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平潭郎丨康桂箖:灯笼上绘出两岸故事

2023-06-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她是非遗文化的

传承人和践行者

她说

只要喜欢一件事

好像遇到的所有困难

都不算困难

她,就是岚台传统灯笼传承人康桂箖

本期平潭郎

我们一起了解康桂箖的传承之路

在平潭台湾小镇里

有一家台湾民间彩绘伞灯体验馆

馆内一盏盏灯笼

在暖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斑斓

此时,康桂箖或许正静静地

坐在桌前彩绘灯笼

又或者正向来访者

讲述每一盏灯的故事

康桂箖是平潭女儿

也是“台湾媳妇”

随着往返于平潭与台湾的

“海峡号”客滚轮的开通

康桂箖萌生了

将台湾伞灯的故事

带到平潭的想法

2018年

她在平潭创立了

桂箖(福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并开办了

闽台民间彩绘和岚台传统灯笼

两家观光工坊

台湾民间彩绘伞灯体验馆里

所有展售的伞灯

都从台中港装船

通过“海峡号”运到平潭

而康桂箖也成为

台湾伞灯在平潭的“代言人”

岚台传统灯笼的技艺来源于

福建闽侯油伞和泉州灯笼的结合

从福州流传到台湾

漫长的两岸经贸往来中

平潭民间也广泛流传着

传统风灯工艺

因为时代变迁

灯笼的制作工艺

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

因此,康桂箖决定

要将灯笼文化传承下去

并且要创作出

属于平潭的文创灯笼

将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平潭千礁百屿

拥有丰富的贝螺资源

贝雕艺术

吸引了康桂箖的目光

康桂箖想着

平潭贝雕是省非遗

而岚台传统灯笼是区非遗

两者结合,肯定会大放异彩

于是她邀请平潭贝雕艺术家

詹立新、詹胜、陈红秀等

共同开发新的文创产品

贝雕灯笼便由此诞生了

贝雕灯笼从岚台传统灯笼

演变而来

形成了一款

具有平潭和台湾特色的工艺品

以石牌洋造型的贝雕灯笼为例

就是用黑蝶贝雕刻出石牌洋的形状

粘贴在伞灯表面

一只喜鹊停驻在礁石上

直直望向远处的石牌洋

贝雕的“海峡号”

在海面上破浪前行

寓意着“渴望突破重重的阻隔

让两岸能恢复正常的交流交往”

这些贝雕灯笼不仅是

非遗文化创意融合的产物

也体现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灯笼带给人们的美好寓意不变

除了“吉祥如意”

这样的传统祝福外

还蕴藏着

“两岸一家亲”的美好寓意

目前贝雕灯笼

已经通过线上推广

深受国际友人的喜欢

谈及下一步的计划

康桂箖决定

将继续做好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并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康桂箖是这么想

也是这么做的

这几年来

她一直是非遗文化的

传承人和践行者

“平潭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

引入观光工厂的运作模式,

既能丰富平潭旅游的文化内涵,

又能弘扬中国传统灯笼文化。”

为了说好故事

康桂箖还邀请

台湾画家黄信镕进驻

用油画向游客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台湾的发展

并通过彩绘、插花、贝贴

福州漂漆技艺等DIY课程

让更多人了解

岚台传统灯笼的前世今生

去年,平潭将澳前中心小学

岚城中心小学、城关小学

确定为岚台传统灯笼非遗传承基地

康桂箖开始带着团队成员走进校园

举办灯笼制作教学课程

从伞灯选材、寓意、工序等

细心讲解

在孩子们心里

播撒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今年

平潭职业中专学校也与

桂箖(福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

定期在校园内引进伞灯文化

传授伞灯技艺

康桂箖说

两岸同根同源,是一家人

台湾的灯笼制作技艺源自大陆

通过进校园的方式

希望能让更多学生了解

传统的灯笼文化和制作技艺

以及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这一路走来

有笑有泪

但康桂箖始终保持一颗初心

她说

只要喜欢一件事

好像遇到的所有困难

都不算困难

未来康桂箖还计划将岚台伞灯

与福州脱胎漆艺相结合

开设漂漆灯笼DIY课程

她希望能制作出更多

凝聚着两岸元素的传统灯笼

用每一盏灯笼讲述两岸的故事

传递两岸的情感联结

End

来源:平潭融媒体中心

如果觉得《平潭郎丨康桂箖:灯笼上绘出两岸故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