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明节 你想了解的来历(习俗和美食都在这儿)

2023-06-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清明节,你想了解的来历、习俗和美食都在这儿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信大家都有学过杜牧的《清明》。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清明节的来历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春季节气第五,一般在农历三月初。这个时候地气进一步回暖,草长莺飞。

农历节气本来是方便农耕和生活而形成的,清明一开始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祭祖节日,因为春天适宜户外活动,才与其他节令形成一个祭祖、踏青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戴柳

京城妇女、儿童清明节戴柳,谚语“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老北京的谚语也实在是俗的可爱。民国五年《郑县志》记载河南谚语,文化含量高多了:“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可见这戴柳的习俗,与祈祷健康、美貌等愿景是联系在一起的。

放风筝、打秋千

风筝和秋千,这都是古老的游戏活动了。其中秋千,最早有些杂技表演的意味,真正扩展到平民阶层,时间要更晚一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汉口人游洪山,儿童放风筝、斗百草、打秋千。

扫墓祭祖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

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根据所在场所的不同,清明祭祖一般分为墓祭和祠堂祭两种。古代皇帝一般都会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称太庙;富贵人家大多也为祖先修筑祠堂,可以在祠堂里祭祀;但大多数老百姓还都是以墓祭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被称为扫墓。

清明节的美食

青团

在我国的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有清明饼、清明团子、艾叶粑粑等不同称呼,是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在石舂中舂合,将青汁与米粉相互融合。

然后在其中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苇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而成。蒸熟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当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美食。

艾粄

“粄”在客家话中表示各类糯米或者糯米做的糕点,而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常吃的一种传统小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制作而成,因为其中加入了艾草,所以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

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在清明节吃一个鸡蛋,能让自己在一整年都有好的身体。其实这种习俗起源于前秦时期,在一些地方在清明节这天有禁火吃寒食的风俗,所以人们将煮熟的鸡蛋当做这几天的食物。如今人们在清明节不但吃鸡蛋,还有“画蛋”和“雕蛋”等活动。

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是固定的,但是其它的活动,都是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活动。比如踏青、放风筝、插柳,不是每个地区都有,你所在的地区又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觉得《清明节 你想了解的来历(习俗和美食都在这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