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琴(古代君子养修之物)

2023-06-1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8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古琴,深沉、浑厚、古朴、淡雅,有着以静制动之美。

这种美,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这种美,使之成为文人雅士们不可或缺的修身养心的伴侣。 唐甄《潜书》中提到:“君子之道,修身为上,苟能修身,虽终为布衣,其贵于宰相也远矣。” “修身”是一种对自己自律的苛求。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养心”强调心静,静是一种心态,心喜静,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古代文人重视以琴修身养心。《礼记》中的“士无故不彻琴瑟”,士不彻琴瑟,就是要以琴为手段去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 礼是乐之本,琴被用于“约之以礼”,以达到士“克己复礼”的修身目的。

因此,琴被古人当做圣人之器,琴乐圣洁飘逸,可以载道,可以象德,可以明志,可以修身,可以静心,可以启智,可以养生,也可移人性情也。 古琴音乐对清、幽、淡、远的追求,即是“修身律己,万事离心”。 但是,在现代,古琴修身养心的功能慢慢被淡化,大部分人仅将古琴当作表演的工具。 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提到:“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太音希声的道理现在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琴学的正道已然很难恢复。 如果不以中正平和的性情状态来对待弹琴这件事,却只把弹琴看做一门技术,这样的话,琴道也就慢慢失传了。 我们平时抚琴或是听琴,只要不单单将其当做一门技术,而是用心体味琴中意趣,气定神闲,温和舒心。 太和之气鼓荡宣畅,心中指下悠然自得,用一种中正平和的性情状态来抚琴,静心品味各家各派的不同风格,有喜好,但不执念,静心以破执。

那么这些意趣,我们自然能慢慢体会,逐步达到音与乐和,乐与心和,心与自然通融、畅和的境界,从而领悟圣人之道,也能让身心舒畅起来。 沐浴更衣、净手、焚香,一床古琴横放于案几之上,抚琴、听琴。 心静如水,气定神闲,感受琴声与天地山水间合二为一,至此让我们试着通过古琴修身养性,从中获得感悟。

如果觉得《古琴(古代君子养修之物)》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