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特刊」以大爱之心)

2023-06-1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57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以大爱之心 立大善之德

接受荣誉。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摄

他们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他们坚守正义,弘扬正气;他们践诺守信,言行一致;他们勤勉实干,恪尽职守;他们事亲行孝,守望相伴。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人,他们用无私、奉献和大爱,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文明雄关,德耀中华。9月2日,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戈壁明珠——嘉峪关举办。以大爱之心,立大善之德。在活动中,闫桂珍、郭斌、蔺世琦、李小梅、马?等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代表交流分享了他们的感人事迹,现场掌声不断。他们的事迹激励社会各界向好人看齐,向榜样致敬,把善行分享,让美德传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金鑫

一片丹心育桃李

——访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中国好人闫桂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金鑫

“小时候家中生活非常贫困,好心的乡邻和老师给我凑钱才帮助我完成了学业。所以,当了老师后,我就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更多的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让他们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个初心,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教师闫桂珍坚持和践行了34年。这些年,在学生们心中,她是和蔼可亲的“闫妈妈”;在老师心中,她是平易近人的“闫大姐”;在家长心中,她是最放心的人。

1985年9月,23岁的闫桂珍拎着一卷旧铺盖和一个装满书籍的大木箱,登上火车,离开了东北老家,来到万里长城的西端——嘉峪关。从此,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心中的梦想,她一直努力的奔跑着。

翻开闫桂珍的语文备课教材,每页空白位置都被她写满了注释。语文课她带了30多年,讲了至少30多遍,可她仍然像刚登上讲台一样,认真地准备着每一天,每一节课。

在教学工作中,闫桂珍数十年如一日,勤字当头,精益求精,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总是用爱心、耐心、诚心去帮助他们进步。她说,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希望、是国家宝贵财富,一点都含糊不得。

在教学中,闫桂珍创新教学理念,热心教学改革,潜心教学研究,探索出“点拨导学”“激情感染”等多项语文教学法,并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课题《课本剧编、排、演对高中语文教学素养提升的作用和研究》获得2014年甘肃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她的工作精神也影响和带动着学生,学生们刻苦努力、积极上进。她所带的高考毕业班升学率都在90%以上,有七届是100%。所教学生多次摘得省市语文高考单科状元,高考语文平均分超出全省语文考试平均分15分以上,最高达27分,成为享誉陇原的教学名师。这些年,在闫桂珍悉心培养下,有3名学生获得省文科状元,20多名学生分别考取北大、清华,4000人走进了大学校园。

为了帮助更多的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012年,她发起成立了“嘉峪关市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基金会”。7年来她和基金会成员踏遍了甘肃定西、天水、会宁、环县、天祝等贫困地区沟沟岔岔,行程2万多公里。在全社会支持下,基金会现已募集助学资金570余万元,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2300多名。

为了提升贫困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平。在省教育厅支持下,闫桂珍在全省率先创立嘉峪关市闫桂珍名师工作室,并以此为平台,辐射全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打造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名师团队。目前,工作室已在省内环县、岷县、会宁、积石山、临洮、肃南等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创建了10个二级工作室,参加培训教师累计达1500多人。

近年来,闫桂珍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 “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十大陇人骄子”“甘肃省道德模范”等60多项荣誉。

用行动诠释人间大爱

——访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蔺世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金鑫

“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救命,我往水库跑去后发现有人落水,我赶紧跳入水里,先是救起了正在挣扎的女士,将她送上岸后,又立即扎下水,将沉入水底的男子带上了岸。”在2019年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现场,蔺世琦讲起了当年他在水库救人的情形。

蔺世琦是酒泉市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管理所职工。多年来,在危急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抢险救人,挽救他人生命,用无私行为诠释了人间大爱。

2009年7月18日,正在岗位上工作的蔺世琦突然听到呼救声,立刻以最快的速度跑到了水库坝后的消力池边。当他看到一名女子正在水中挣扎时,便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救起了该女子。将女子送上岸后,得知还有一名男子也掉入池中,蔺世琦顾不上喘息,再一次扎入三四米深的水中,去寻找沉入水底的男子。寻找未果,蔺世琦上岸喘了口气后,又一次扎入水中,但还是未找到落水男子。终于,在他第四次扎入水中后,找到了那名沉入水底的男子,将男子带上岸时,蔺世琦自己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

“我的妻子知道后,也埋怨过我,主要是担心我下去上不来怎么办,孩子怎么办,这个家怎么办。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时间再长一些,自己也可能上不了岸。但救人要紧,我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蔺世琦说。

蔺世琦告诉记者,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后遇见此类情况,他肯定还会挺身而出。

2011年7月2日,一辆满载42名乘客的大客车经过鸳鸯池地段时,由于行驶速度过快,下雨路滑,导致车辆发生侧滑,不慎翻入酒航路北侧的路基下,情况十分危急。驾车路过的蔺世琦刚好目睹翻车的一幕,他立即展开抢险救援,指挥受伤的人们进行自救,并驾驶自己的车辆往返医院十多趟,运送伤者。在他的指挥和抢救下,受伤人员都被及时送至医院抢救,并全部得到了救治。

蔺世琦不仅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在平常他还乐当一名志愿者。他积极参与微笑梦工厂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了金塔县爱心志愿者团队,多次参与和组织各种慈善活动。三年来,他共捐款1.5万元,募捐爱心物资近10万元。

蔺世琦的母亲卧病在床,长年在外求医,家里借债不少。一家人的生活全部要靠他的工资,他既要偿还欠款,还要供女儿读书,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这些年,我唯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我对她们照顾得太少,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但是我不后悔,我帮助了别人,使别人渡过难关,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蔺世琦说。

2010年11月,蔺世琦被授予“甘肃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2012年2月被酒泉市委授予“风采市民”称号,2013年1月被甘肃省评为“第三届甘肃省道德模范”。

把诚信凝成德行

——访中国好人、嘉峪关市道德模范郭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金鑫

“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据为己有,做人要老实,也要讲诚信!”一张转账支票45万元,一张现金支票4.6万元,当被记者问捡到支票是否有过据为己有的念头时,中国好人郭斌给出了果断的答复:“没有。”他说,当时就想到丢了这么大金额支票的人肯定很着急,要赶紧联系找到失主还给人家。做这件事情,他仅仅是图个心安理得。

郭斌是酒钢宏兴股份公司运输部机务作业区一名普通职工,他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郭哥”。

“当时,发现两张支票不见了,脑袋‘嗡的一下’不知所措,万分焦急!”2009年3月5日上午,嘉峪关市安达物流运输公司的出纳蒋女士到建行办理业务,由于单位还有急事,办完业务后她就匆匆忙忙离开了银行,回去后发现,两张盖好公章的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都不见了。她说,一张转账支票45万元,一张现金支票4.6万元,由于各项手续齐全,不管是谁都可以兑换现金。

“你好,我捡到一张现金支票和一张转账支票要想交还给你。”当日下午,蒋女士电话响了起来,电话那头传来的正是郭斌的声音。

原来,蒋女士办完业务后,郭斌也到银行取钱。在填写单据处,郭斌发现一个塑料袋,里面有数本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其他票据和少量现金,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张已经盖好公章的4.6万元现金支票和45万元转账支票。郭斌将情况向银行工作人员说明后,银行告知对方电话,郭斌与蒋女士最终取得了联系。

蒋女士从郭斌手中拿到支票后,当即掏出一些现金予以感谢,但被郭斌婉言谢绝。

作为酒钢运输部机务作业区的一名职工,郭斌敬业爱岗,关心同志,乐于助人,为人淳朴,是领导眼中的好同志,同事心中的好师傅。由于他性格豪爽,说话直白,大家喜欢和他交流。同事们都夸他:“郭哥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学习的好榜样。”

拾金不昧,诚实守信;临危不惧,火场救人;为人淳朴,热心助人……在酒钢,“郭哥”的事迹故事很多很多,他的事迹让嘉峪关市感到温暖,让酒钢人感到骄傲,让奉献爱心的接力棒在嘉峪关市传递得更远,更远。

2010年,郭斌被评为嘉峪关市首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今年4月,他又荣登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

达沙村的“领头羊”

——访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马?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鑫 张文博

27年来,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党支部书记马?始终守心如一、敬业奉献,带领全村群众艰苦拼搏、奋发不息,走出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华丽嬗变。

9月2日,在2019年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上,马?作为嘉宾,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作为村党支部的“班长”,马?深知提升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重要性。“只有个人能干了,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支持,才能把群众的事办好。”马?说。

为此,他重视个人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的锤炼锻炼;带头从电视、网络、文件、报刊上学习党的理论政策;自觉树立良好的家风……

他还提倡推行村班子成员联系帮扶机制,每名班子成员联系一名贫困老党员,思想上扶志、生活上扶困,让他们在感受党的温暖关怀中树立脱贫信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把全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他创新“村民知情大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为全村群众搭建了“谈话说事”的平台。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达沙村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了一个政策、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声音。“村民知情大会”的做法,还在临夏州全州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达沙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村,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足1.4亩,长期以来全村群众靠天吃饭。带领群众脱贫发展成了马?最操心、最着急上火的事。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马?挨家挨户察访民情、谈心交心,跑遍村上的每个角落,因户因人制定了实施脱贫发展计划。

组建成立两个种植养殖合作社;落实精准扶贫贷款、产业扶持资金、妇女小额贷款等到户资金700多万元;动员16户群众发展当归种植、80户群众发展蜜蜂、獭兔、牛羊养殖;引导50户群众外出发展牛肉拉面等餐饮服务业;帮助600多人输转就业;帮助105户群众改造了危房、30户群众搬出了“穷窝”……

短短几年时间,全村危旧房改造覆盖面、自来水入户率、水泥路通户率、电网覆盖率、宽带网络入户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六个100%”,2015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脱贫以后,马?没有停止带领群众向前奔跑的脚步。

2016年,他争取项目资金,带领群众实施了草鸡养殖场、大门改造、圈舍改造、太阳能路灯安装、花卉行道树栽植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如今,“家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秀美画卷,已成为达沙村的真实写照。

2017年,达沙村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镇”;2018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甘肃省卫生村”;达沙村党支部被评为“甘肃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马?个人也获得了“陇原先锋岗”、首届“临夏好人”称号、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等多项荣誉称号。

用柔弱肩膀撑起一个家

——访中国好人、嘉峪关市道德模范李小梅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金鑫

丈夫因高空作业出现意外导致高位截瘫;公公因脑梗塞后遗症常年卧病在床;婆婆孙秀英患有听力障碍,几乎失聪……面对一连串不幸,嘉峪关市永乐社区居民李小梅没有退缩,而是勇敢担起妻子、母亲、儿媳的责任,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家庭中的每个成员。

真水无香,大爱无言,13年如一日,她用所有的爱陪伴着瘫痪的丈夫,照顾着老人和孩子。她以不离不弃的坚定信念,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

李小梅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的一天,一个电话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李小梅一家人宁静幸福的生活。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眼泪止不住往下淌。”李小梅说,“电话里说,我丈夫工作时从高空坠落,伤情十分危重。”医生告诉她,她爱人的第4节、第5节、第6节颈椎都摔断了,以后生活将不能自理。看着病床上的丈夫,李小梅觉得像天塌了一样!

儿子当时还小,该怎么和儿子讲这件事?又该怎么面对公公婆婆?公公婆婆本来身体就不好,要知道儿子变成现在这样,肯定会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一度曾想过离开这个家,但她知道,她一旦离开,这个家就垮了……李小梅说,那些日子是她生命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泪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要振作起来,不能让这个家就这么垮了!”李小梅暗下决心,要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

一段时间后,公公得知了儿子瘫痪的事,从此一病不起。高血压、脑梗、老年痴呆……疾病一直折磨着公公。婆婆每天以泪洗面,因为着急上火,两个耳朵近乎失聪。

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丈夫和公公婆婆,李小梅决定搬到公婆家,和老人一起生活。每天早上,李小梅先做好早饭,让儿子吃完按时上学,等丈夫醒来后,李小梅就给丈夫擦脸和身子,喂丈夫吃早饭,然后每隔2个小时,就帮丈夫翻一次身。夜里也是一样,睡到半夜,起来给丈夫翻身。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李小梅白天都会帮助丈夫做运动。2013年,李小梅的丈夫又患上了肾积水,医生说不能剧烈运动,李小梅就只能帮丈夫揉揉胳膊,捏捏腿。照顾丈夫的同时,还要照顾公公,为了让公公早日康复,每天无论多忙多累,她和婆婆扶着公公在客厅里练习走路。喂药、喂饭,李小梅精心侍候,从不厌烦。婆婆见亲戚就夸:“我家小梅待我们比闺女还亲。”

13年来,李小梅一直默默地为家庭任劳任怨地奉献着,邻居问她对公公婆婆丈夫怎么这么好,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邻居街坊们称赞她:“李小梅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特刊」以大爱之心 立大善之德

如果觉得《「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特刊」以大爱之心)》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