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知味”(以中国吃最高境界话智慧人生)

2023-06-2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民以食为天”,故有“吃”,“中国吃”。

“吃”文化大可以谈治国理政,小可以启迪智慧人生。吃在中国,早成为一种风情,一种文化,一种经久不衰的时尚。 谈到吃就要谈到熟食之法、烹饪之法。古往今来,相关论述名言名句已有很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饪小鱼儿需要文火慢炖,循序渐进、自然成之方能吃出鱼之鲜美。袁枚在《随园食单》火候须知单里说到:“熟食之法最重火候”,火候不仅是形成不同风味、烹肴方法多样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菜肴成败以及中国吃的关键因素。正如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指出的:“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菜肴火候不足,不仅不熟,味道与营养也不能充分发挥。反之,火候过度则菜肴枯老而乏味。又如伊尹在《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说到:“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食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明理方能悟道,了解个中缘由方能做到真“知味”。

美食之难,难在众口难调。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是说每个人对味道的偏好不一样。这与孟子的“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法国谚语云:“惟味与色无可争”一样了:食物的味道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撇去关于豆汁、臭豆腐、榴莲的纷争,即使在于茄子豆角芹菜胡萝卜,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

又如《中庸》里说道“人莫不能饮食,鲜能知味也”。美食家作为能吃会吃的吃中翘楚,在古代被称为知味者,是对“味”有独到的见解,通晓“吃”的真谛。“知味”就是吃的最高境界。吃是这样,其实人生也是这样的。我们在自己的生命轨道中不断奔跑着,就需要知“味”。

孔子是儒教创始人,温文尔雅、德才兼备,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成为吃货,而且对吃的追求,和品质都是极其有要求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不食”从刀工、火候、调味、卫生等等方面都做了要求。如果对美食没有要求,又谈何写出这么精髓的句子的。

又如另一位“知味”名家饕客——苏东坡,不仅书写全国上下风味,更是吃遍大江南北的美食。他一生历任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的美味佳肴,写过许多反映各地佳肴名撰的诗文,如《菜羹赋》、《猪肉颂》、《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以老馋嘴自居,这些作品里面足以反应了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和品尝佳肴美味的丰富经验。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等等,为了解馋还说“居无竹则俗,食无肉则瘦,要想不俗又不瘦,天天笋烧肉。”

对于人生,知味各不同,“食无定味,适口者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从吃来说,无论你来自五湖四海,饮食习惯怎样,于酸甜苦辣咸中所爱几何所恨几何,你都无法拒绝一种味道,就是“鲜醇亦或本味”,这个可以被称为是“至味”。凡是一种食物能将其自身的味道,发挥到极致,接近自然,便可称为“鲜醇亦或本味”。一般来说,要做到“鲜醇亦或本味”,需要两点,物需原料新鲜,火候烹调讲究配合。借用袁枚在《随园食单·须知单》中的话,首先要“先天须知”,选好新鲜并适合做菜的材料,这就又需要“时节须知”了,岁时令节,应时肴馔。主料选好配料选好,这里更需要“火候须知”了,然后洗涮调剂火候配搭得法,也就是说烹调三要素:“刀工、火候、调味”必须得当。这样极好的原料,烹调又配合得宜,食物的本味就被渲染出来了,这样就能达到“鲜醇亦或本味”的至味。

“人各有资禀”,如“物各有先天”,我们要做到“鲜醇”和“本味”,就必须遵循自己的先天,找到自己的本味,也就是找到自己的天才。张爱玲的《天才梦》,就是“找到天才,激发天才”。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君子成人之美,因材施教。所以每个人在找到自己的天才后,都应该保存自己的本味,坚持自我,“务极其工,自有遇合”。叶嘉莹先生在品鉴陶渊明的诗时提到,陶渊明诗间净丰美,最可贵的修养便是“任真”和“固穷”。精神上陶渊明有“任真”的适性与自得,即适合于自己的天性,并有果然有得于心的一份受用。东坡评价陶“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是这样的质性自然,而陶渊明后来的归田也是为了在保全这一分质性自然的“真我”。

袁枚在《随园食单》·“戒单”里说道:“戒穿凿”,说人同食物一样皆有本性,不可矫揉造作,应当“顺其自然,自成小巧”。又在《随园食单》·“戒单”里说道:“戒耳餐”,耳餐是指“务名”也就是贪贵物,不知道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我们时时被别人的成功感染的目眩神迷,却忘记了听上去很好的珠光宝气了无忧虑的生活,其实空洞无趣,还不如自己白菜豆腐的生活,“得味远胜燕窝”。同时还要“戒目食”,即不可贪多。我们其实常常“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可是当我们和别人看齐时,开始眼红嫉妒了,张三又升迁了,李四买新房了,王二麻子抱了个大孙子……比着比着我们就开始发现自己怎么那么的不幸福,开始愤恨了,然后就跟着这些成功幸福人士跑了,却往往忘记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所以不要“耳餐”,不要“目食”,放掉这些无谓的比较,这样才能够顺其自然,自成小巧。其实这就相当于叶先生所讲的“固穷”了。之前说到“任真”,没有提到“固穷”。陶渊明要保全他精神上的真我,同时必须谋求衣食,就必须“固穷”,而采取躬耕这样最无惭怍的方式。然而这样躬耕虽然辛苦,陶却乐在其中。如同孔子“饭疏饮水”,颜回“陋巷箪瓢”,却这样“不改其乐”,他们并非乐此贫穷,而乐在贫穷之外非贫穷所移易者,即固穷保持住的任真自得的精神。比较除了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心越来越焦躁,让人生变得无趣,似乎没有什么别的作用,固穷即是不比较,坚持内心所想。

所以,辨本性,戒穿凿,戒耳餐目食,便可以得到并保持饮食上的“至味”;找到自己的天才,精神上掌握“任真”的自得,生活上掌握“固穷”的操守,陶渊明们也跳脱了人生的种种矛盾,在精神与生活两方面得以托身不移,寻到并保持了人生的至味。

所以当我们在黑暗崎岖的世界中一路前行时,即使是在“真风告退,大伪斯兴”的人世,当我们受到绝望的压迫,感受到彻骨的寂寞,我们一定要寻到自我智慧的烛照,找到我们的本味,秉持“任真”和“固穷”之心,不要在多岐的黑暗中迷失自己,这样最终得以觅得自己要走的路,找到人生的“至味”。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人生如同小马过河,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只有自己去大胆尝试,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所以,尽量不要依赖他人的经验和建议,盲目参照别人就是误导自己。,其中“味道”如何,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人生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简单而快乐,我们要安静自信地生活下去,不要被打扰。

“知味”人生,你的悟道,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如果觉得《“知味”(以中国吃最高境界话智慧人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