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父亲痴迷中医药

2023-06-2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当中医的父亲(原创散文)

我父亲从小记忆力强、勤学好问。因此,我爷爷觉得他具有学中医的天赋,决定让他学中医。在我父亲14岁的时候,我爷爷便让他跟着我叔佰二姑父白振星学习中医。当时,他脚翘得老高才能够得着药匣子。两年后的1958年,父亲到医院工作。此后,又多次到泰安、济南、北京、上海参加各种中医药培训。

对中医药,我父亲发自内心地热爱。父亲是个勤奋好学的人,一有空闲就钻研医学书籍,对中草药药性、配伍耳熟能详,对各种常见病的症状、发展潜力趋势、应用方药都悉心研究、熟稔于心。几十年来,他治愈了数不清的疑难杂症,特别是对乙肝、肾脏疾病、不孕不育、肿瘤结节投入了很多精力,用心研究探索,积极用于实践。前些年,他尝试用中草药治疗股骨头坏死。几十位患者用药后,竟然奇迹般地有了好转。

父亲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对在从医路上给过他真诚帮助的人,他没有忘记。对我二姑父的工作问题,父亲帮他无数次反映并落实了待遇。在我二姑父生病期间,他常去探望,并积极辅助治疗。

对药品价格,我父亲说,中医这个职业,决定了要以德为上、求利其次。一副药,如果是20块钱的成本,加上6块钱的利润,这是按本求利,患者既治了病又不会加重负担,而医者因治好病获得了愉悦也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又有点利润,不失为一种人生享受。如果漫天要价,心里就会很不坦然。有一次,朋友从省城抓了药,每副80多块,拿回家让我父亲看。朋友离开后,我问父亲实际价值。父亲说成本不会超过20块,但因场所在城里,加上工资、其他费用,这个价格并不离谱。

在我孩提时的记忆里,父亲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白天在卫生院上班,只好凑晚上给乡亲们看病,常常是送走了一起又来一起,刚睡着了,又有人来敲门。一天晚上开七八次大门是常有的事。但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只要听到敲门声或喊叫声,就赶紧起床开门。有一次我对父亲说,您白天还得上班,夜里这样三番五次地起床,又挣不了几个钱,这是何苦呢?父亲听了有些生气地说,孩子,你不了解病人的心情。人家半夜里来敲门肯定是忍不住了才来的,哪里能拒之门外呢!当时我虽然才八九岁,可那几句话却永远地记在了心里。

大约在我上三、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就常给我讲辨症施治的道理。现在回忆,父亲当时说的意思是:辨症施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办法,全面了解病人的症候,然后通过对症候进行分析判断,弄清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确定治疗措施。

父亲告诉我,阴阳失调和邪正斗争是决定疾病性质的两个主要因素。人体内部可分为阴阳两个对立的面。人体内部阴阳失调,受了寒,受了热,受了惊吓,过于悲伤,感情受挫,意志萎靡,都可以导致阴阳失调,就会引起疾病发生;平时,我们把引起疾病发生的自然条件称为“邪气”。把人体的抵抗力称作“正气”。“邪气”与“正气”之间的斗争,也就是常说的邪正斗争。当正气难以抵御邪气的时候,就会生病。经过治疗、调理,正气逐渐压倒邪气的时候,病就慢慢好了。

在观察父亲给人治病的耳濡目染之中,我知道了: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的运动的,必须随时掌握病症的变化,经常与患者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情绪等变化,随时进行分析研究,以便随时掌握疾病实质的变化,并调整用药。

从父亲口中,我还知道,“辨症施治”强调“治病必求其本”,即通过辨别症状深入疾病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反对不深入本质的对症治疗。但是,又不否定对症治疗的必要性,主张把治本与治标结合起来,并提出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作为掌握治本与治标的先后、缓急的一般规律。必要时,甚至可以治标为主。例如,一个症状成为当时疾病的主要矛盾,就应当首先解除这个症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是权宜之计,找到根本、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才是治本之策。

如今,年近八旬的父亲,在照顾我母亲之余,仍在接待前来就诊的患者。偶有闲暇,才能拿起书报。

我虽然没有当医生,但一直留意关于中医药的各种信息。人吃五谷杂粮,谁又能离开医药呢!我们每一个人,了解一点中医药知识,对修养身心、养生保健不是很有益处吗?(凤仙苗)

2021年10月15日

如果觉得《父亲痴迷中医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