解幼儿学习品质的家长能够认识到提升幼儿学习品质在于提升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兴趣等非智力能力。

3-6 岁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提倡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做事,培养幼儿对外界的好奇心,使幼儿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家长应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误将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作为评判幼儿学习品质的标准。

家长应立足于幼儿实际年龄和发展水平,把握幼儿生长规律,培养幼儿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使幼儿热爱学习,有积极探寻知识、解决问题的态度,热爱自然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

2.全面把握幼儿学习品质

幼儿学习品质由主动性、创造性、反思能力、好奇心等方面组成,学习品质某一方面的发展,不能代表幼儿学习品质总体水平,应从多维度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学习品质。基于技能水平范畴,从父母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关注程度中,分析父母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意识。

从访谈中发现,父母认为幼儿学习品质是一项重要的品质,部分父母表示子女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变化的自然天气有浓厚的兴趣,愿意探索大自然。男孩的家长表示孩子喜欢拆卸、组装玩具,创造力较好,但家长试图让幼儿讲述如何操作,或者引导幼儿解释零件的作用时,幼儿则不愿意进行语言表达。

女孩的家长则表示幼儿拥有良好的好奇心,喜欢向家长提问,口语表达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但动手能力较低。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大多会产生妥协态度,认为是由于子女的性格、气质等特点所致。部分家长并不追求幼儿学习品质的全面发展。父母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整体内涵把握不全。

学习品质由多种非智力因素组成,因此不应只注重个别方面发展,而应当整体把握、全面评价。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具备多数良好的学习品质即可,不具备其中某一学习品质并不影响幼儿学习品质整体质量。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教育者在引导幼儿时,应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全面发展,不应忽视或过度重视某一维度,学习品质做为组成概念应当整体把握。

其次,幼儿由于性别、年龄的差异,其兴趣爱好均会存在不同,不能以某一行为判断幼儿的某一能力,同一种能力可在不同的行为中得到体现。比如,男孩子对汽车感兴趣,而女孩则很少对汽车感兴趣,对玩具熊、布娃娃可却非常喜爱。

这是由于性别的差异造成的,不能仅以男孩不对布娃娃感兴趣,则判断其不具有良好的兴趣品质,女孩不对汽车感兴趣,则判断其不具有兴趣的良好品质,男孩女孩均具备良好兴趣品质。对待不同的幼儿,应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分析问题,不能根据单一的因素进行判断。

三、总结

近年来,以儿童为中心、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等教育思想逐渐普及,幼儿学习品质成为教育者的关注点。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是否会导致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差异,进而导致幼儿面对学习任务时持有不同的态度?

研究三者的关系有利于家长选择教养方式时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及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利于为培养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创造性人才提供科学支撑。

如果觉得《如何提高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效能感(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