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王卫国:战胜足跟痛(跟上时代步伐)

2023-06-13 分类:养生资讯

足跟痛(painful heel)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所引起。常见的类型有跟骨骨刺、跖筋膜炎、跟垫痛、跟骨后滑囊炎、跟骨骨突炎、距骨下关节炎、跟骨骨膜炎、足弓结构发育异常、跟腱炎等。往往发生在久立或经常大量行走者,是长期、慢性损伤引起。治疗大多可以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康复理疗、手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方法。

【病因病机】

足跟痛多因老年肝肾不足或久病体虚,气血衰少,筋脉懈惰,加之体态肥胖,体重增加 久站造成足底部皮肤、皮下脂肪、跖腱膜负荷过重。足底的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止于5 个足趾近侧趾节的骨膜上,如果长期、持续地牵拉,可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劳损或骨质增生,致使局部无菌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疼痛。

【常见类型】

1.足跟骨刺

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即“跟骨骨刺”,也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位神经,从而导致足跟部位疼痛。

2.跖筋膜炎

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等多种元素积累所引起的病变,病理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是可以自愈的。

垫高足跟,可以相对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可以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3.跟垫痛

青壮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更多的振荡。随着年龄的增加,跟垫弹力相对也随之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共同组成的弹性衬垫。

4.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所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5.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从而引起,疼痛发生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可自然消失。

6.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本质上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疼痛部位大多为前跗骨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7.跟骨骨膜炎

由于骨膜及骨膜内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

8.足弓结构发育异常

具体表现为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

9.跟腱炎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过度使用可导致跟腱内的纤维发生慢性损伤,如超负荷的运动、频繁在硬性地面奔跑、爬山等,均可引起跟腱炎。

【鉴别诊断】

1.跟骨骨髓炎

跟骨骨髓炎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严重者可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和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2.跟骨结核

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局部微热,肿痛范围大,全身情况较差,或伴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X线光片检查可鉴别之。

【治疗】

1.手术治疗

(1)跟骨骨刺切除术:针对于顽固性跟痛症,且X线片证实有骨刺者。

(2)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适用,目的是降低跟骨内压,治疗顽固性无骨刺的跟痛症。

(3)跟骨神经切断术:对于无原因顽固性足跟痛可采用。

(4)跟骨滑囊切除术:将跟骨结节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5)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通过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摆正外翻的跟骨,使跟骨有一个良好的生物支架。

2.理疗:

(1)理筋手法: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做按压、推揉手法,以气血,使气血疏通,减轻疼痛。

(2)物理疗法:可选用超短波、红外线等方法配合治疗。

3.药物治疗

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压痛点注射醋酸强的松龙,每周一次,往往2~3次治愈。可用曲安奈德20mg加1%利多卡因2ml做痛点注射,每周1次,2-3次为1个疗程。

【中医药相关治疗】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其为“足跟痛”。

(1)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淤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2、肝肾亏虚证: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藏血,而肾主骨、藏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不荣则痛,症见站立或行走时足跟部酸痛、隐痛,痛处喜按,触之痛减。

3、寒凝血瘀证: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2)治疗:

1、针灸治疗:

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溪、复溜、太冲、肾俞等穴位;可艾灸神阙、气海、关元等处;

2、使用《骨伤方药学》中收录的中药制剂“骨科外洗一号方”水煎熏洗,以宽筋藤、王不留行、大黄、刘寄奴活血祛瘀通经,钩藤、防风、大黄、荆芥舒筋止痛祛风。“散瘀和伤汤”外敷,方中红花活血行瘀;番木鳖、生半夏通络散瘀,消肿止痛;骨碎补补伤;葱、醋通络散结;甘草调和诸药,以奏活血散结止痛之功。

3、治宜养血舒筋、温经止痛,内服当归鸡血藤汤;肾虚者治宜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内服健骨灵方(本研究团队经验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足跟疼痛的危害】

虽然说足跟痛症状简单,发病原因和类型也较为清晰,但是它为许多的生活不方便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人体主要的十二条经络中有六条经过足部,足部穴位无数,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全身经脉运行,造成迁延性病变,轻则行动不便,重则可导致肢体瘫痪。要多多注意,不要不当回事。

足跟损伤后,跟腱呈现充血、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跟腱血管扩张,血浆和细胞外渗,产生大量渗出液的同时,跟腱细胞活跃,产生大量粘液素,导致关节肿胀以及活动受限。如果不及时处理,晚期可发生跟腱增厚、关节内粘连和软骨变形等问题。如果反复损伤,造成跟腱缺损,就会导致跟腱绒毛水肿、肥大、增厚、使跟腱组织修复能力丧失,严重者或将丧失行动能力。

【如何预防和减轻脚足跟痛】

第一:选择软硬度合适的鞋子和厚鞋垫,可以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或者选用足部矫形鞋垫,减少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得到充分休息。

第二: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等。

第三:坚持适量足部锻炼,以增强足踝肌肉的力量和韧带的弹性,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使用外用药物前,最好先用温水泡脚,然后再外用擦剂或膏药。

第五:除了到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理疗外,临睡前可用热水泡脚,或将足部置于有加热作用的电暖气、电手炉、红外线灯、家用理疗仪等设备上,适当使足部得到加热,温热的作用可明显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对于缓解疼痛有很大帮助。

总结:生活中很多人的足部都会出现疼痛,大部人都不当一回事,通过以上文章的描述,相信大家对足跟痛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家里有患有足跟痛的的家人一定要劝说他们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的加重。

如果觉得《山东中医药大学王卫国:战胜足跟痛(跟上时代步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