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名人百科」盛世大帝——圣祖仁皇帝康熙(一)

2023-06-1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5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4 分钟。

【名人简历】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死后葬于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历史功过】

“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的贡献。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很有本事,尤其是康熙皇帝。”这是毛泽东的评价。除去近代史上的几十年;清朝在中国的历史上还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年代,尤其是圣祖玄烨——康熙大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伴随他61年的政治生涯载入史册的,是他显赫的文治武功。除鰲拜、平三藩、统一台湾、稳定西藏,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他立志治理黄河水患、减轻赋税、实行科举、提倡满汉平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中国历史上堪称千古一帝者:前有唐太宗,后有康熙帝!

【名言名文】

1.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清圣祖实录》

【赏析】康熙在位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为了巩固清王朝的政权,日理万机,平三藩,定新疆,收台湾,战沙俄,南征北战,东巡西狩,走出了一条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道路,为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坚持勤政爱民,始终认为“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业绩。

2.读书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即有一日之益。

3.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几,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孝懿仁皇后逝世后,康熙为悼念亡妻,作诗如下:

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

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

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

交颐泪洒夕阳红,徒把愁眉向镜中。

露冷瑶阶曾寂寞,烟塞碧树恨西东。

旧诗咏尽难回首,新月生来枉照空。

弯影天涯无信息,断弦声在未央宫。

淅沥动秋声,中心郁不平。

离愁逢叶落,别恨怨蛩鸣。

寂寂瑶斋隔,沉沉碧海横。

玉琴哀响辍,宵殿痛惨更。

音容悲渐远,涕泪为谁流。

女德光千禩,坤贞应九州。

凉风销夜烛,人影散琼楼。

叹此平生苦,频经无限愁。

失题

雨过风来紧,山塞花落迟。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天宁寺

小艇沿流画桨轻,鹿园钟磐有余清。

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

澄海楼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登澄海楼观海

朱栏画栋最高楼,海色天容万象收。

海底鱼龙应变化,天中云雨每蒸浮。

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日真成广汉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凭轩帷是羡安流。

无题

挽弓策马论英雄,漫卷黄沙破帝宫。

文治武功真大略,佩文新谱墨林崇

康熙28岁平定三藩时所作:

长相思(词牌)二首

桃花飞,杏花飞,片片飞花林中随,把酒轻锁眉。

槐花落,桂花落,点点落花逐流水,征人归不归。

歌千阙,词千阙,天长地久情切切,与君吟留别。

诗一行,赋一行,墨染白素泪成霜,那堪秋风凉。

长相思, 长相忆, 相忆相思君知否, 情浓两处愁。

长相伴, 长相守, 相守相伴妾所求, 恩深水长流。

【人物传说】

铜帮铁底三道亮子与黑妃的传说

在宁安市石岩镇四合村边牡丹江中游,水量不大时,可见又宽又长的三道亮子横在江中。这就是在清代时就已闻名的宁古塔三道亮子,如今已有三百一二十年的历史,至今未毁,这不能不说是黑龙江古代水利建筑的一奇、一谜。那么,为什么古人会在偏远的宁古塔牡丹江中修筑如此坚固的三道亮子呢?这里流传着一个与康熙皇帝爱妃—黑妃密切相关的美丽传说。

相传东北地区的先民女真人—满人和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捕鱼、打猎的方法,而在江河湖泊中挡亮子—即用碎石堆筑亮子,请君入瓮—让鱼儿们自投罗网,就是其中的绝妙一招。从遗留至今的三道亮子的坚固程度和工程量可以得出,在那个年代,平民百姓是修不了这么大的挡亮子的。所说三道亮子是康熙皇帝亲下圣旨,朝廷拨银子,由清朝宁古塔官府修筑的,并以“铜帮铁底”名传东北。可是,清王朝廷为什么要在偏远的宁古塔牡丹江中修造三道亮子呢?

康熙皇帝一生娶了四位皇后、四位皇妃及妃、嫔等五十五人,其中有蒙古族、满人十大家中的赫舍里氏、佟佳氏、钮祜禄氏、瓜尔加氏等各个民族的女子。熟读经史的他深知,自己的祖先是在明朝初期的古建州—牡丹江与绥芬河一带“龙兴”成为明代东北女真人三大部之一的建州女真的。后三迁到辽东,太祖努尔哈赤父子率领以建州女真为主力的八旗兵统一东北,建立大清王朝,进军中原,统一中国。从太祖努尔哈赤始,清朝的前几位皇帝都十分看重与各个势力较强的民族、部族联姻,以之笼络人心,依靠他们巩固皇权统治,这就是历史上的政治联姻。而康熙皇帝更加重视皇族爱新觉罗氏的故乡,在牡丹江边设立宁古塔将军,统辖东北的北部广大地区。他还十分敬重他的女先辈,特别是出生在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的,金代第五位皇帝有“小尧舜”之称的世宗完颜雍之妻乌林达氏。这位乌林达氏不仅美貌闻名朝野,而且聪明贤慧,有胆有识。为了保护丈夫,帮助丈夫取得皇位,当垂涎其美色的海陵王完颜亮命其进京时,她没有拒绝,而是在进入京城之前自尽而死。完颜雍夺得帝位后追封乌林达氏为昭德皇后。

也许是敬重这位女先辈,也许是重视宁古塔地区,总之娶一位宁古塔美女是康熙皇帝的一大心愿。一天夜里他梦见在东北的一条大江边,一位穿着朴素、脸上不饰胭脂却如花似玉的民间美女,抱着一支大翠鸟跨上一条龙飞腾而起……醒来,这民间美女犹如在眼前,一颦一笑活灵活现。第二天早朝,他派一位来自宁古塔的大臣为钦差大臣,去宁古塔选秀女—选妃。特别嘱咐一定要找到抱凤骑龙之女。选妃,不公八旗的女儿有资格参加,平民百姓之女也可参选。钦差和官府的官员们反复筛选,选出了旗人家的五十名美女。可钦差大臣仍一直愁眉不展,尽管他对美女们又是启发又是引导,百般询问,可始终没有一个和万岁爷一再交代的“抱凤骑龙”沾点边,这样他咋交差啊!他这么一说,宁古塔的官员们一个个地也傻眼了,天底下哪有一个闺女能抱凤骑龙啊!宁古塔的副都统听钦差大臣说皇上梦见在一条大江边看到抱凤骑龙之女的,这条大江一定是牡丹江无疑。便建议沿江寻访。一天,他们来到牡丹江边的小渔村。这里是盛京三品协领瓜尔加氏瑚满的老家,他的妻儿还住在这里,以打渔为生。小渔村来了京城的大官,还是来选秀女的,自然是喜从天降,热闹起来。看了几家旗人的闺女,钦差连连称赞:“个个是美女啊!”便问瑚满夫人还有几位千金,瑚满夫人说还有一个老四,抓鸡去了,长得黑,大人不用看了。钦差大臣才想提起抱凤骑龙的话头,听见身后有人咯咯一笑,一回头,他看见不远的墙豁口露出一张美丽的笑脸。黑黑的刘海儿下圆圆的脸庞如同满月,红唇白牙,笑得灿然。也许是在墙垛子的阴影之下,脸色红中有黑,真像一朵盛开的紫红紫红的玫瑰花。这闺女看见妈妈在场,也不怕生人,一纵身跨上墙,怀抱着的大公鸡惊叫了一声。钦差大臣猛地一拍脑袋,大声喊道:“这不是抱凤骑龙之女么!”他慌忙跪倒在地,向这女孩儿叩起头来……

这位瓜尔加氏的民间美女,就是瑚满的四女儿,乳名旱三春,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年方十七。康熙卅九年(1700年)十二月,康熙册封她为和嫔,五十七年升为和妃。康熙皇帝非常喜欢这位来自遥远的牡丹江边的嫔妃,下令赏她父兄为官,在宁古塔新城里修造皇亲府,下拨银两在其故乡宁古塔城修造皇亲府,在她乡下老家捕鱼的牡丹江江中修筑三道捕鱼亮子,泽被一方。这就是旱三春被宁古塔人叫作黑妃、牡丹江中有名的铜帮铁底的三道亮子的来历。为此,黑妃的乡亲们还在牡丹江边建了娘娘庙,历时三年之久,上世纪60年代才毁掉。

其实“黑妃的传说”并非古人的编造,黑妃确有其人。康熙皇帝的四位贵妃中就有一位是瓜尔加氏(瓜尔加氏是满人十大姓氏之一,辛亥革命后满人成满族,多改汉姓关)。这位贵妃没有生儿子,盛年时受康熙皇帝之命抚养早孤的孙儿弘历(即乾隆皇帝),对弘历—乾隆皇帝有养育之恩。为感念她抚育四子弘历(即乾隆皇帝)的功劳,雍正继位后尊其为皇考贵妃。乾隆登基之年,晋为皇祖温惠贵皇太妃,康、雍、乾三帝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尤其是对乾隆—中国最后王朝的杰出帝王的成才,出自牡丹江—宁古塔的“黑妃娘娘”是有一份功劳的。

康熙与“宫门献鱼”

“宫门献鱼”原是一道民间菜肴,名称为“腹花鱼”,是用鲜活鳜鱼为主料烹制而成的。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在1670年巡视江南察访民情,在暗访宫门岭时首次品尝到此菜。

宫门岭这个地方山势险要,岭下有个宽约丈余的大山洞,形似宫门,洞口处还有个池塘。春秋时,楚武王领兵路过此处,见此岭无名,便挥笔题名为“宫门岭”。此处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平日行人车马络绎不绝,所以洞口外开设了许多店铺,有饭馆、酒店、杂货铺和客栈等。

一天康熙微服出访来这里,独自跨进池塘边的一家小酒店,要了一斤酒和一盘鱼,就自斟自饮起来。不一会工夫,一盘鱼便被吃完了,他觉得此菜口味不错,就又要了一盘。店小二送菜来时,康熙问此菜何名,店小二答曰:“腹花鱼”,见客人脸上露出好奇的神色,店小二便指着窗外的池塘说:“这鱼就出产在这个池塘里,平时它喜爱吃鲜花嫩菜,鱼腹上满是金黄色的花纹,所以就叫它腹花鱼。”

康熙听后说道:“店家,我给此菜改个更雅致点的名字如何?”店家听了很高兴,便拿来笔墨纸砚。康熙提笔挥写了“宫门献鱼”四个大字,后面落上了题款“玄烨”二字。店家不知玄烨是谁,只是见字写得挺漂亮,便将它挂在墙上。

一日,江浙总督路过此处,在店堂里发现有落款“玄烨”的“宫门献鱼”题幅,不禁大吃一惊,忙传店家前来问个明白,店家便将事情经过细说了一遍。总督听罢惊呼:“果真是当今皇上御笔所题!”店家听说是当今皇上所题,惊喜万分,连忙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从此以后,凡路经此处的行人,不论是官吏骚人,还是富商大贾,都要在此店品尝“宫门献鱼”。小酒店也从此生意兴隆,每日宾客满座。“宫门献鱼”因此扬名天下。

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改进,“宫门献鱼”在烹制和用料上日趋精细。主料鳜鱼要取2斤左右的,洗净后将鱼切成头、尾、中三段,头尾先入热油锅略炸,再与经煸炒的牛肉碎、海米、榨菜、冬笋丁和葱姜蒜末等一起加汤用旺火烧开,再转用小火炖至熟透,收汁后即可装盘。鱼身中段剔骨去皮,用刀修成宫门状,再片成半分厚的鱼片,用蛋清、淀粉挂糊后下油锅炸熟,并将其码在盘中的鱼头和鱼尾之间,淋上芡即成,此菜形似鱼跃宫门,色香味俱佳。

【生平大事】

生于忧患,早承大统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巳时(10时左右),于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宫诞生。他身上有满洲、蒙古和汉人的三种血缘。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帝的童年,竟遭遇了诸多的不幸。

玄烨两三岁时就到宫外避痘,四五岁时出天花,没有特效药,发烧,疼痛,烦躁,恐惧,全靠他自身的抵抗能力,和保姆、太监的精心照料,才九死一生,躲过一劫。幼小的年纪,面临生死的磨难。这场病灾,还使玄烨脸上留下麻子,对于康熙帝来说,这是一种终身的生理遗憾,也是一种终身的心灵痛苦。

玄烨童年还一直受到皇父忽视。从2岁到7岁的6年间,他的皇父顺治帝上演了与董鄂氏的爱情悲喜剧,在玄烨成长的6年里,皇父根本无心、也无暇顾及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教育。

不幸接踵而至,八岁时玄烨痛失皇父。此前玄烨虽然被皇父冷落,但毕竟是有皇父的庇护。但他8岁(7周岁)的时候,年仅24岁的皇父竟然与世长辞。玄烨在乾清宫给皇父守灵、默哀、祭拜、哭号。这给幼小的玄烨,造成巨大的心灵打击和精神创伤。

十岁时玄烨又痛丧母亲。玄烨继位的第二年,生母佟氏就病死了,这时康熙帝才10岁(9周岁)。佟氏去世后,玄烨昼夜守灵, 擗踊哀号,水浆不御,哭无停声 (《清圣祖实录》卷八),宫廷近侍,皇室近亲,耳闻目睹,无不感动。 一个年龄才9周岁的孩子,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形影相吊,实在可怜,应当说是人生幼年之最大不幸。

但是,玄烨在不幸面前,没有怯馁、退缩、消沉、颓废;而是变不幸为有幸,勤奋学习,磨炼意志,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自励的精神,成为康熙帝成长中的宝贵动力。

平定三藩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议。许多大臣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

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落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三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

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潘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智擒鳌拜

康熙十四岁亲政。鳌拜大权独揽,仍把持着权力不放,要把年轻的皇帝变成任凭自己摆布的傀儡。苏克萨哈要求辞职,还政皇帝。这一举动触及鳌拜要害,因为排名第一位的苏克萨哈辞职(时索尼已死),遏必隆、鳌拜势必也要让出辅政的职务,鳌拜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他诬陷苏克萨哈的辞职“背负先帝”,“别怀异心”(《清史稿苏克萨哈传》),罗织二十四条罪状,要把苏克萨哈斩首抄家。康熙不同意,以“核议未当,不许所请”。但跋扈成性的鳌拜在康熙面前挥拳捶胸,疾言厉色,对康熙恐吓要挟,最后连康熙也无法改变鳌拜的决定,结果苏克萨哈被处绞刑。

“是可忍孰不可忍”,年轻有为的康熙如何能容忍这样骄横凶狠的权臣。他在暗中准备着。他挑选一批有勇力的少年侍卫在宫中练习布库(布库即摔跤)。鳌拜上朝也不回避。鳌拜以为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不以为意,他误以为“帝弱好弄”,“心益坦然”(《啸亭杂录》),未加戒备。

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具有崇高威望和非凡才智,不容许任何人侵犯自己心爱的孙子。各种势力迅速地倒向皇帝一边。客观形势对鳌拜愈来愈不利,而他还懵然不察。康熙八年五月,武力夺权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与索额图密谋,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康熙召集侍卫武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啸亭杂录》)。康熙即宣布鳌拜罪状。在鳌拜单独入朝时,由布库少年突然擒拿下狱,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但念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康熙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康熙夺回政权,经过周密策划,精心布置,不动声色,没有动用大军,没有经过恶战,在社会上未发生重大骚动,所以人们评论他:“声色不动而除巨恶,信难能也”(《啸亭杂录》)。

康熙清除鳌拜集团,使皇权巩固,扭转了倒退的政策趋势,撇开了阻挠历史前进的保守力量,使清王朝的封建化和满汉融合的政策得以贯彻,为进一步恢复生产力,削平割据,抵御俄罗斯入侵,实现国家统一,建立繁荣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抗击沙俄入侵

1685年1月,康熙派都统公瓦山等赴黑龙江和萨布索等会议,决定在春暖后发兵收复雅克萨。

康熙发布谕旨:“兵非警察,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利(俄罗斯)无故犯边,收我通达,后渐越界而来,抗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清地,不追宁处;剽动人口,抢掳村庄,捷夺貂皮,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空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爱发兵黑龙江,扼其来往之路,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应即剪灭。”在大军向雅克萨进发之前,康熙又作了一次和平努力,直接写信给俄国沙皇,希望沙皇“迅速撤回雅克萨之罗刹,以雅库等地为界居住。朕即令征讨之大兵停止前进。如此则边界地方可得安宁,而无侵扰之忧,互相贸易遣使,和睦相处。”但是俄国方面野心不死,准备顽抗到底。

因此,于1685年1月20日(清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清军抵雅克萨,向雅克萨猛烈轰击,城内到处起火,俄军伤亡严重,心胆俱裂,走投无路,只得投降,撤出雅克萨。

立废太子,悲苦而死

康熙帝在他青壮年时期确是很有作为,为清王朝的巩固和国家的繁荣宵衣旰食,功勋卓著,不愧为封建时代的伟大帝王。但到晚年,由于众多的皇子争夺帝位,把他搞得心力交瘁。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只有22岁的康熙帝亲临太和殿,参照汉族的“嫡长制”,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特别关心皇太子的成长,比对众皇子的教育倾注了更多的心血。皇太子天资聪颖,学业进步很快,而且身体健壮,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爱。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皇太子不负众望,令康熙帝也很满意,从此对皇太子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

这时,康熙帝自己进入中年,皇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太子与索额图结成一党,威胁到了皇权。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相对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同时,诸皇子及其党羽共同盯住并打击皇太子及皇太子党。于是,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帝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不久死于幽所。又命逮捕其诸子,交索额图弟弟心裕、法保拘禁。康熙帝严惩索额图,打击并削弱外戚势力,给皇太子敲警钟。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皇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

第一件事:胤褆等皇子向康熙帝报告了许多皇太子的不良表现。这些报告,有些是不实之词,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

第二件事:7岁的皇十八子胤衸患了急性病,康熙帝十分焦虑,皇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帝一方面疼爱年幼的皇十八子,一方面又回想起十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帝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到行宫给皇父请安,看到天颜消瘦,竟没有忧戚之意,也没有良言宽慰。康熙帝认为皇太子冷漠无情,缺乏仁义之心。所以在胤衸病死的当天,康熙帝就下令拘执胤礽。

第三件事:在返京途中,康熙帝发现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皇太子可能要“弑逆”。于是康熙帝下决心立即废掉皇太子。

皇太子从康熙十四年(1675年)初立,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废,长达33年之久。这时康熙帝55岁,皇太子35岁。为了培养皇太子,康熙帝可谓费尽苦心。废皇太子一事使康熙帝心力交瘁。这时,康熙帝已经进入老年,而接班人却变得更加渺茫。

储位空缺,诸子纷争愈演愈烈,使康熙帝认识到有必要把这个缺位补上,以堵塞诸子争储之路。鉴于朝中保奏皇八子的势力大、呼声高,康熙帝考虑唯有用嫡长子抵制一途可行。所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以复立皇太子胤礽 ,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次日,康熙帝分别册封诸皇子,试图以此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以及诸子之间的团结。

然而,皇太子复立,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皇帝与太子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帝决定再废皇太子。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再废皇太子。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因为他发现,立皇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

康熙帝因其诸子皇位继承纠葛,大伤元气,郁结成疾,病情日重,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抱憾而死。

康熙晚年被立废太子的风波搞得心力交瘁,加上他晚年得了中风,半身不遂,精力不济,内政外交渐废,吏治逐渐败坏。清初除征地丁粮外,对火耗不加禁止。有人认为放纵征收火耗容易助长官员的贪欲,应当取消,但康熙帝认为官员薪俸薄,容忍了这种做法。他说:“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轩驷马,八驺拥护,皆何所来赀,可细究乎?”结果助长了腐败,导致康熙末年亏空巨大。康熙五十八年(1719)国库储备47368645两,康熙帝死的那年(1722),国库仅有银八百万两。

【秘闻轶事】

康熙与洋酒

康熙是一位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这是因为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疟疾,几位西洋传教士向他建议,为了恢复健康,最好每天喝一杯红葡萄酒。于是康熙皇帝保持这个喝红葡萄酒的习惯一直到去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当朝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皇帝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因此他养成了经常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1714年,在天主教向中国传播时,围绕着对孔子和祖先的崇拜,对天的祭祀,关于天主的名称等一系列问题而引发的争论,史称“礼仪之争”。在发生著名的“礼仪之争”之后,除了耶稣会以外,其他的传教士都被赶出中国,造成葡萄酒短缺,康熙还特别命令人们在全国四处寻找葡萄酒。

根据学者的研究考证,最早向康熙敬献葡萄酒的是法国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其中Louis Le Comte(中文名字李明)是来自波尔多地区,因此可以推断向皇帝敬献的葡萄酒中有波尔多葡萄酒。

康熙极为简朴

他在生活上要求也极为简朴,据史书载,他穿的龙袍上必须有补丁,圣履上也要打着包尖,满朝文武也竞相仿效,一时间,京城里出现了不少专卖旧官袍带履的商店,买卖很是兴隆。再有康熙在饮食方面也很节省。据说有一天,康熙与当朝陈老丞相谈论天下事后,忽然问道:“不知爱卿每日午宴用些什么?”当听说只有价值两个小钱的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为午膳时,康熙很高兴,立即传旨:“由即日起,朕每日午膳只用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不许再备别的食物。”吃了三天后,御膳房总管怕皇上常年吃窝窝头,御膳房没事可干了,骗皇上说三天伙食费高于往日,要求还恢复往日标准,康熙又不能下去亲自核实,只得同意改回原来的吃法。不过皇上也吃过三天窝窝头,却传遍了民间。

混账康熙帝:火烧公主强占臣妻药迷太子

和硕公主是孝庄太后的女儿,在名分上应该算是康熙的姑姑,当年为了笼络吴三桂,后来和硕公主被指派嫁给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虽然是包办婚姻,但两人在京城居住时,关系也还融洽,并育有一子。

可惜世事难料,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举兵叛乱,康熙随即便将其子吴应熊下狱为质。在叛乱开始的时候,吴三桂这边的形势还不错,一度占领了大半个江山,于是便向康熙提出,释放自己的儿子,并要求和大清划江共治。康熙得报后大怒,昭示全国,要在次日午门立即处死吴应熊及儿子,以表明朝廷平叛的决心。

消息传来,和硕公主方寸大乱,想到自己的丈夫和无辜的儿子马上要一命归天,不觉心如刀绞,肝肠俱断。为了挽救丈夫和儿子的性命,和硕公主急忙换上黑衣丧服,哭天抢地赶到畅春园慈宁宫后,跪拜不起,向孝庄太后苦苦求情,要孝庄太后看在自己和外孙的面上,去求康熙放他们父子一条生路。

孝庄太后见和硕公主哭成这个样子,也是老泪纵横,心有不忍,心想一边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公主和外孙,另一边是自己的孙子和朝廷威严,正当她左右为难的时候,来慈宁宫向太后请安的康熙在门外已经看到了刚才所发生的一幕。

康熙听后不觉长叹一声,也只好心一硬,走进屋,便跪在孝庄太后面前道:“皇祖母,现在前线将士们正在流血流汗,吴三桂的气焰嚣张,不杀吴应熊就不能够鼓舞士气,这件事恐怕我不能答应你!”随后,他又对悲痛万分的和硕公主说;“姑姑,您的心情和苦处我不是不知道,但是,不杀吴应熊,吴三桂一定会更加猖狂,到时候,岂不是会有更多的人死于非命?侄儿孝义不能两全,也只能请姑姑体谅了!”

次日午时,吴应熊和儿子便被绞死,并昭告全国。还算看在皇亲国戚的分上,吴氏父子给留了个全尸。眼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做了政治的牺牲品,和硕公主对此也只能是欲哭无泪。政治是残酷的,康熙的铁石心肠和不徇私情,可见一斑。

遇此大祸的和硕公主从此也就心灰意冷,一心向佛,后来她路过五台山殊像寺,见寺后西北角有个偏僻的客堂,便将它改名为“善静室”,并留下来作为自己的修习之所。但是,没过多久,有人密报和硕公主和寺内一和尚经常在一起研讨经文,两人之间似乎有些暧昧,万一传出去,恐怕会对皇室声誉不利。

康熙听后非常生气,便偷偷的派人去五台山殊像寺放火,想把寺庙全部烧毁,也乘机把和硕公主和那和尚一起处理掉。但令人惊讶的是,熊熊大火烧了三天,殊像寺被烧得片瓦无存,唯独“善静室”却丝毫未损,和硕公主和和尚们也安然无恙。

康熙得报后,认为这是天意,想必和硕公主也没有所谓的“爱恋”绯闻,便下令重建殊像寺。后来为了纪念这段故事,有人便提议把殊像寺改成“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和硕公主的清白。不过,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满人本是关外的游牧民族,入关前尚处于奴隶社会的晚期,风俗粗蛮未开化。尽管在皇太极的时候曾经颁布过禁令,禁止皇族内部乱伦婚娶的事情发生。但是,风俗的改变并非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譬如在皇太极死后就发生了皇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盗嫂)的乱伦事件,而当时皇族视之当然,并不为耻。

一直到康熙时期,还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清代外史》中记载,康熙年间有位格格是皇太极的幼女,顺治的妹妹,辈分上算是康熙的姑母。顺治遁入空门时,这位格格因为年幼,尚未出嫁。康熙即位后,此女也一直留在宫中,后来,有大臣请求为之遣嫁。康熙听后,说:“现在还谈什么嫁不嫁的,我早已纳为妃媵了。”

臣属们大吃一惊,说:“宫闱之类乃王化所基,伦常不能紊乱。今公主于皇上乃是父亲一辈,皇上怎么能娶自己的同姓之姑为妃呢?”康熙颇不以为然的说:“未必。所谓同姓不婚,指的是母与姊妹及自己所生之子女,若是姑母辈,既非我母,又非我女,也不是我同生的姊妹,就算纳之为妃,也没什么。”大臣盟听后极为惶恐,力谏不可,但康熙终究还是不听。

电视剧《康熙大帝》里有个苏嘛剌姑,恐怕就是由这个事情演绎来的。在历史上的皇帝中,康熙的生育能力是最强的,一生中养育了五十二个子女,实属罕见。康熙一生身体强健,即使到晚年,也是雄风不减当年,其好色之名,时人也偶有语及。

据说在康熙年间,名臣张廷玉的弟弟张某在京为官,当时还有另一汉人官宦世家姚氏,两家世代通婚,张某的老婆姚氏,当时号称国色天香,在京中汉人朝官中,其美色在这些人的妻妾中公推第一,张某心里也好不得意。

不料有一年皇太后祝寿,诏令汉官命妇也同满人官命妇一同进宫叩祝。后来张家和姚家的女眷便精心打扮,盛装朝服的跟随众人进宫为老太后贺寿。到了之后,康熙也在那里,皇太后很高兴,便在内廷中赐宴,让这些人在宫里好吃好喝,随便游玩,玩了一天才散。

出宫后,这些女眷们散后便仍旧乘坐原先的肩舆回家,其他人都安然无恙,只有一家出了问题。当时传闻说某京卿张某的老婆,回来的时候衣服虽然仍旧是原来的衣服,但人却已经面目全非,根本不是原来那个人。张家和姚家虽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却畏祸不敢声张。由此,汉官命妇入宫之例,便从此停止。

康熙一生中总共有52个子女(32子20女,其中12子9女幼殇),是中国历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皇帝不用实行计划生育,不过,女儿多点无所谓,但儿子多了就不好办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

清朝前期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而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有德”这个评价标准在现实中不好操作,远不如血缘关系来得固定可靠。正因为如此,各皇子才为争夺皇位而打得不可开交。

本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事实上,在胤礽之前还有一个哥哥,即皇长子胤褆,但由于他的母亲只是一般的嫔妃,而皇次子胤礽的母亲是皇后且年纪轻轻又死了,皇后临死前,康熙十分痛惜,为了满足她的最后愿望,便决定立其子胤礽为皇太子。

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皇太子胤礽以“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被废。过了一年,又说胤礽“虽被镇魇,已渐痊可”,恢复了其皇太子的地位。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康熙再次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将胤礽永久废黜并加以禁锢。

表面上看来,好像是皇太子得了精神病,但民间多说其真正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触犯圣怒的事。

这年,康熙帝出巡塞外,兴致很高,把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胤衸也给带上了。但是,塞外毕竟不是皇宫的温室,一行人在路上风餐露宿的,加上气候变化多端,结果出身在深宫大院的胤衸抗不住风寒,在路上就得了重病。康熙帝对此子十分溺爱,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急令御医赶来诊治。在胤衸病重的时候,据说康熙甚至不分昼夜的亲自照料胤衸,还经常把小儿子抱在怀中,但是,胤衸最终还是不治身亡。

胤衸死后,康熙痛苦万分,但更让他伤心的是,其他的皇子对胤衸的病情漠不关心,甚至根本就是无动于衷,特别是作为兄长的皇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时候几乎不闻不问,就连胤衸病死了,都没有丝毫哀伤的表示。由此,康熙对自己的这些儿子们十分的失望,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帐殿夜警”的事,更是让事态火上浇油。原来,在胤衸病死后,康熙对皇子们大发雷霆,喜怒不定,这让这些皇子们感到十分恐慌,而皇太子胤礽挨了骂,更为的忐忑不安。由于心情紧张,皇太子胤礽派出自己的亲信去侦察康熙帝起居,其本人也曾在夜间偷偷到康熙帐前窥视动静。不巧消息走漏,其他皇子便把此事密告了康熙。

康熙听了大为震怒,随后便召集了所有的随从大臣和武将,并令将太子和其他皇子全部拘来。康熙当着大臣们的面,痛骂这些无情无义的儿子们,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康熙更是新帐老帐一起清算,痛骂道:“你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你平时奢侈无度,比我的花费还要厉害,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当地的官员索贿纳贿,胆子也大过天了!连外邦进贡的物品,你,你都敢贪入私囊!”

康熙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越说越气:“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虑万分,你身为兄长,竟然可以无动于衷,你这样毫无孝悌的人,怎么能当太子?你还敢在深夜里向我的帐殿窥视,难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没有吗?你的亲信日夜监视我的一举一动,到底用意何在?”

说到这里,康熙痛哭流涕,对这些儿子伤心不已,几近昏厥。最后,康熙宣布:“胤礽废去太子名号,他这样的人不能继承祖宗的家业!”

不过,话说回来,也是因为康熙儿子太多,皇子们之间很少有亲情的,即使是同母所生(如四阿哥(雍正)和亲弟弟十四阿哥)。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皇子们对大位都是觊觎已久这一点,皇太子胤礽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平日的紧张心情也大都是由此引起。

但是,康熙虽然两次废立太子,但仍旧无法解决诸皇子为争夺储位的纷争。在康熙年老力衰后,各皇子更是结党营私,勾心斗角之势日益严重,而老年的康熙也没有能力再去处理好这件事。最终,康熙至死之前都没有公布皇储人选,这样也就有了雍正继位是否正统的争论。

康熙废黩皇太子胤礽,官方说法是因其疯癫狂躁,已不能为君,但民间却传说这是雍正下迷药所为。清人笔记《十叶野闻》卷上记载了这样一个类似于武侠的故事。

相传胤禛(即雍正)少年时,经常只身行走江湖,结交奇人异士,以备日后不时之需。有一次,胤禛漫游到河南嵩山,便隐瞒身份进了少林寺,拜了少林武僧为师,并在那里习武半年,后来,师傅见他并非学武之人,便教了他一些皮毛后赠他一铁杖让他下山。

回京途中,胤禛遇到太子宾客在街上仗势欺人,把人家打得满脸是血,当时却又无人敢管。胤禛心中不平,便走过去问苦主为何如此,旁边的恶少年大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来管这闲事?你难道有三头六臂,不想活了不成?”胤禛大怒,盯着此人看了半响,突然抽出铁杖猛击其头,致使那恶少年脑碎而毙,太子宾客见恶少年被打死,吓得一哄而散。随后,胤禛便从容返回自己的王府。

太子党人得知后,深夜派遣剑客入雍王府准备行刺胤禛。当夜,胤禛正在一喇嘛的陪侍下诵经,突然见窗外白光闪闪,上下无定,觉得十分古怪,便命喇嘛去看看怎么回事。喇嘛说:“不用,我已派某力士去办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胤禛见院中的树枝都有如刀削,蓄养之猎犬也有身无头,还有数十名武士横尸园中。胤禛正惊诧间,喇嘛过来禀告说:“这些都是昨晚来行刺的剑客,他们技穷力竭,被力士所杀。今晚他们可能还要来报复,请殿下当心。”

胤禛听后,赶紧命手下侍卫严加防范。当晚,果然西风四起,风声鹤唳,屋宇震摇,只听见屋顶上金铁鸣动,两边人马在屋顶决斗,哐哐当当,甚为激烈。周边的居民听得胆战心惊,但没人敢去看个究竟。

次日,太子宫的人皇皇然的出去抢购数十棺木。雍王府也是如此,人员走进走出,十分紧张,当时人想一定发生什么大事情了。这时,太子宫和雍王府都在广招喇嘛前去诵经作道场,朝中大喇嘛被雍王府先招了去,不料他前脚刚进,后脚就有人命令他立刻赶去太子宫。大喇嘛碍于雍王府的情面,说不能复命。太子听后大怒,扬言要将大喇嘛捕杀。大喇嘛心里害怕,便托国师求情才逃过一劫。太子知道是雍王府所为后,极力要报复。

这时,有个奇士从四川来,到雍王府求见胤禛。两人一见,胤禛发现原来以前结交过的好朋友,十分高兴,便留他下来,谈论技击武艺。两人正谈得开心,奇士突然作色道:“殿下有难,为什么不告诉我啊?”胤禛问:“你怎么知道?”奇士道:“听说太子宫新得一奇人,能以铁冠在百里之外取人首级,今晚就要来祸害殿下了。幸好天不绝殿下,让我得知此事,今天是特来报讯的。”胤禛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对付吗?”那奇士冷笑一声:“他是以喇嘛咒语为护符施展其魔术的。今晚我们以贝叶蒙首,那铁冠必然来而复去。我们可以先在庭外张一袈裟,就像蜘蛛张网一样,铁冠到时必然跌落其中,我们就可以先收了备日后之用。”

当晚胤禛听从其言,果然获得铁冠。太子听说铁冠丢失,十分恼怒,尔后竟然积恨成疾。胤禛得知后,派大喇嘛前去太子宫,说:“我有阿肌稣丸,可以治殿下的病。”太子道:“你上次不是在帮助胤禛吗?我哪里敢吃你的药?”大喇嘛说:“哎呀,不是这样的。胤禛暴虐,众叛亲离已经很久了。他现在已经遨游四方,不敢回来,殿下要是不信,可问某喇嘛。”某喇嘛本是太子的亲信,但其实也是大喇嘛的徒党。太子不知其计,便问某喇嘛,喇嘛说:“大喇嘛是西天活佛之师,其丸能治百病。服之必然有效。”太子相信了他,便令大喇嘛进药丸服用。

阿肌稣丸本是媚药,或兴奋药,并不能随便乱用,滥用必然致使神经中枢受到过度激刺,最后形态颠狂,无法自制。几天后,太子果然便发狂了,大喊大叫,毁坏身边器物,最后连大小便都失禁了。太子妃大骇,赶紧上报康熙帝。康熙帝派人去看视,得到回复说太子已不复成礼,安静的时候像得了大病一样奄奄一息,躁动的时候就像野兽一样狂呼乱叫。康熙不得已,只好下诏废其储位。

康熙皇帝一夜召幸三十妃

康熙他与历朝历代的帝王们一样不仅期盼自己长生不老,而且希望自己永远拥有强烈的性欲,以驾驭后宫嫔妃,以追求声色犬马。他在服食所谓“不老药”仙丹的同时,还遍寻“壮阳药”,欲幸遍后宫美色。(他儿子雍正也是服用春药的高手)

据清乾隆年间毕沅编著的书上关于康熙的记载,“帝自为皇帝,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閤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意思就是说,康熙做皇上就以好色出名。老年之后还是如此。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睡觉,次日早晨要到閤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有一天到閤门前谢恩的宫妃有三十余名。史学界就此段文字获知,康熙性能力超强,一夜竟然召幸了三十余名嫔妃。

康熙即位做皇帝中期,正是他一生中性欲最为强烈的年龄。既然皇帝有与任何女人发生性关系的特权,后宫遍是佳丽美色,获得这种权力的康熙自然大喜过望,不会放过每一个春宵良辰。真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所以,康熙一夜召幸三十多个嫔妃还是相当可信的。但这也有让人怀疑的地方,以一夜十二小时、三十个嫔妃计算,康熙与嫔妃上床一次的平均时间是二十四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康熙不可能在自然生理状态下完成这轮番的召幸过程。因此史学界认为,康熙如果不借助于药物,在床上不可能如此强悍。

书不离手的康熙

康熙八岁丧父,十岁又丧母,很是可怜。他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幼年的忧患,激励了康熙奋发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

康熙的父亲是满洲人,母亲是汉族人。祖母是蒙古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会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五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帝诊病用药显神通

据清宫医案专家介绍,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李光地忽又添加脾胃之病,腹泻不止,几近虚脱,康熙帝闻知,即在李光地的奏折上朱批道: “李大学士,朕出门时并未闻脾病,近来如何?若用药,须十分小心。”在李光地的另一份奏折上,康熙进一步下谕说:“卿年高之人,泻久自然伤元气,亦不可看得轻了。赫素处有一种木瓜膏,最能治泻,卿即传旨要来,每日不过五六钱,不论时吃一些看看。还有止泻膏药,此系外治,可以无碍用得。”为治好李光地的腹泻,康熙帝后来又朱批道:“目前土旺,脾病益加小心。调理之宜,不可少忽。况京中水苦土碱,亦该知道。凡中湿热,最难医治。”由此可见,康熙帝对脾虚泻泄的病机、用药、调理及水土环境等等,都有真知灼见,堪称内行了。在医学实践方面,康熙研究过中药药理、养身之道及人体解剖等。由于他对医学颇有研究,以致能常给臣下开方治病,并嘱咐用药的要求。

如果觉得《「名人百科」盛世大帝——圣祖仁皇帝康熙(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