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粮食种植深度报告:国内主粮供给平稳(玉米大豆价格趋势上行)

2023-06-1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147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3 分钟。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 中国小麦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基础

1.1 前五大小麦主产国产量占比近 70%

1.1.1、小麦主产国--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

小麦最早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地区,属于禾本科植物的一种,是世界范围内种植较为广泛的粮食作物,总产量仅次于玉米,位居粮食作物中第二,因籽粒富含淀粉、蛋白质、铁、不饱和脂肪酸及各种维生素等而成为全球诸多国家人民的主食之一。

小麦主产国和消费国--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世界范围内小麦种植在地理纬度上多分布于北纬 18 度-50 度之间,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播种面积合计约占全球总播种面积的 9 成。19/20 年,全球小麦总产量 7.65 亿吨,产量前 5位地区分别是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占比分别为 20%、17%、14%、10%和 7%;全球小麦总消费量 7.48 亿吨,其中消费量前 5 位地区同样是中国、欧盟、印度、俄罗斯和美国,占比分别为 17%、16%、13%、5%和 4%。

1.1.2、按播种季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

按照小麦的播种季节,可分为春小麦、冬小麦两种。春小麦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于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能力极强,于秋季播种,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并于夏季收获。

小麦五大主产国均种植冬小麦,美国、中国、欧盟同时也种植春小麦。美国、中国、欧盟的春小麦生长周期差异不大,均集中于 4-9 月。美国、欧盟、俄罗斯的冬小麦生长周期均约一整年,且种植期、生长期、收获期类似;中国冬小麦的种植期、生长期与美国类似,但中国冬小麦的收获期较短,集中于六月;印度地处热带,温度更高,其冬小麦的生长期相较于其他国家更短,收获期相较于其他国家更长。

1.2 20/21 年度全球小麦库销比或升至 33.5%

美国农业部 2020 年 7 月供需报告预测,20/21 年度全球小麦产量 7.69 亿吨,国内消费量 7.52 亿吨,期末库存 3.15 亿吨,库消比 33.5%,较 19/20 年度提升 1.7 百分点。

1.3 中国小麦仍以结构性去库存为主

1.3.1、生产量:稳步增长,单产提升是主要驱动力

总产量自 2004 年以来一直呈整体上升趋势。1999 年以来我国小麦产量经历 4 连降,于 2003 年达到低点 0.84 亿吨。为防止“谷贱伤农”,促进粮食生产,保证市场供给,我国自 2004 年以来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年产量逐年回升。2004-2019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从 0.92 亿吨增加至 1.34 亿吨,年复合增长率 2.52%。其中,2018年部分小麦主产区如河南、山东等地遭受冻害,且夏收期间多地经历持续降水,小麦产量出现自 2004 年以来的首次减产,同比下降 2.1%。

2020 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2020 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 50 公斤 112 元,维持 2019 年水平不变,根据近几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数量,限定 2020 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总量为 3700 万吨。

1.3.2、消费量:整体平稳,以结构性调整为主

我国小麦自给率高。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四大主粮作物之一,主要用于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及工业消费占比较小。我国不仅是全球小麦产量最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小麦消费量最高的国家,年消费量常见维持在 1 亿吨以上,人均年消费量在 80-100 公斤。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处于产不足需的状态,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小麦进口补充国内产能不足,1995 年我国小麦进口量达到 1233万吨的历史高点。随着小麦最低收购价落地,国内小麦产需格局逐步逆转,2006-2019年小麦自给率(产量/国内消费量)均值为 105.88%,现在我国小麦进口主要是结构性进口部分优质专用小麦满足特定需求,如调节库存小麦结构和地域分布、充实粮食库存、增强粮食安全系数、减小贸易顺差等。

1.3.3、供需平衡表:库销比逐年增长,去库存压力仍在

小麦种植技术、育种技术的持续提升带动小麦单产增加,2019 年小麦播种面积虽下降 2.2%,我国小麦总产量仍实现了增长。与此同时,需求端则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国内小麦年产量连续 7 年大于需求量,再加上进口小麦的补充,使得我国小麦年末结转库存量持续增加,尤其是政策性小麦库存量高企,临储拍卖成交量持续低迷。截至2020 年 7 月底,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数量 8697 万吨,同比增加 1580 万吨,处于历史高位;从主要区域库存分布情况来看,苏皖豫地区库存量逾 7300 万吨,占比 86.7%。7 月主产区国家临储小麦累计投放数量 492.82 万吨,实际成交数量 18.57 万吨,拍卖成交率仅 3.77%,临储拍卖市场低迷。

据美国农业部 2020 年 7 月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小麦期末库存高达1.62 亿吨,库销比高达 123.8%,而按照世界公认的粮食消费量与库存量之间的关系,合理比例应该在 40%左右,我国小麦库销比达到这一比值的 3.09 倍,去库存压力仍十分严峻。

1.3.4、2020 年我国小麦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我国小麦价格波动具有季节性规律。每年二季度是新麦上市期,而需求端处于淡季,小麦出现阶段性供应压力,价格稳中偏弱;三季度随着两节消费旺季到来,制粉需求旺盛,叠加饲料需求上升带动小麦饲用消费,价格逐步回升。

2020 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导致小麦价格两次阶段性上涨,5、6 月份新粮上市后,小麦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季节性回落。7 月受玉米价格上涨影响,饲料加工企业、面粉加工企业加大对小麦的需求,国内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持续推进,小麦价格止跌回涨。2020 年 7 月 31 日,全国国标三等小麦市场价为 2350.8 元/吨,月环比上涨 1.1%。

受小麦饲用替代需求旺盛、国内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持续推进的影响,我们预计主产区小麦价格或将继续走高。然而,政策性小麦库存量高企,粮食供应稳定,整体小麦市场格局宽松,小麦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2 水稻国际价格仍需关注疫情发展,国内价格或呈稳定运行态势

2.1 全球大米前十大主产国产量占比近 80%

全球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亚洲,播种面积占全球约 90%,产量约占全球的 91%,其中我国水稻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9/2020 年,全球大米产量合计 4.95 亿吨,分国别来看,产量前十位国家分别为中国(1.47 亿吨)、印度(1.18 亿吨)、印尼(0.34 亿吨)、越南(0.27 亿吨)、泰国(0.18 亿吨)、缅甸(0.13 亿吨)、菲律宾(0.12 亿吨)、日本(0.08 亿吨)、巴西(0.08 亿吨)、巴基斯坦(0.07 亿吨),合计占比 78.8%。

2019/2020 全球大米出口量合计为 4169 万吨,前三大出口国依次为印度(10.1 百万吨)、泰国(6.9 百万吨)和越南(6.7 百万吨),合计占比 56.9%,排名 4-8 位依次为巴基斯坦(4.4 百万吨)、美国(3 百万吨)、中国(2.7 百万吨)、缅甸(2.2 百万吨)和巴西(0.7 百万吨),前八大出口国合计出口占比 88%。进口方面,2019/2020 全球大米进口量前 3 的国家分别为菲律宾(2.5 百万吨)、中国(2.4 百万吨)和欧盟(2.2 百万吨),合计占比 17.7%。

2019/2020 全球大米国内消费量 4.9 亿吨,前十大消费国依次为中国(1.45 亿吨)、印度(1.02 亿吨)、印尼(0.35 亿吨)、越南(0.21 亿吨)、菲律宾(0.14 亿吨)、泰国(0.12 亿吨)、缅甸(0.10 亿吨)、日本(0.08 亿吨)、巴西(0.07 亿吨)和尼日利亚(0.07 亿吨),合计占比为 73.9%。

稻谷喜高温、多湿,生长区域多集中在中国、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可实现一年多熟。以中国为例,水稻种植分为早稻、中稻、晚稻三季,大致来看为春夏播种,秋冬收获。早稻种植期为 3-4 月,生长期为 5-6 月,收获期为 7 月中下旬;中稻种植期为4-6 月,生长期为 7-8 月,收获期为 9-10 月;晚稻种植期则为 7-8 月,生长期为 9-10月,收获期为 10 月下旬-11 月。印度稻谷种植期分为两季,秋季种植期为 12 月至次年1 月,收获期为次年 4-5 月;早春种植期为 3-8 月,收获期为 9 月到次年 1 月,其种植期与收获期较秋季来说时间更长,达 5 个月之久。印尼地处赤道,热量充足,每年集中种植三季稻谷,第一季种植期为 10-11 月,收获期为次年 2-3 月。其他两季时长与第一季相似,且每季较上一季晚约 5 个月。缅甸稻谷种植次数则更为频繁,大致来说每隔 2 到 3 个月便有一季稻谷成熟。由此可见,在这些地区,只要热量充足,稻谷生长受季节影响较小。从全球主要生产国家来看,各个月份均可持续供应稻谷。

2.2 20/21 年度全球大米库销比预计升至 37.3%

美国农业部 2020 年 7 月供需报告预测,2020/21 年度(10 月至次年 9 月)全球大米产量 5.03 亿吨,国内消费量 4.98 亿吨,期末库存 1.86 亿吨,库消比 37.3%,较 19/20年度提升 0.2 个百分点。

2.3 我国水稻产需保持均衡,国内价格或呈稳定运行态势

2.3.1 生产量:水稻生产稳步增长,近五年渐趋平稳

自 2004 年我国出台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我国水稻产量从 2003 年历史低点逐年回升。2003-2019 年期间,水稻年产量从 1.61 亿吨增加至 2.1 亿吨,年复合增速1.68%。随着 2018 年我国全面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其中早籼稻由 130 元/50 公斤下调至 120 元/50 公斤,中晚籼稻由 136 元/50 公斤下调至 126 元/50 公斤,粳稻由 150 元/50 公斤下调至 130 元/50 公斤),我国水稻产量在 2017 年达到 2.13 亿吨的历史峰值后开始小幅回落,2018、2019 年产量分别小幅下滑至 2.12 亿吨、2.1 亿吨。从近 5 年来看,产量趋于平稳,年均产量约为 2.1 亿吨。2020 年,水稻最低收购价小幅上调,早籼稻每 50 公斤上调 1 元至 121 元/50 公斤,中晚籼稻每 50 公斤上调 1 元至 127 元/50公斤,粳稻保持不变为 130 元/50 公斤。

2.3.2 消费量:国内主要消费口粮,需求弹性相对较小

我国稻谷消费用途主要是食用(加工成大米),占比约为 82.3%,其余消费用途依次为饲用、工业用以及种用,占比分别为 7.5%、9.5%和 0.7%。

我国稻米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北方地区主要消费粳稻米,南方地区主要消费籼稻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以消费当地产粳稻米为主。2014-2019 这 6 年间,我国稻谷消费量在 1.94 亿吨-2 亿吨之间波动,消费量较为稳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2019 年,我国大米年平均进口量为 297 万吨,约占期间内我国大米年均产量的 3%。从进口国别和地区看,2014-2018 年间我国大米进口排前 3 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越南(48%)、泰国(15%)和巴基斯坦(27%),合计占比 89%。

2.3.3 供需平衡表:库消比远高于全球水平

2009-2018 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从 2979.3 万公顷提升至 3018.9 万公顷,增幅1.3%,而稻谷单产则从 6585.33 公斤/公顷提升至 7026.59 公斤/公顷,增幅 6.7%。过去十年稻谷产量均值为 2.08 亿吨,而消费量均值为 1.88 亿吨,持续供过于求使得我国稻谷库销比持续提升,从 2011 年 17%大幅攀升至 2019 年 86.24%,大米库销比从 2011年 32.2%大幅攀升至至 2019 年的 82.6%,远高于全球 37%的库销比水平。

2.3.4 2020 年稻米价格:国际价格仍需关注疫情发展,国内价格或呈稳定运行态势

国内方面,新冠疫情防控得力,农业生产稳步推进。2020 年稻谷生产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稳定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双季稻种植面积是政策导向的重点。7 月 18 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披露,今年我国早稻恢复势头明显,早稻面积扭转连续 7 年下滑势头,现已大面积收获,丰收在望。

国际方面,新冠疫情可通过影响劳动力供应、生产物资等干扰新作种植,主要出口国也可通过临时贸易措施禁止大米出口,大米供应不确定性增加。随着全球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大米主要生产国已开始出台相关农业刺激计划,印尼中央政府为中加里曼丹省的扩种水稻计划提供 6 兆印尼盾财政支持,用于在中加里曼丹省新开垦 16.5万公顷土地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

我们认为,后续国际稻米价格走势仍需密切关注印度等主产国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以及越南、泰国等主要出口国的贸易措施。国内大米自给率高,库存充足,价格调控工具完备,进口大米主要起到品种串换和调剂作用,大米供应安全有足够保障,国内稻米价格或呈稳定运行态势。

3 饲用需求提升+临储库存消化,国内玉米价格有望继续上行

3.1 玉米主产国—美国、中国、巴西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2017/2018 全球玉米总种植面积为 1.92 亿公顷,具体来看,种植面积前 5 位依次是中国(22.1%)、美国(17.4%)、巴西(8.6%)、印度(4.9%)和欧盟 28 国(4.3%),合计占比 57.3%;据美国农业部 7 月份最新披露数据,2019/2020 全球玉米总产量为 11.1 亿吨,产量前 5 位的依次是美国(31.1%)、中国(23.4%)、巴西(9.1%)、欧盟 28 国(6.0%)和阿根廷(4.5%),合计占比 74.0%。

出口方面,2019/2020 全球总出口量 1.71 亿吨,前 5 位分别是美国(26.3%)、阿根廷(21.6%)、巴西(19.9%)、乌克兰(18.7%)和欧盟 28 国(2.9%),合计占比 89.4%。进口方面,2019/2020 全球总进口量为 1.69 亿吨,其中前 5 位分别是欧盟(12.7%)、墨西哥(10.0%)、日本(9.5%)、韩国(6.7%)和埃及(6.1%),合计占比 45.0%,此外中国进口量 700 万吨,排名第 6,占比为 4.1%。消费量方面,2019/2020 全球玉米国内总消费量为 11.2 亿吨,其中前 5 位分别为美国(26.9%)、中国(24.4%)、欧盟(7.5%)、巴西(6.1%)和墨西哥(4.0%),合计占比 68.8%。

玉米种植区域方面,在美国,主要集中在中部偏北的区域,靠近五大湖附近;在中国,玉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内蒙古以及华北地区;巴西玉米种植分为两季,第一季主要位于中部和南部,第二季主要位于西部地区。

全球玉米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玉米生长周期非常类似,每年 4 月-5 月为种植期,期间为生长期,收割期大致为 9 月-10 月。地处南半球的巴西和阿根廷,每年 10-11 月种植玉米,期间经过生长期,在 3-6 月进行收割;此外,巴西每年两季种植玉米,第二季会在 1-2 月进行种植,生长期为 3-5 月,6-8 月为收割期,另外,在巴西东北部的整个生长周期每个阶段都会推迟两到三个月。由此可见,除巴西基本可以全年生产玉米外,全球基本每隔 6 个月即可集中供应玉米。

3.2 20/21 年度全球玉米库销比降至 27.2%

玉美国农业部 2020 年 7 月供需报告预测,2020/21 年度(10 月至次年 9 月)全球玉米产量 11.63 亿吨,国内消费量 11.6 亿吨,期末库存 3.15 亿吨,库消比 27.2%,较19/20 年度下降 0.6 个百分点。

3.3 玉米供需基本面未变,国内价格或近弱远强

3.3.1 生产量: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2003-2016 年,我国玉米产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并于 2016 年达到历史峰值 2.64 亿吨,年复合增速达 6.5%。2016 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我国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并逐步调减“镰刀弯”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面积,玉米开启去产能通道,2016-2018 三年我国玉米产量同比分别减少 0.5%、1.7%、0.7%,2019 年虽播种面积略减,但主产区气象条件好于上年,玉米产量小幅增长 1.4%至 2.61 亿吨。

3.3.2 消费量:养殖端恢复有望提升饲用需求

2014-2019 年,我国玉米国内消费量从 1.87 亿吨增加至 3.08 亿吨。分结构看,我国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饲用消费、工业消费和食用消费三大类,2019 年占比分别为 57.7%、39.2%和 3.1%。近年来,随着养殖行业受环保整治及非瘟疫情带来的产能去化,叠加国家对玉米深加工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强,玉米消费结构呈现饲料消费占比持续下滑、工业消费占比稳步提升、食用消费占比相对稳定的局面。

根据农业部公布数据,2019 年 10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月环比小幅上升 0.58%,出现自非瘟疫情以来的首次由负转正,截至 2020 年 6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 9 个月环比正增长,较 2019 年 9 月低点增长 28.6%。然而,非瘟疫情造成我国种猪产业链重创,二元母猪断档只能靠三元母猪留种,而三元留种又造成生产效率至少下降 30%,我们预计 2020-2021 年母猪产能及生猪存栏的恢复会相对平缓。此外,非瘟疫情导致猪肉供给严重供不应求,禽产能及产量快速扩张。从趋势上看,畜禽存栏上升有望带动上游饲料需求提升,玉米需求也有望随之增加。

2010-2019 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介于 157-480 万吨之间,十年间玉米进口量占国内消费的比例仅为 1.42%,对外依存度非常低。具体从进口国别和地区来看,我国最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国是乌克兰,2019 年从乌克兰进口玉米数量占年度进口量的 86.2%,排名 2、3 位的分别是美国和老挝,各占 6.6%和 3.0%。

3.3.3 供需平衡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但库销比仍处高位

2007 年我国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多数年份玉米供大于求,库销比从 2007年 26.4%攀升至 2016 年 87.5%。随着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2017-2019年连续三年玉米出现产小于需,高位库存得以逐步去化,2019 年我国玉米库销比降至71.4%,相较于全球同期 26.2%的水平,仍处于较高位置。

3.3.4 2020 年价格:玉米价格仍将维持上行趋势

① 政府调控不断加码,玉米价格短期承压

自 2020 年年初以来,受供需双方推力和市场预期影响,玉米价格市场价格连续上涨。截至 2020 年 7 月 31 日,全国二等黄玉米市场价为 2278.6 元/吨,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原料玉米价格的大涨抬高了下游的制粉企业、饲料企业、生猪企业等的生产成本,为了给市场降温,政府自 2020 年 5 月 28 日起,不断出台相关调控政策,政策涉及抬高拍卖准入门槛(保证金)、设定累计成交量和最低出库率等。总体来说,政府调控措施目的在于调节市场预期、杜绝哄抬价格,增加市场供给,并且允许市场价格合理上涨。

2020 年 8 月 6 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进行了第 11 轮拍卖,拍卖成交数量为 399.24万吨,成交均价为 2005 元/吨,较上次拍卖下跌 31 元/吨,总体溢价为 341.45 元/吨,较上次拍卖下跌 34.42 元/吨,政策引导下,玉米贸易商惜售心理减弱,拍卖成交率为100%,拍卖成交市场火热。伴随着政策调控加码,前期拍卖的临储玉米逐渐运达需求终端,市场上的玉米供给量不断增多,我们预计玉米价格短期承压。

② 玉米临储消化殆尽在即,国内价格仍将维持上行通道

国际方面看,主产国(美国、巴西、欧盟、阿根廷等)或面临新冠疫情防控隔离措施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对新作种植和玉米收获产生不利影响,而主要出口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欧盟等)则或面临短期封关导致物流运输中断带来的价格波动。在美国,疫情最为严重的区域为东部,并逐渐向中部延伸,需密切跟踪美国中部偏北、巴西玉米种植区受新冠疫情影响。

国内方面看,我国玉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披露的 8 月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预计 2020/21 我国玉米播种面积 4112 万公顷,同比略降 0.4%,产量 2.615 亿吨,同比略增 0.3%,总消费量 2.93 亿吨,同比下降 0.3%,供需缺口 2454万吨,需进一步消耗库存。我们判断,畜禽存栏上升将带动玉米需求稳步提升,且临储库存持续消化,玉米价格已处于上行周期。

4 全球大豆价格或见底回升,需紧密跟踪新冠和贸易战

4.1 美、巴大豆产量占全球 66%,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61%

大豆属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19 世纪后期传至海外,20 世纪 30 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地。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农作物,作为食品,大豆是一种优质高含量的植物蛋白资源,其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组成比例接近肉类食物,大豆又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粕提供者。

4.1.1、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18/19 年全球大豆播种面积 1.26 亿公顷,19/20 年全球大豆总产量 3.37 亿吨,产量前 5 位分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葡萄牙,占比分别为37%、29%、15%、5%和 3%。其中,美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以伊利诺伊州为中心的种植带,大部分处于美国中西部地区;巴西的大豆主要产区为马托格罗索州、帕拉纳州、纳里奥格兰德州,这三大州的大豆总产量占巴西全国产量的 70%以上。

19/20 年全球大豆总消费量 3.48 亿吨,主要消费国分别是中国、美国、阿根廷、巴西、欧盟,占比依次为 31%、17%、14%、13%和 5%。19/20 年全球大豆出口量 1.59亿吨,主要出口国分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占比依次为 56%、28%和 6%,巴西和美国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逾 80%;19/20 年全球大豆进口量 1.58 亿吨,主要进口国分别是中国、欧盟、东南亚、墨西哥,占比依次为 61%、10%、5%和 4%,中国进口量超全球进口量 60%以上。

4.1.2、北半球收获期 9-10 月,南半球收获期 3-6 月

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收获期。地处北半球的美国和中国的大豆生长周期非常类似,每年 5 月种植,开花期为 7 月,结荚期为 8 月,收割期为 9 月和 10 月。地处南半球的巴西和阿根廷,每年 11 月开始种植大豆,开花期为 1 月,结荚期为 2 月,收割期为 3 月和 4 月;由于阿根廷的地理位置比巴西更南,所以其大豆生长期更短,大豆生长的每个阶段比巴西晚 2-4 周。由此可见,每隔 6 个月,大豆就能集中供应。

4.2 20/21 年度全球大豆库消比预计降至 18.1%

美国农业部 2020 年 7 月供需报告预测,2020/21 年度(10 月至次年 9 月)全球大豆产量 3.63 亿吨,国内消费量 3.64 亿吨,期末库存 0.95 亿吨,库消比 18.1%,较 19/20年度下降 1.5 个百分点,低于 1992/1993 年度至 2018/2019 年度均值 21.3%近 3.2 个百分点。

分国别看,2020/21 年度美国大豆产量 1.13 亿吨,国内消费量 0.63 亿吨,期末库存 0.12 亿吨,库消比 9.8%,较 19/20 年度下降 6.3 个百分点; 2020/21 年度巴西大豆产量 1.31 亿吨,国内消费量 0.48 亿吨,期末库存 0.23 亿吨,库消比 17.8%,较 19/20年度上升 1.0 个百分点;2020/21 年度阿根廷大豆产量 0.54 亿吨,国内消费量 0.50 亿吨,期末库存 0.26 亿吨,库消比 46.6%,较 19/20 年度上升 0.9 个百分点。

4.3 中国大豆进口量占消费量 90.4%,国内外大豆价格联动性强

中国大豆产量全球排名第四位,大豆消费量和大豆进口量均居全球第一位。19/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预计高达 9600 万吨,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 90.4%。由于我国大豆进口量巨大,导致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联动性很强。

我国大连期货交易所现上市两个大豆期货品种:黄大豆 1 号和黄大豆 2 号。主要区别在于,黄大豆 1 号仅允许非转基因大豆进行交割,而黄大豆 2 号可以使用转基因大豆及符合黄大豆 2 号交割标准的非转基因大豆进行交割,与 CBOT 大豆表现出更强的联动性。

4.4 疫情叠加贸易战增加供给不确定性

4.4.1、新冠疫情或影响主产区产量

美国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附近,主产州包括伊利诺伊、爱荷华、明尼苏达、印第安纳、内布拉斯加、俄亥俄等 18 州。在美国新增疫情排名中,大豆主产州伊利诺伊、俄亥俄、明尼苏达、印第安纳等地位列第 8、第 19、第 20、第21 名,新增感染人数分别为 1541 人、881 人、862 人、852 人,美国累计疫情排名中,大豆主产州伊利诺伊、俄亥俄、印第安纳、明尼苏达等地位列第 6、第 16、第 20、第23 名,累计感染人数分别为 172666 人、84094 人、62372 人、51153 人,主产区受新冠疫情影响需紧密跟踪。

4.4.2、中美贸易战增加大豆进口不确定性

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双方因为双方贸易不平衡、进口激增、进口限制、投资摩擦、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问题,不断产生贸易摩擦,主要表现形式为加征关税、进口配额等。

为解决贸易争端、扩大贸易、平等对话等,2020 年 1 月 15 日,中美两国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协议涉及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等领域。根据该协议,2020 年中方需要进口美方工业品 1076 亿美元,农产品 314 亿美元,能源品 270 亿美元,服务品 688 亿美元,此项协议要求中方在 2017 年基础上,增加进口工业品 329 亿元、农产品 125 亿美元、能源品 185 亿元等。受全球疫情冲击影响,供需两端受限或将导致该项协议不能按时完成,届时以特朗普为首的白宫鹰派领导人将会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一旦贸易摩擦升级,中方可能会采取对美方大豆等农产品加征关税或者限制进口量等,国内大豆供给的不确定性增加。

4.5 全球大豆价格或见底回升

我国大豆价格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规律。每年 1-4 月大豆供应来自库存和进口,价格相对平稳;4-9 月是中国、美国大豆的种植、开花、灌浆时期,供给偏紧,而生猪补栏、水产养殖等拉动饲料需求,带动大豆饲用消费增加,大豆出现阶段性供需压力,价格会周期性走高;9-11 月,中国、美国大豆逐步进入收获期,市场供给稳步提升,大豆价格季节性回落。

美国农业部 2020 年 7 月供需报告预测,2020/21 年度全球大豆产量 3.63 亿吨,国内消费量 3.64 亿吨,期末库存 0.95 亿吨,库消比 18.1%,较 19/20 年度下降 1.5 个百分点,低于 1992/1993 年度至 2018/2019 年度均值 21.3%近 3.2 个百分点,全球大豆价格或见底回升。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增加了大豆供给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紧密跟踪美国、巴西大豆播种和运输情况,以及中美贸易战进展。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安证券)

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果觉得《粮食种植深度报告:国内主粮供给平稳(玉米大豆价格趋势上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